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周粉娥 《四川气象》2004,24(1):34-35
每年3~5月是西双版纳的干燥、高温季节,常驻天气系统影响较少,天气以睛为主,睛天午后气温达30℃以上,温度较低,相对温度常低于50%,在这期间,不时在午后出现≥5m/s的局地风(所指风速均为地面风速),影响正常飞行。本文应用1999~2003年3~5月初出现的影响飞行的≥5m/s的局地风实例资料,分析其出现的时间和相关要素特征,找出局地风产生、减弱与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的关系,为机场甚短时预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每年3~5月是西双版纳的干燥、高温季节,受天气系统影响较少,天气以晴为主,晴天午后气温达30℃以上,湿度较低,相对湿度常低于50%.在这期间,有时在午后出现≥5m/s的局地风(所指风速均为地面风速),影响正常飞行.本文应用1999~2003年3~5月初出现的影响飞行的≥5m/s的局地风实例资料,分析其出现的时间和相关要素特征,找出局地风产生、减弱与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的关系,为机场甚短时预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1961~2010年河北省地面风变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河北省73个地面气象站风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环流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拟合方法,分析地面风速的空间分布以及风速和最大主风向风频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对风速减小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空间上风速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依次有大、小、大3个风速带。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207 m·s-1/10 a;3.0 m/s以下的风速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8.0 m/s以上的日数呈显著减小趋势,3.0~8.0 m/s风速的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代表站最大主风向为偏南风,最大主风向风频平均每年增加0.54 d。风速的减小与1980年代以后影响我国的环流经向度减小、西风指数增加有关,也与城市化效应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2年海南岛沿海6个常规气象站、2个海岛站的逐时风向、风速资料,分别对全年以及不同季节内近地面风速大小、风速日变化以及风向频率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沿海近地面风速约在1.8~5.7 m/s之间,其中三亚站风速最大,冬季高达6.5 m/s,大部分站点夏季风速最弱,最大风速出现在春、冬季;海南岛南部沿海风速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各站24 h风速基本呈现白天大、夜晚小的典型特征,由于所处地形、植被独特,三亚部分季节风速呈现相反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各站基本存在两个盛行风向,大部分站点近地面风向与南海季风的风向变化较为一致,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东北风为主;各季沿海近地面风向南北部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随着季节转变,南部沿海盛行风转向最明显,东西部次之,北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丽江机场2013~2015年自动气象站地面风场资料,分析了地面风场变化特征,并就地面风的飞行气象保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丽江机场各季盛行偏西南风,且风速最大;东北风频率较大,常造成顺风超标;白天盛行西南风,夜晚和早晨盛行东北风;大风主要出现在1~4月12~18时;风切变有93%出现在冬春季。   相似文献   

6.
民航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民航广汉机场1986~1995年每日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相关性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场能见度的变化与机场相对湿度和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机场地面温度和地面风速呈正相关特征。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变化明显具有10~20d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和30~50d准周期性季节内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美国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和云南高空、地面、高山风塔实测风资料,对云南地区的大气风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对流层中低层大气风场常年盛行偏西气流,风向稳定,尤以西南风最多,冬-春-夏-秋四季风场变化特征明显。腾冲、思茅高空盛行风向以西风为主。云南除滇东北、滇东南和局地地形影响外,大部分地区近地面全年以盛行西南风为主。山区全年盛行风向以西南风为主。云南近地面年平均风速1.9m/s,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冬春季风大,夏秋季风小,风速日变化特征显著。昆明地区大气边界层存在逆温现象,冬季突出,夏季微弱,秋冬春季频率高,夏季频率低。云南空气污染具有干湿季分布特点,1-5月为主要污染时段,冬春季节存在西南和东北两条污染传输通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河气象站为代表站,对2014年7月~2018年6月巴里坤机场风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巴里坤机场主导风向受地形影响,白天盛行W风,夜间盛行E风;(2)巴里坤机场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白天风速大于夜间,春季风速大,冬季风速小;(3)巴里坤机场大风多出现在4-6月,风向频率多为偏西北风;(4)西北路径(经向型)和偏西路径(纬向型)的强冷空气造成巴里坤机场西北大风,冷平流强,气压梯度大,锋区明显。偏东大风时为“Ω”型环流,位于脊前出现东北大风,位于脊后出现东南大风,低层锋区不明显,东北大风时无明显冷暖平流,东南大风时暖平流较强。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王毅荣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6,25(6):1196-1202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25年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周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绿洲内风速下降十分明显,而其它高山站风速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风速变化具有周期振荡特点;垂直风速差由近地面向上减小,高层风速极大(小)值滞后于低层;风速随高度按自然对数规律增大,风能距地面8 m层内随高度变化迅速;该地区4~12 m/s风居多,是风能的主要贡献者;2~4月风速最大,1,5月最小;该地区风能丰富,10~70 m层内年风能储量在2200 khW/m2以上。  相似文献   

10.
