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世纪遥感奋进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 2 0周年学术论坛”于 2 0 0 1年 1 0月 1 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落下帷幕。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参加亚洲遥感协会全国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等 1 0多个学会共同主办 ,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学委员会和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次大会主席童庆禧和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国家遥感中心主任郑立…  相似文献   

2.
王桥 《遥感学报》2021,25(1):25-36
新时期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催生了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迅速发展,20多年来,中国环境遥感监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进入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并成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发挥了关键性支撑作用。面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环境遥感监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以环境监测卫星建设和应用为主线,回顾了中国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历程;然后从典型关键技术研究概况入手,总结了水环境遥感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的进展;最后,结合高性能对地观测、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后续环境卫星、生态环境问题遥感主动发现、环境遥感监测大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遥感反演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中国环境遥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可以看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作者所带领团队及大量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并形成了业务化应用能力,以高分辨率探测为核心的新一代环境监测卫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环境专用卫星载荷的技术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环境遥感机理研究正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遥感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环境遥感监测正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融合,从以数理建模为核心的模型驱动时代进入到以智能感知为特征的数据驱动时代,由此将催生新的环境遥感应用场景和大数据产品不断涌现,推动环境遥感监测向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境遥感”是遥感原理与方法在自然资源监测等行业需求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国务院自然资源机构改革,使得自然资源监测行业面临极大的需求革新,从而对“环境遥感”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高校相关课程教学经验,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3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自然资源监测行业需求革新下的“环境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特点与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环境遥感专业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4.
巫兆聪  巫远  张熠  杨帆 《测绘学报》2016,45(7):841-849
传统光学卫星国土观测覆盖评估建立在卫星对地理想覆盖的基础上,并未考虑卫星存储、星地数据传输、观测时长等物理量及观测区域气象因素对于覆盖性能的影响。本文针对光学遥感卫星的国土观测需求.建立国土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卫星数据存储能力、星地数据传输能力、卫星单圈最大观测时长、卫星观测太阳高度角等性能参数,提出了基于物理性能约束下的有效覆盖计算方法。根据气象台站历年气象数据,提出了气象约束因子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卫星物理性能约束与观测区域气象约束,计算光学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有效覆盖能力。最后根据专家设计的光学遥感卫星国土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光学遥感卫星系统对于国土观测的需求满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于国土观测有效覆盖的估算和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更接近于国土观测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对地观测有效覆盖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经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中国环境遥感学会 )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 ,2 0 0 2环境遥感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学会五届二次理事大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3- 2 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届时将有各界近 2 0 0人参加会议和展览。2 0 0 2环境遥感学术年会由 86 3- 13(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主题、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开放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 ,会议将在遥感基础理论、国内外遥感前沿与进展 (遥感新技术、新方法 )、高光谱遥感、雷达遥感、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数字制图、遥…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10月 18日 ,美国地球观测公司成功地将“快鸟”发射升空。据悉 ,地球观测公司在 2 0 0 0年年底拿到了联邦政府颁发的 0 .5m分辨率商业成像经营许可证后 ,并不想设计和研制新的 0 .5m分辨率卫星 ,而是决定修改原来的“快鸟 2”卫星计划 ,通过调整卫星的飞行轨道 ,使全色 (黑白 )分辨率由原计划的 1m提高到 0 .6 1m ,多谱段 (蓝、绿、红、近红外 )分辨率由原来的 4m提高到 2 .4 4m。卫星的重访周期为 1- 3.5d。公司为用户提供的标准图像和正射产品 ,全色分辨率为 0 .70m ,多谱段分辨率为 2 .8m。“快鸟”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7.
消息报道     
2006环境遥感学术年会———新型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会议通知(第一号)经过近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航空、航天领域不断推出高性能、多平台、组合式的对地观测技术新系统。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推动新型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发挥遥感技术在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生态、“三农”、城镇化、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优势和作用,经研究决定,2006环境遥感学术年会将以“新型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为主题于2006年8月11-14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加快地方海洋监测能力建设,构建省级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平台十分必要。介绍了河北省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总体架构、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该平台将国家遥感数据分发单位、地方业务化监测单位、现场观测单位有机联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卫星遥感数据与现场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产品生产、数据管理、成果发布至精度评价的全业务闭环流程,实现了海洋环境常规监测业务系统后台全自动化运行,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河北省海洋遥感监测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地方海洋遥感监测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计划未来几年研制发射一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将大大提高遥感卫星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信息保障服务的能力。但落后的影像处理手段导致海量卫星影像快速处理与影像及时应用发生阻塞,不能实现遥感技术价值最大化。利用GXL软件开展了效率对比、生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该软件在海量遥感数据正射影像制作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遥感视频卫星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遥感技术发展迅速,人类逐步进入了以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为特征的对地观测新时代。视频卫星的出现为遥感实时对地观测提供了新的契机,契合未来遥感即时商业发展的需求。首先总结视频卫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介绍视频卫星的成像原理,对比视频卫星的滚扫式成像模式与传统卫星的推扫式成像模式的差异,展望了视频卫星未来在大型商业区车辆实时监测、自然灾害应急快速响应、重大工程监控和军事安全等4个重点领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19—21日,第二届国产遥感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会在滁州学院隆重召开。此次交流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卫星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和环境遥感分会联合主办,滁州学院、新疆卫星应用工程中心和安徽地理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交流会围绕着"国产遥感卫星应用及产业化"主题,探讨了关于完善我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链的相关议题。会议分为开幕式、特约报告与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和交流讨论4个部分,包括1个特约报告、2个主题报  相似文献   

12.
