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一是云水、雨水比含水量高值区可以反映出冰雹的生成位置,云水、雨水、雪水比含水量快速减小可以反映出冰雹云已经发展旺盛。霰粒子快速增长转变为冰雹,为冰雹云发展强盛贡献了主要力量;总含水量增长促使了冰雹云的发展变强。二是冰雹云生成前期及初期,在7km高空有强的风速辐散促进地面的辐合上升;冰雹云发展强盛时,强劲的上升气流促使7km高度的风速由辐散转为辐合。三维冰雹云模拟结果可为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应用二维冰雹云模式做冰雹预报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应用二维冰雹云模式,模拟分析了渭干河灌区一次冰雹云过程的流场结构和云中含水量等宏微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并用1995年7~8月的探空资料,进行冰雹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本模式可以真实地模拟出适合于冰雹云生长的环境流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分布及其演变过程,还可模拟出多单体雹云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根据大气层结稳定度,选择不同的热扰动强度,可使空报次数明显减少,预报准确率提高到69.3%。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西藏7个主要城镇2009年6~9月24h观测降水对T639、日本和德国三种数值预报模式降水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数值预报模式中,德国模式对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空报率低。小雨量级上三种模式预报能力较强,偏差较小。三种数值预报模式对中雨量级预报能力明显减弱,预报量级明显偏小,其中德国和日本模式基本没有预报能力。综合三种数值预报模式降水对西藏北部那曲、东部林芝和昌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云坤 《贵州气象》1998,22(6):23-25,28
分析湄潭县冰雹天气出现的时间特性和区域分布特征,从个例反查寻找预报的着眼点和模式,对预报业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甘肃降水和冰雹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21个降水指标站和20个冰雹指标站,分别代表甘肃省天气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对其降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08时和20时宜宾探空物理量参数,综合评估宜宾冰雹潜势预报指标和雷达预警指标的实用性,并应用于2020年5月4日夜间的一次冰雹过程。结果表明:4日08时的探空潜势预报对防雹工作提前准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时预报无冰雹,但夜间发生强对流冰雹天气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探空潜势预报和实况存在偏差;4日23时30分和5日01时15分的两次冰雹,雷达预警指标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冰雹在预警指标成立的5min内出现;总的来说,探空潜势预报和雷达预警指标有一定的指导性,但预报和预警指标存在的一定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庆 《四川气象》2003,23(3):54-55
1994年7月17日04时至05时左右,产生在成都市新都县及青白江区的大风、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图为依据,分析得出:这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冰雹云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9.
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出现的22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归纳出冰雹表扬雷达回波平显,高显的主要特征及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冰雹天气,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制作河北省11地市冰雹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江波  王福霞  买文明  王宏 《气象》2005,31(9):48-51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完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模式,使用河北省内三个探空站(张家口、北京、邢台)的探空资料,制作了河北省冰雹区域客观预报。在此基础上,应用MM5中尺度模式的预报资料制作河北省11地市的冰雹预报。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冰雹云模式模拟的一次冰雹云降水过程中降水粒子廓线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分析了冰雹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微物理含量垂直结构变化及其对微波亮温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如果微波通道受到降水粒子散射和辐射的共同作用,如降水云早期的85 GHz亮温,成熟期的19 GHz亮温及消散期的37 GHz亮温,由于辐射和散射信息互相抵消,致使亮温随雨强的变化较复杂,这些通道亮温和雨强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不宜被用来反演地面雨强。2)根据19 GHz亮温随地面雨强或冰相粒子柱含量的改变,可以大致确定降雨云的不同阶段:在发展阶段,主要是降雨层以上的冰相粒子,尤其霰粒影响19 GHz亮温,致使其亮温与冰相粒子柱含量具有较好的负相关,而与地面雨强相关性较差;在成熟阶段,主要受雨水上层逐渐增加的辐射和冰相粒子散射共同作用,使得19GHz亮温与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的相关性都不太好;在消散阶段,19 GHz亮温主要受较强的雨水辐射影响,与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均有着较高的正相关。3)37 GHz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通道,其亮温与地面雨强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尤其与冰相粒子柱含量相关性更好,因此是反演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的最佳通道。85 GHz亮温对降雨云体的中高层结构较为敏感,使得其亮温随地面雨强增加而降低的变化比较离散,不如37 GHz的集中。  相似文献   

12.
强德厚  刘俊卿  丁建芳  程博  吴江  唐利琴 《气象》2024,50(6):701-710
为提高青藏高原冰雹过程中降水特征的认识,利用雨滴谱数据并结合探空、雷达、FY-4A卫星和分钟降水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23日拉萨降雹过程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在降水演变特征方面,雨量计分钟降水量与DSG5降水天气现象仪接近,但开始和结束时间、降水峰值及总降水量略有差异。此次过程中雨滴、冰雹的平均谱分布拟合曲线呈单调下降,雨滴谱符合Γ分布,雹谱符合M-P分布。降雹初期,降水粒子以小粒子居多,主要由雨滴下落中的蒸发所致;降雹后期,降水粒子谱宽变大,碰撞破碎和霰粒融化产生大〖JP2〗量的小雨滴引起粒子数浓度剧增,数浓度增多和滴谱变宽导致雨强增大。冰雹的数浓度仅占总降水粒子数浓度的1.6%,但对地面降水量的贡献最大。根据观测,拟合得到冰雹平均末速度与直径的关系公式。  相似文献   

