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效孟 《四川气象》1998,18(3):27-32
本工作分析了三峡库区(29站)连阴雨的气候平均分布状况及极值。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方法,将库区分成东西两片,揭示各片连阴雨的年际变化周期及趋势变化,最后叙述产生连阴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指出西片连阴雨与极涡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月秋季连阴雨中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5年9月28日—10月2日陕西中南部秋季连阴雨中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 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乌山阻高、巴湖横槽和副高为连续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空急流、切变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动力和能量空间结构与盛夏暴雨相比有明显差异:涡度、垂直速度中心随高度升高向北倾斜明显;涡度、散度中心绝对值及垂直速度的数值偏小;降雨强度偏弱,持续时间长,具有中-α尺度系统特征。在暴雨过程中,共有2个中-α尺度系统生成发展,每个中-α尺度系统都是由多个中-β尺度系统发展加强、有规律移动、最后合并生成。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2005年汉中市秋季连阴雨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5年陕西汉中市秋季连阴雨分析,发现连阴雨是在中高纬西风带欧亚两槽一脊和两脊一槽型下产生的,西风带长波系统稳定少动;西太平洋副高强盛,低纬多台风活动提供充足水汽是导致这次阴雨时间长,降水量大的天气学成因之一;对流层低层的偏南急流、低槽、低涡辐合和切变线活动频繁,地面上不断有东路、北路强冷空气活动,是导致大雨和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T 213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中能量舌和能量锋的移动及强度预报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预报,在强降水的预报中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对凉山州2020年9月10~17日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从低层到高层影响系统稳定;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带来持续的水汽输送和能量补充,同时强降水区也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中心;中层显著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支持;低层持续的冷平流为冷暖气流的交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冷暖气团交汇的能量锋区对于降水强弱分界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给出了我国秋季连阴雨的定义,分析我国秋季连阴雨和不同级别(5~7 d、8~10 d和11 d及以上)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将我国秋季连阴雨划分为华北、西南、江淮和华南地区4区,并分析华北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和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秋季连阴雨及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50 a累计频次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大,黄河以北地区较小;随着连阴雨级别的增加,连阴雨频次大值区由东南地区移向西南地区;频次标准差与频次的分布特征类似。2)华北地区连阴雨及不同级别连阴雨期间,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间的阻塞高压增强,850 h Pa上增强的偏北和偏南气流交汇于华北地区,500 h Pa上东亚大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引导南方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陈雪珍(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1994年进入汛期以来,运城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伏秋连旱,使我区的秋粮大幅度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全区550万亩小麦无法正常播种,作为全省粮棉生产基地,如此严重的干旱牵动着老百姓和各级领导的心...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秋季连阴雨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秋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江西省81站1961—2013年9—11月的逐日降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别以1961—2013年、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为统计时段,从高风险区域、发生次数、高风险时段等三个方面,对江西省秋季连阴雨变化特征及其对秋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秋季连阴雨高风险区域以宜春、吉安两市西部以及萍乡市为高值区;高风险时段为10月下旬;随着气候变化,江西省秋季连阴雨高风险区域范围明显缩小,但高风险时段有所延长,总体上呈少发但重发的趋势;由于10月1日前后及中旬连阴雨年均逐日站次有所减少,对粮食、棉花等秋收作物收获、晾晒有利,其余时段若出现秋季连阴雨,往往发生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秋收工作需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0.
