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高原晚上新世红粘土粒度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黄土高原由北到南 6个地点的晚上新世红粘土样品进行了常规粒度测量和化学提取的石英样的粒度测量。红粘土全样和石英样的平均粒径由偏北到南逐渐变细,粗颗粒含量也逐渐减少,表明红粘土可能是由偏北低空风而不是高空风搬运而来的。 3.6~ 2.6MaBP红粘土粒度与其上覆风成黄土粒度的空间变化具有可比性,但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风成成因已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发现最早的红粘土出现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表明古近纪末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化环境就已形成。黄土高原红粘土的粒度特征显示自北而南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表明了初始的季风系统已经建立,冬季风对风尘物质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红粘土的粒度分布曲线显示其有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粗粒(>20μm)代表了近地面风(冬季风)传输部分,而细粒(<5μm)代表了高空西风传输部分,粒度组成特征很好地记录了大气环流的发展变化。自渐新世末,六盘山以西的红粘土显示在21.3~20.2 Ma、16.0~13.3 Ma和8.7~6.9 Ma三个时期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升高,其可能与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有关,其中8.7~6.9 Ma主要受全球变冷控制。而六盘山以东的红粘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显示在7.6~6.2 Ma,或至5.4 Ma粒径都较粗,表明冬季风较强;之后至3.6 Ma平均粒径较细,沉积速率较低,指示了冬季风发育较弱,为气候环境较好的阶段;从3.6~2.6 Ma,大多数剖面都显示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增加,冬夏季风同时增强,进入向第四纪冰期过渡的阶段。北极冰...  相似文献   

3.
三趾马红粘土的粒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粒度组成特征是以粉土(0.05-0.005mm)粒级为主,且粗粉土(0.05—0.01mm)粒级含量为所有粒级含量之冠,缺乏大于0.25mm颗粒.主要粒级百分含量、粒度分布概率曲线显示出与黄土及现代风尘极为相似的面貌,表明三趾马红粘土为风力搬运的粉尘堆积.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相似文献   

5.
白水剖面黄土-红粘土全样化学分析表明,以CIA指数为代表的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波动增大,总体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代表的全球冰量变化可以很好对比。分粒级组分化学分析则显示,黄土-红粘土主要元素迁移及化学风化强度与粒度强烈相关,CIA指数表征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粒度变化的控制。总体上,黄土-红粘土各粒级颗粒的风化程度都不高,而且沉积之后的成土风化作用对其主要元素含量的影响有限,黄土-红粘土化学成分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物源的新加入和混合过程的影响。从剖面变化看,粗粒级部分(5~20μm和20~63μm)的风化指数的变化特征与细粒级部分(2O/Al2O3,Na2O/Al2O3,CaO/Al2O3和MgO/Al2O3比率的变化依次出现转折,这很可能与晚新生代黄土-红粘土物源区构造抬升、冰川剥蚀能力不断加大,使得新鲜基岩不断被剥蚀、去顶,由此造成主要造岩矿物顺序剥蚀、接受风化,成为粉尘新物源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红粘土的成因及其对工程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广西贵县和柳州龙船山地区红粘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红粘土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认为红土化过程实质是一个物理化学改变的过程,并探讨了红粘土中特殊的矿物成分,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其演化过程对其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红粘土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分与其成因的关系,指出红粘土的工程特性,是以伊利石为主,多数属于中等风化作用程度,具有中弱胀缩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环境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的红粘土沉积序列蕴含着晚新生代气候变化和高原隆升的信息。最近的研究表明,红粘土与上覆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具有相似的磁学性质,用环境磁学的方法可以成功地提取红粘土中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文章评述了近年来红粘土环境磁学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对黄土高原红粘土的磁学性质、磁学参数的古环境意义以及红粘土磁化率所记录的米兰科维奇气候周期和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历史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冷红蕾  王文娴 《江苏地质》2007,31(2):147-150
介绍了几内亚体育场岩土层结构和粘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将其与国内红粘土进行了比较,认为是属于基性岩风化而形成的红粘土,并探讨了该红粘土的形成过程。从元素迁移规律着手,分析了形成该地剖面上特殊的岩土层序的形成原因,从化学成份和分子结构着手分析了该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形成原因。进而分析了几内亚红粘土工程地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物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沉积物,其源区的具体位置和变化程度对于揭示东亚大气环流演化具有关键意义,而且一直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存在较大争议.前人通过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矿物学(白云石、重矿物)、物理学(释光灵敏度、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和环境磁学)、气象观测与模拟、地貌学等方法对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及其潜在源区(北方荒漠和戈壁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了大量示踪研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蒙古戈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源区.目前存在的问题:(1)源区的具体区位;(2)源区物质供给系统是否存在时空变化;(3)第四纪以来的黄土研究居多,而更老时间尺度上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开展更多粉尘物源示踪方法学的研究,并加强第四纪以前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是风尘堆积物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乐平 《沉积学报》1996,14(4):148-153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相似文献   