13.
利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资料和重庆市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晴雨、TS评分、预报偏差等检验方法对重庆地区2014—2016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产品在短期时效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最小值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对于TS评分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10%分位数和融合产品,中雨量级参考平均数和概率匹配平均,大雨和暴雨量级分别参考75%分位数和90%分位数。对于预报偏差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Mode,中雨量级参考融合产品、中位数,大雨量级参考控制预报、融合产品,暴雨量级参考90%分位数。对于百分位值预报产品和概率预报产品,小雨量级可参考5%~10%分位数和80%~90%概率预报产品,中雨量级可参考45%~55%分位数和40%概率预报产品,大雨量级可参考70%~80%分位数和20%概率预报产品,暴雨量级可参考90%~95%分位数和10%概率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金华  王广河  游来光  酆大雄 《气象》2006,32(10):3-10
河南2000年4月14日的降水由冷锋和西南涡产生,降水云系分布不均匀,云图上云区间有带状云隙,雷达回波图上出现两条带状回波,云带内部分布也不均匀,垂直方向上降水云系有分层现象。分析了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根据可播度的PMS指标确定了航线上过冷水丰富的区域,结合卫星、雷达资料讨论了过冷水丰富区域的分布特征,还讨论了降水云系内部存在的对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吴胜刚  张亚萍  刘伯骏  龙美希  邹倩 《气象》2019,45(2):180-190
本文基于SWAN雷达拼图产品,选取了组合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水平梯度、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作为识别参数,采用模糊逻辑法对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进行了分类试验,对发生在重庆的1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以ADTD地闪资料作为对流云降水的实况观测数据,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半径的空间匹配与四种不同时间匹配方式对识别出的对流云降水产品进行了定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匹配半径的增大,正确率明显提高,而6 min地闪相对于6 min拼图产品提前6、3、0 min及滞后3 min四种时间匹配方式,其正确率变化很小。对于12次暴雨过程的总体评分较高,检验方法具有清楚的物理意义,在不同的时空匹配方式下的评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说明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分类效果较好,也是对对流云降水识别定量检验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hailstorm occurring on 9 May 1999 in Huanghuai reg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combined data from the precipitation radar (PR), microwave image (TMI), and visible infrared scanner (VIRS) on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atellite. According to the 3-orbit observations of 5-h duration from the TRMM satellit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structures as well as cloud top temperature and microwave signals of the precipitating cloud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hailst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obviously converted from early hail cloud with strong convection into the later storm cloud with weak convection. For hail cloud, there exists some strong convective cells, and the heavy solid precipitation is shown at the middle-top levels so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rainfall amount above the freezing-layer to the column precipitation amount is rather larger than that within the melting-layer. However, for storm cloud, the convective cells are surrounded by the large area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thickness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rainfall above the freezing-layer obviously reduc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ainfall amount within the melting-layer rapidly increases. Therefore, the larger ratio of rainfall amount above the freezing layer to column precipitation amount is, the more convective the cloud is; reversely, the larger proportion of rainfall below the melting layer is, the more stable the stratiform cloud is. The different changing trends of microwave signals at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stages show that it is better to consider the structures and stages of precipitating cloud to choose the optimal microwave channels to retrieve surface rainfall.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一次暴雨过程的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黎明  王庆  龚佃利  李芳 《气象》2015,41(2):192-199
以2013年7月29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MODIS极轨卫星资料以及布设在章丘的THIES激光雨滴谱仪连续采样获取的降水粒子谱资料,并采用Rosenfeld等提出的云微物理分析方法,对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个暴雨云团由多种不同高度的云系组成,其中对流云团在-10℃以上存在深厚的混合相增长带和冰化增长带,冰化增长起始温度基本都在-20℃左右。系统性层云中存在凝结增长、碰并增长和混合相增长过程,但无冰化增长过程。此降水过程多次出现强度>100 mm·h-1的高雨强值,最大雨滴数浓度达104量级,并存在接近8 mm的特大滴,降水强度与雨滴数浓度和谱宽的关系极为密切;直径>2 mm的雨滴数浓度不足1%,但对降水的贡献却占绝大多数。从雨滴谱谱型分布来看,多峰型结构所占比例最大,单峰型次之,指数型分布出现频率最少。  相似文献   

18.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冰雹云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是使降雹量显著增加;而在云发展阶段的后期,这样的抑制不会导致地面降水明显的增加。当抑制强度足够大且范围较大时,只有在云发展到旺盛阶段时进行人工抑制才能使影响云的降雹量和固态降水总量明显减小。最后,文中还分析了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生成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产品,并对其进行“点对面”模糊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和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的“点对面”TS评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点对点”评分,短时强降水(≥20mm/h)预报结果可在30~40km范围内进行调整;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在概率为30%时TS评分达到最大,Bias接近为1,预报偏差最小;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比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预报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智慧  黄宁立  陈义 《气象科技》2016,44(4):596-604
光流法是运动图像分析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于确定目标的运动信息。数值模式产生的格点化的要素预报场,也是一种图像,应用于图像分析的光流法可以用到数值模式检验领域。本文在数值模式强降水过程预报检验领域引入了光流检验方法,首先利用理论模拟对光流检验方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对3种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中ECMWF和T639模式的24h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分析了光流检验方法在强降水过程预报检验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利用光流检验方法可以将数值模式的预报误差分解为强度、位移和角度3种误差场,从而实现对数值模式强降水预报误差的精确量化分析。2通过对梅雨锋、西南涡、台风等3种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进行光流检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现,不同数值模式对同一次降水过程的预报在强度、位移、角度误差方面一般表现不同,光流检验结果在反映不同模式对降水预报的强弱、雨带偏移的角度和距离差异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