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益  范广洲  周定文  吴泽 《气象科学》2013,33(3):316-324
利用1961-2007年四川省38个站9-11月的日降水资料,从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三方面资料,应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雨量约占四川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秋季连阴雨量约占全年降永的五分之一、约占秋雨量的80%;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这种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发生在1980s中后期;从地域上来看,四川秋季连阴雨总体上呈西部增多、东部减少的趋势;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季连阴雨最主要的特征为东西反相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TBB资料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9月12-19日连阴雨天气及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期间欧亚大陆中纬度为“一槽”型,暖湿气流沿台风“海鸥”外围以及副高边缘不断将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川渝地区,为连阴雨提供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比湿的演变对连阴雨期间降水的增强及间歇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负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与两次暴雨落区一致。连阴雨前期大气为对流不稳定层结,能量条件好,阻塞高压明显,中高纬度的环流经向度较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快速南下,前期的“9.13”大暴雨的对流性特征更明显;后期“9.17”暴雨则表现为稳定性降水,TBB资料在连阴雨期间的强度演变对两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时段和落区的指示意义较好。在整个连阴雨期间近地层多弱冷空气的影响,中层有偏南风,连阴雨天气得以持续,但是两次暴雨过程开始时,冷平流均有明显的增大,表明冷空气有所加强,冷空气的加强触发了暴雨的产生,同时伴有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从两次暴雨过程时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图也能反映出低层冷空气入侵,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鲁西北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凤英  常平  杨学斌 《气象》2009,35(10):71-78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9月26日至10月7日鲁西北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分析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低纬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700hPa鲁西北及其北侧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2天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省2008年10月24~11月6日严重连阴雨天气的环流和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强、位置偏西、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都有利于水汽向云南输送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受槽前西南气流、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整个连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都有充足的水汽,连阴雨前期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2个通道的汇合,而连阴雨后期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整个连阴雨期间云南全省或大部均处于水汽辐合区内,区域性强降雨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32×10-7g·(hPa·s)-1·cm-2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西北区中东部2000年与2001年秋季连阴雨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林纾  章克俭 《气象》2003,29(2):34-38
2000年和2001年秋季(9—10月)西北区中东部——陕、甘、宁、青四省连续两年出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连阴雨天气。分析了500hPa和100hPa的环流特征及海温,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和海温对秋季连阴雨的影响,总结出西北地区连阴雨出现时亚欧500hPa候环流的几种分型及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安徽省沿淮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9年观测资料、灾情资料和7种地方连阴雨监测指标,在评估7种地方指标适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和线性趋势法,构建了沿淮地区秋季连阴雨综合指数,分析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指标对沿淮地区连阴雨监测的适用性最好,连阴雨综合指数由连阴雨总日数、连阴雨总降水量线性组成,权重分别为0.8和0.2。按照综合指数,将连阴雨强度分成重度、中度、轻度3级,分级结果与灾情实况较吻合,重度连阴雨和中度连阴雨TS评分分别为100%、88.9%。秋季连阴雨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及近10年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的连阴雨,强度居历史前2位。沿淮地区连阴雨年数东部和西部的多于中部的,重度连阴雨阜南的最多,五河的最少。  相似文献   

16.
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6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及NCEP再分析数据,利用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对暴雨落区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56年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平均出现2次,最长持续日数为5天;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占73%,冬季未发生,出现较多的月份5,6,7和8月分别占16%,38%,20%和14%;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次数在1993年发生了均值突变,年平均过程次数从1961-1992年的1.4次增加至1993-2016年的2.8次。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均发生0.9次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湘中以北,湘中以北较湘南年均次数偏多。持续性区域暴雨强度全省区域平均值为82.5 mm·d^-1,大于85 mm·d^-1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及湘东南。暴雨日强降水落区可分为4类空间分布型即湘西北型、湘中偏北型、湘中偏南型及湘东南型,4类空间分布型的累计暴雨日数占总持续性区域暴雨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25.6%,30.1%,21%和18.4%,湘西北型与湘东南型的降水强度较湘中偏北型与湘中偏南型的降水强度大,且强降水落区相对更集中;对应4类暴雨落区分型合成的925 hPa风场切变及水汽辐合大值区的位置、走向与4类暴雨空间分布型的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性。  相似文献   

17.
2007年9月下旬中期-10月上旬,晋西北地区出现了过程雨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寡缺,地表积水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的气象观测资料,从高低空形势、风场特征、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7年9月26日-10月10日秋季连阴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发生长时间的连阴雨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重要关系。2007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型表现出了典型的La Nin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上游25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1961—2012年来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过程平均出现1.54次/a,其中9月出现次数最多,10月次之,11月出现较少。秋季连阴雨日数、累积降水量分别以2.3 d/(10 a)、13.7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连阴雨开始和结束日期平均为9月9日和9月30日均表现出推迟趋势。进入21世纪后,5—9 d、10 d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80.0 mm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为秋季连阴雨累计雨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四川盆地西南部为连阴雨日数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9月的降水中心、雨日分布情况与秋季总体情况基本一致,10月降水中心、阴雨日数的中心出现了明显东撤,11月东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鹤壁市1986-1999年秋季高空图资料,确定了48h和24h中雨高空要素预报指标;利用1995-2000年Micaps数据格式的物理量场分析结果,确定了24h中雨物理量预报指标。鹤壁市秋季中雨预报系统根据预报指标和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报结果,对秋季降水进行逐级判别,综合做出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