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南鞍山群岩石类型主要为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原岩是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岩及硅铁质沉积岩,属含硅铁质沉积岩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根据原岩建造分析。辽南地区地壳早期演化特点力:大约2800Ma前海底火山活动强烈,以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其后,以中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在喷发间歇期间有沉凝灰岩的出现。大约在2800Ma 后的鞍山运动第一幕,使本区隆起上升,缺失上鞍山群堆积。辽南鞍山群低角闪岩相岩石属正常区城变质成因的片麻岩,原岩是火山岩和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表壳岩。其原岩组合特点不同于某些典型地区的绿岩带,不代表原始地壳,是后期为岛弧—海沟带火山和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河南临汝安沟地区前嵩山群变质矿物、变质矿物组合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前嵩山群分属不同的变质建造,其中安沟群属中压相系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登封群头道河组为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同时,两套地层变质作用之间缺少钠长—绿帘角闪岩相,这一变质作用的间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层的间断。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辽宁省本溪地区大范围内发现黑云母击象,这在该区尚属首次。黑云母击象以及存在的地质环境表明,在地质演变史上,本溪地区曾存在至少一期影响普遍的快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事件,它很可能代表一次古断裂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4.
甘肃陇山地区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及大地构造环境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以其高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和低MgO、Cr和Ni含量有别于现代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在FeO-MgO-Al_2O_3和Ti/100-Zr-Y×3判别图上,均落在大陆玄武岩区。在剖面上,与变质玄武岩整合接触的巨厚的变砂岩和大量出现的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是浅海环境的标志;密集的辉绿岩墙群是拉张性大地构造环境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葫芦河群变质玄武岩原岩形成于陆内裂陷海盆环境。  相似文献   

5.
鞍山市东部陈台沟村附近,有一套以斜长角闪岩类、石英岩类和长英质片麻岩类等组成的变质表壳岩(陈台沟表壳岩),它虽被划归为鞍山群但同该地区公认的鞍山群明显不同。它同白家坟花岗岩(3.8Ga)和陈台沟花岗岩(3.3Ga-3.1Ga)为断层接触。采用Kober提出的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方法,测定了侵入陈台沟表壳岩的两条花岗岩脉(A9212-3,Ch10)中锆石的年龄,A9212-3测定了8粒锆石,年龄为3357±4Ma-3315±4Ma(误差均为2d,Ch10测定了3粒锆石,结果为3337±12Ma,3228±37Ma和1813±7Ma。3357Ma和3337Ma是这两条花岗岩脉侵位时间。1813Ma是后期地质作用的时间。陈台沟表壳岩的年龄大于3.35Ga,建议将陈台沟表壳岩从鞍山群分离出来单独建群。  相似文献   