赵建伟  毕波  王周鹤  高兵 《气象科技》2019,47(6):1014-1020
根据2016—2017年大理机场航空器报告的风切变事件,利用同时段的自动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大理机场风切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风切变均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1月、2月最多;主要发生于07:00—13:00,一半出现在晴天;发生在350m以下占83%。②100m以下的风切变,地面均有阵性风,最大最小风速差6m/s;发生在15~91m的6次风切变,5次报告风切变的一端风向变化超过180°,南北两端地面风出现对头风,风速差异明显。AWOS(Automated Weather Observation System)捕捉到风向风速的明显变化可为近地层风切变预警提供参考。③发生在高度较高的风切变,雷达资料在遭遇风切变高度的上下层存在≥8m/s风速差,能确定上下层风不连续的准确高度、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④机场区域常出现地面风速大而上空风速小或地面风速小而上空风速大的情况,结合地面风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为今后低高度风切变的初步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州亚运会帆船帆板的比赛项目于2010年11月在汕尾红海湾广东省水上运动基地举行。根据2009年11月海上浮标观测数据,分析了红海湾赛场的海面风场特征及日变化规律;并根据地面气压场特点和风场日变化特征对海面风场进行了分类;最后,结合海-陆气压差观测数据,初步探讨海陆热力差异与海面风日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红海湾赛场以偏北和偏东风为主,风向具有近似余弦函数的日变化特征;风速的日变化不明显,但午后14—18时弱风和强风的出现机会较少,最适合比赛。11月红海湾赛场的海面风可归纳为海陆型、系统转折型和阴天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海面风分别占月总日数的46.7%、33.3%和20%。浮标-海丰观测站的气压差与海面风南北分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海面风场的有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Hourly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winds at Sita Eliya (6° 58′ N, 80° 46′ E, 1860 m a.s.l.) located atop the North-South mountain ridge in Sri Lanka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wind climate. Surface winds are dominated by the monsoon regimes, with Northeasterlies from November to January, Southwesterlies from February to May and Westerlies and Northwesterlies from June to October. Through most of the year, the average wind speed is around 6–8 m/s. However from June to August, it is around 10–14 m/s. Wind in June is gusty due the location of the low-level Easterly jet over Sri Lanka. The wind undergoes a reversal in both zonal and meridional directions in March and November coincident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Notwithstanding the period from May to September being designated as the Southwest monsoon, the wind is from West, South-West-West and North-North-West. During the Southwest monsoon, wind speed during the night is nearly as high as that during the day. This anomalous diurnal variation in wind speeds may be related to orographic influences. The high wind speeds at Sita Eliy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moderat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wind speed, is suitable for wind-energy generation. Received January 2, 2001 Revised May 26, 2001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北京市观象台2008年3月2019年2月PM10质量浓度数据,通过均值、偏差、Daniel趋势检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结合主要气象因子,分析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2018年PM10质量浓度年均值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均未达到国家二级限值标准;春季的质量浓度最大,其次为秋、冬季的,夏季的最小;月均值呈“M”形变化特征。PM10质量浓度总体呈周末的高于工作日的周末效应。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早上及夜间的双峰形特征,各季节峰值出现时间略有差异。PM10质量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在3.4 m·s-1时最高,为269.1μg·m-3。风向为偏东、北或偏南时,PM10质量浓度超过二级限值标准的频次较高。PM10质量浓度与降雪的相关性高于与同等级降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1999—2018年锦州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锦州地区雾日年总频次多年平均为33次,存在12 a、6 a和3 a的变化周期。锦州地区典型大雾过程主要分为弱低压槽型、雨后弱高压型。大雾存在日变化。雾前T-Td为4—14℃,风速为4 m·s-1以下,偏南风占50%,偏北风占38%,静风占12%;雾发展阶段T-Td为0—4℃,平均风速为2.2 m·s-1,偏南风占58%,偏北风占42%;浓雾阶段T-Td为0—2℃,平均风速为1.9 m·s-1,偏南风占58%,偏北风占42%;雾减弱到消散阶段T-Td逐渐升高,平均风速为3.3 m·s-1,偏北风占58%。大雾期间,均出现逆温和湿层。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通量的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且其季节变化的相同点表现在感热通量均在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而潜热通量均在8月份最大。不同点表现在改则的潜热通量在12月份最小,狮泉河1~5月平均潜热通量为负,以凝结为主,改则的月平均蒸发及全年的蒸发总量比狮泉河的要大。而其感热通量比后者的都小。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夏季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冬季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6.