15.
将前人对黄土高原黄土地层划分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合洛川、宝鸡、西峰3个经典剖面,利用土壤 地层学、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进行详细对比以及进一步 细分。将早、中更新世界线调整为B/M极性倒转开始的对应层位——L9顶部。根据岩性和气候旋回周期的差异性等,将离 石黄土三分,S8/L9作为离石黄土内部划分的一条新界线,S1~L5划分为上离石黄土,S5~S8划分为中离石黄土,L9~L15划分为 下离石黄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关键层位(S0,L1,S1,S5,L9,L15,L33) 的年龄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米兰科维奇理论从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驱动气候波动的角度出发,对第四纪时期古气候的周期性特征做出了成功的解释。近年来对更长尺度的贝加尔湖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气候变化具有40ka的周期性变化,气候环境演变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密切相关[1,2]。古气候的周期性演化研究要求研究材料具有较准确的时间标尺、连续记录的地层和较高的样品分辨率。中国黄土高原地处中纬度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比较敏感,保存连续完整的晚第三纪风成沉积为研究长尺度的气候变化周期提供了可能,但限于一些气候代用指标在晚第三纪地层中的适用性,古气候变化周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粒度分布曲线是土壤最基本的土性参数之一,通过数学方程预测粒度分布曲线将为工程勘察节省大量成本。Fred? lund建立在Fredlund和Xing土水特征曲线方程基础上的粒度分布曲线方程已被证明适用于多种土类,但其对中国黄土的有 效性很少得到验证。本文采用Fredlund粒度分布曲线方程对黄土高原7个地区18个黄土样的粒度分布曲线进行了拟合,结 果表明Fredlund粒度分布曲线方程与中国黄土的粒度分布曲线拟合度高,拟合参数稳定且呈规律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 中国黄土的地域性。本文得到的参数可用于各个地区的粒度分布曲线预测,并对黄土粒径分析及分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are situated not only in orogenic belts,but also in inner cratons,where climate is tropical-subtropical with clear arid and humid.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ofte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zones,including topsoil,siliceous duricrust zone,multi-color zone(or red clay zone in some deposits),pallid zone and saprolite zone from surface to the base rock,several of which are absent in some deposits.The base rock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carbonate rocks with minor clastic rocks,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intermediate-acid and alkalic intrusions.The orebodi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ulti-color zone with part of them in the pallid and saprolite zones.The ore sources include orebodies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nd porphyry gold deposits,as well as gold-rich base rocks.The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 experienced early-stage end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laterization during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The areas with endogenic gold deposits,especially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nd porphyry gold deposits in karst depressions on the plateau,structual erosional platforms in the middle-lower mountains,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in southern China are well worth studying to trace red clay type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黄土高原的风成沉积蕴含着丰富的大陆古气候和大气环流变化信息,但关于黄土和红粘土物源是否有变化目前仍存在着争论。近些年,锆石的LA-ICP-MS定年被广泛用于追踪沉积物来源,本文把碎屑锆石的UPb定年运用到红粘土中,并结合前人的数据和碎屑锆石粒径分析对黄土和红粘土物源进行了重新的讨论,认为黄土高原黄土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北部戈壁沙漠和附近的沙漠,极少量锆石来源于青藏高原北部,而不是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北部和柴达木盆地,红粘土的锆石物源受近缘的基岩影响较大,朝那6.2~3.6Ma红粘土锆石碎屑部分来源于附近的六盘山。而且在0.12 Ma、0.86 Ma、1.25 Ma之间,黄土碎屑锆石物源较稳定,存在少量变化,在2.6 Ma和3.6 Ma前后,黄土、红粘土碎屑锆石物源存在明显变化,这可能和全球变冷导致近地面冬季风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粘土型金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表生作用有关的新类型金矿床,在中国发布广泛,其与工土型金矿虽然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本选择了云南上芒岗、贵州老万场和湖北蛇屋山3个红色粘土型金矿床,研究了它们各自产出的地质背景、红色粘土层特征及矿体和矿石特征,讨论了中国工色粘土型矿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