6.
根据变质矿物组合和变质带的特征,结合变形构造研究,认为丹凤地区的刘岭群曾遭受过中压相系的变质作用,随后又被褶皱及剪切推覆作用改造,使变质带倒转、变薄。文章认为,本区刘岭群在时代上不能与西部邻区的中泥盆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7.
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为代县地区典型铁矿床,赋存于五台群金岗库组,本文总结了该类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其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在大石桥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岩石薄片观察,在江河岩群变泥质岩石中,首次发现了红柱石转变为蓝晶石和十字石转变为蓝青石的变质反应.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矿物化学的研究表明,变泥质岩中先后发生的这两种变质反应,代表了本区变质作用演化的两个重要阶段.揭示了本区在伸展体制下地壳拉伸、减薄和收缩体制下的褶叠、推覆及之后的抗返、抬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豫晋陕交界地带的华北板块南缘,时限为1850~1650Ma。通过火山熔岩中沉积岩夹层(砂岩、泥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熊耳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生成的古地理环境是以陆相为主,晚期才有海水入侵,沉积了一些海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10.
在丹凤群中,部分斜长角闪岩含有由阳起石内核和镁普通角闪石外环组成的环带角闪石。外环形成于主变质期,而内核是早期变质矿物的残余。早期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的斜长石-阳起石相环境,发生在丹凤群形成之初;而主期变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的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大约在海西—印支期后又出现了伴随韧性剪切作用的退变质现象。早期变质和主期变质作用可能分别与秦岭造山带的裂谷作用和裂谷闭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新区域地质调查的代表剖面,在分析研究下二叠统开心岭群、上二叠统乌丽群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古生物面貌的基础上,将二叠系建立5个岩石地层单位和相应的5个生物地层单位,代表栖霞期—长兴期地层层序与生物序列;区内生物性质属特提斯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青南乌丽与藏北双湖及昌都妥坝属同一含煤建造,成煤期为龙潭中期—长兴期。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诸暨璜山、桐树林等地的前寒武纪石英闪长岩中,平行于黑云母(010)面的六方放射状裂理,是快速冲击变形事件中形成的显微构造特征,称为黑云母击象(Percussionfigures)。沿黑云母裂理分布的微粒氧化铁暗化轨迹,及其矿物化学式中SiⅥ离子数的降低、A1Ⅵ、TiⅥ、MgⅥ等离子数的升高,晶格参数b(kx)的延展,是事件过程瞬间高温、高压环境的成因标志。黑云母上述特征和多方位扭折带的出现、斜长石显微晶洞的发育,均为该事件引发的有限非稳态场中变形矿物的组合态。本文以此作为探讨,反演石英闪长岩与华夏古地体俯冲过程中,地壳深部古地震(即快速冲击变形事件)成因机制的显微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量稀土元素样品分析,耀岭河群REE的总体特征为“液体型”的右倾分布模式,稀土分馏不明显向稀土分馏明显演化。(Ce/Yb)_N比值由玄武岩向中酸性岩逐渐增加,反映部分熔融程度的减少和分离结晶作用的加强;(La/Sm)_N比值由基性向酸性岩逐渐增高,反映了裂谷早期扩张较快,后期暗示着挤压环境;从Eu/Sm比值逐渐降低;δMEu由上异常转向负异常,表明分异程度的增强。从(La/Yb)_N比值判别本区相当于E-MORB富集型源区,其构造环境属大陆活动边缘裂谷发展的弧后洋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多种数学地质方法研究苏皖北部上元古界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地球化学演化的波浪式特征及其与构造运动波动性的关系。作者认为,化学波浪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其时空演化特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来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是晚太古代的一套孔龙岩系,在其中发育了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假玄武玻璃岩带。其产状特征、碎斑的熔蚀结构、基质的长石微晶和球粒结构表明,它是由岩浆结晶而成。这种岩浆形成于古地震带中,与滑动面高速运动摩擦生热有关。岩浆成分是安山质的,熔融是过热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深融温度可达1400℃以上,深度可能不足1km。  相似文献   

17.
鄂西北南化塘地区中元古界武当山岩群由三个岩段组成,其原岩分别以火山角砾岩、岩屑凝灰岩及晶屑凝灰岩为主。它们的空间展布与上覆上元古界耀岭河岩群高角度相交,三岩段所显示出早期褶皱也只限于武当山岩群内部,与上覆岩群的构造轮廓极不谐调,耀岭河岩群没有经历过这一期变形。因此,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岩群之间最初存在着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区域不整合面的厘定和早晋宁运动的确认将改变以往关于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层的划分及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泗顶—古丹铅锌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结合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方铅矿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随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矿化场所的变化而变化,铅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依矿田出现的地质事件可分两组(410—600Ma,180—260Ma),并可建立起二源线性混合方程,因此,成矿物质来源具两源性。故认为泗顶——古丹铝锌矿田的硫化物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加里东运动褶皱基底轻微变质的寒武系和盖层泥盆系,含矿溶液是赋存于该两个地层中的地下水混合产物,即二源地下水混合成矿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矿床是我国金红石矿床重要的成因及工业类型,为具有特定化学成分的岩石在特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本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查明了化学成分与成矿的关系:高Al2O3、MgO、Fe2O3+FeO、K2O、P2O5、H2O+、MnO,低SiO2、CaO、Na2O、CO2、S等,利于钛富集;高TiO2、MgO、P2O5、S,低SiO2、CaO、K2O、Al2O3、Fe2O3/FeO,利于金红石形成;高Sc、Zr、Ni、Zn及La/Yb,低Y、Nb、Th、Cd、Ba、Be、ΣREE,利于金红石纯度提高。对研究矿床成因及寻找新的同类矿床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