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wind over central eastern Chin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ourly wind observations from 45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e used to document the diurnal cycle of the surface wind over the central eastern China (100°–122°E, 20°–42.5°N). Both the surface wind speed and the wind direction show large diurnal variation with pronounced topographic effects. At most stations, the surface wind speed reaches the maximum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 minimum in early-morning. This diurnal phase shows small seasonal variation, whereas the diurnal amplitude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diurnal amplitude of the surface wind speed reaches maximum in spring ov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n summer over the southern China. The diurnal cycle of the wind direc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Over the coastal (mountain) regions, the diurnal wind directio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and–sea (mountain–valley) breezes with large (small) seasonal variation. Over the northern plain region, the wind direction exhibits small diurnal variation but with remarkable seasonal rotation. The surface wind over the stations located on the top of mountains shows distinct diurnal vari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diurnal cycle of the tropospheric low-level wind. The wind speed over these stations is highest in pre-dawn and lowest in the afternoon. The wind anomaly rotates clockwise from late night to late afternoon, and show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as influenced by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monsoon system.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iurnal surface wind to the diurnal feature of precipit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彭州边界层铁塔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彭州地区近地面各季节平均风速日变化、盛行风向及污染系数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彭州大风天气个例,对按月分类法和风速区间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除夏季10m高度盛行西风以外,其余三季各高度均盛行东北风,秋冬两季各高度东北风出现频率大于春夏两季,每个季节随着高度增加,东北风出现频率均逐渐增大,对应平均风速均逐渐增大。春夏季10m高度的最大污染系数在偏西方向,其他各高度最大污染系数均在东北方向,各层高度最小污染系数多在东南或偏南方向;秋冬季各高度污染系数均大于春夏季,最大均为东北方向,10~20m最小污染系数多在偏南或偏东南方向,60~90m最小污染系数为偏西北方向;彭州铁塔偏西和东北方向不宜布设污染源。两种风速反演方法均能对近地面风速进行较为有效的反演,风速区间法在大风区间的反演效果优于按月分类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2018年冬季北京地区200多个自动气象站逐时10 m风速、风向观测数据,分典型区域(山区、山区与平原过渡区、平原区、城区)研究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风的精细特征,并使用有完整记录的2 a(2017和2018年)冬季延庆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0 m风逐时观测数据,多视角分析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近地面风的特征和成因,以深刻认识北京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冬季近地面风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平均风受西部北部地形、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和冷空气活动共同影响,平均风速沿地形梯度分布,山区高平原低,平原中又以城区风速最小;盛行西北风和北风,在城区东、西两侧盛行风出现扰流,在山区和过渡区一些地方还存在与局地地形环境明显关联的其他盛行风向。(2)4个典型区域冬季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风速大于夜间,午间风速最大的“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在城区高、山区低。(3)4个区域冬季弱风(< 1 m/s)频率为31%—42%,城区较高、山区较低;强风(> 10.8 m/s)频次则是山区多、城区少,强风风向主要表现为偏西—偏北,与冷空气活动密切关联;城区、平原区和过渡区偏南风频率均为极小,暗示北京“山区—平原”风模态在冬季是“隐式”的、不易被直接观测到。(4)近地面风的水平尺度代表范围在延庆高山区高海拔处明显大于低海拔处,海拔1500 m附近(平均的边界层顶高度)是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分水岭”,低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表现为前述“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而高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则呈现相反特征,即夜间大白天小、午间最小的“峰平谷深”特征,这是由边界层湍流活动的日变化及伴随的低层自由大气动量向边界层内下传所致。(5)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大体上随观测高度而增大,高海拔站点日平均风速数倍于低海拔站点。白天—前半夜,海拔约2000 m的站点冬季盛行偏西风,风向变化不大,但风速为2—12 m/s;1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则风速比较稳定(< 6 m/s),风向从午间至傍晚相对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