序言     
2005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遥感工作者相聚祖国西南名城贵阳。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遥感委员会、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等14个机构主办、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承办的“第15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在此隆重举行。同时,“第四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星图ENVI杯”也在此举办,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14支代表队围绕7个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大会适逢“十一·五”前夕。人们欣慰地看到,未来5年国家对遥感给予了更高的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目的不断增多和卫星对地观测需求的日益复杂化,要求利用多星协同完成对大面积区域目标的快速观测和观测数据的及时更新。针对这一新问题,提出了问题的求解框架,并在分析国外目前采用的区域分割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卫星、星载遥感器参数和区域目标形状特征的观测活动构造和处理方法,对多星协同观测区域目标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一号卫星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王桥 《遥感学报》2010,14(1):113-126
2008年9月发射的环境一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颗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的新型卫星,对中国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围绕环境一号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业务运行,首先对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一号卫星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给出了环境一号卫星CCD、红外和超光谱数据的实例,并从几何精度和辐射特性等多个方面对环境一号卫星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然后从大型水体环境遥感监测、区域环境空气遥感监测、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角度,系统提出了环境一号卫星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业务流程和数据产品定义在内的环境一号卫星应用方案;最后将所建立的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环境参数反演方法用于京津塘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巢湖叶绿素a浓度反演,显示了环境一号卫星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蒋兴伟  林明森  张有广 《遥感学报》2016,20(5):1185-1198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观测体系,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海洋一号(HY-1A/B)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海温预报业务系统、冬季海冰业务监测、夏季赤潮和绿潮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近岸海水水质监测和渔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海洋二号(HY-2A)卫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波高、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能力。通过卫星获得的数据提高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遥感数据,同时还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认可。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系列为中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对海洋遥感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需求。为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专门规划了海洋观测卫星系列,服务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权益维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极地大洋考察等方面,同时兼顾陆地和大气观测领域的需求。在充分继承已有HY-1A/B、HY-2A、高分三号(GF-3)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成功研制经验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光学和微波遥感技术,建设新一代的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卫星组网观测能力;发展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构建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综合观测体系。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海洋遥感卫星必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开拓应用行业。为探索云计算技术在环境遥感领域的应用,基于虚拟化、大数据技术,研究环境遥感数据处理云服务平台架构、网络拓扑和服务功能,选取138景高分一号卫星数据进行产品生产实验,对比分析云服务平台和高性能平台在海量遥感数据处理中的效率。实验证明,在现有运行环境下,高性能平台数据处理效率是云服务平台的2. 5倍左右。总体而言,相对于云服务平台,专用的高性能计算处理平台在计算、通信和存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更适合海量环境遥感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参数产品反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发展现状及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40年来,中国的地球观测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形成了陆地、气象和海洋3大卫星系统,正在广泛服务于中国的自然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预测和国家重大工程等诸多领域。本文回顾了3大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与内在特点,归纳总结在轨卫星的文献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中国3大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并不均衡,气象卫星业务较为成熟,陆地卫星发展最为迅速。遥感卫星的文献研究数量总体偏少,应用研究亟待提升。后续规划和发展应考虑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差异性和波谱范围的互补性,同时增加气象和海洋卫星数量,提升卫星传感器的探测能力和时空分辨率,尤其是加快海洋卫星的业务应用能力。此外,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使用力度,加强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的业务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卫星遥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自主可控的对地观测系统。同时,各国商业卫星不断发展壮大,遥感卫星的观测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观测对象越来越丰富。本文简要阐述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商用卫星遥感发展计划,谨供读者参考。美国(一)LANDSAT计划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计划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发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数据的定量化应用,国际航天遥感大国始终围绕定标技术开展研究,定标精度不断提高。在经历数十年发展之后,受传统的遥感载荷定标系统设计以及地面辐射校正技术理论极限的制约,目前遥感卫星辐射定标停留在太阳反射谱段2%,红外谱段0.2 K的不确定性水平,其精度难以继续提高。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对遥感卫星辐射测量精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ASIC3(Achieving Satellite Instrument Calibration for Climate Change)报告指出,为了有效检测全球气候变化信号,准确预测气候变化,遥感卫星观测必须长期保持在太阳反射谱段0.3%、红外谱段0.1 K,太阳总辐射0.01%的不确定性水平。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欧洲和美国相继提出了CLARREO计划和TRUTHS计划,试图通过发射具有超高辐射测量精度的基准卫星,在监测气候变化信号的同时,标定其他遥感卫星,提升全球遥感卫星整体定标精度。同期,中国也提出了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技术的概念,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支持星上相变固定点黑体、空间低温辐射计等尖端技术的研发,进而逐渐形成发射空间辐射测量基准卫星的路线图。从目前发展态势上看,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建立空间辐射测量基准的国家,率先实现卫星平台辐射观测直接向国际单位(SI)的溯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自然资源部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的职能需求之下,面向中国“十四五”及二零三五年远景卫星发展规划,亟需厘清水资源属性卫星遥感监测国内外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卫星地表水资源监测能力。本文在对国内外多种类型卫星(包括光学、激光、雷达、重力、GNSS-R等)水资源监测能力及属性反演前沿技术(以地表固液态水的范围、水位、体积变化等为主)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地表水资源卫星遥感监测的现状和不足,从观测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未来卫星遥感地表水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