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地震学发展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纵贯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主要指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震学近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经典地震学阶段也称模拟地震学,定量地震学阶段也称数字地震学.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数字地震学发展战略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数字地震学无论是在观测技术方面,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缩短数字地震学研究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必须充分重视与数字地震学有关的标准化问题;必须充分重视科研管理的现代化,以循序渐进地将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进程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地学和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网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描述了网格的特点和发展;列举了国际上建设地震学应用网格的研究动态;最后对我国地震学中引入网格技术的情况做了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6.
当前反射地震学研究中的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反射地震学作为地震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分支学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建设与环境、自然灾害预测等各种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能源开发中功不可殁。另一方面,反射地震学在广泛的工业应用中全面地完善和发展了地震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时至今日,反射地震学的发展已经从经典理论方法的研究走向更加与客观介质密切相关的深层次研究新阶段,这些问题是,反射地震学从单纯的构造研究走向地层岩性研究,与此有关的是从偏移构造成像步入层析成像、利用单波单分量数据转向应用多波多分量数据、假设地层为固体弹性介质转向双相孔隙介质、各向同性研究转向各向异性研究以及经典的一些方法技术与现代新技术同时使用等。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地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地震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地震学研究的具体状况,从地震观测技术开发与资料管理、地震的地震学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的工程学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我国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台阵地震学方法及在中国IMS台阵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地震台阵建设与发展比国外晚了几十年.目前国内地震台阵正在不断地建设,而缺少的就是台阵技术,如能够把已有的台阵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台阵中,就可以让台阵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作者根据国外的参考文献主要讨论了台阵地震学的主要技术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中国的IMS台阵,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地震台阵使我们对地下结构的研究更加精细,使我们对微弱信号的识别更加轻松.如果我国现有台阵都能应用台阵地震学技术将对我国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概述了在我国加速开发地热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简要地介绍了勘探地热资源的地震学方法和原理,以及地热异常与地震研究的关系。文中结合我国地热的地理分布特点,勘探现状和地震部门的技术优势,初步提出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地热资源的建议和相应的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11.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核爆炸事件的识别判据、核爆炸当量测定和爆炸源性质的研究、现代化地震台阵台网及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用核爆炸观测资料开展的基础地震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的研究进展,并对这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震学在80年代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学术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应用地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是这门学科向新体系转化的关键时期,并预测应用地震学的新体系将在90年代逐渐建立。  相似文献   

14.
核试验监测的地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侦察探测核爆事件,评估核爆信息等核试验监测工作,对评估核爆威力、研究核爆炸现象以及各种破坏因素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地震学提供了核试验监测中关键的研究手段.核试验地震学监测研究主要包括核试验识别、定位、埋深、震级和当量的估计等内容.根据近半个世纪以来核试验方式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介绍和总结了核试验监测中相关研究进展状况,主要包括事件定位、判别、震级测定、当量和埋深估计等地震学观测、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发展中国数字地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这一新的观测系统的效益,是跨世纪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数字地震建设项目的实际,讨论了“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1初次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早把我国的地震数据库建立起来,更有效地开展地震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基础地震学和应用地震学中与国民经济有重大工业关系的一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编辑部出版了一套“地震学磁观测与研究丛书”,现已出版六个分册:①现代代震台网观测技术,每册定价5.60元;②计算机高级语言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定价5.60元③缩微技术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④地震学中的射线方法;⑤震相与地球内部结构;⑥震级与震源程序参数测定,定价3.75元.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了俄罗斯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及相关交叉科学研究开发政策,介绍了目前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向和领域,具体传述了地震学研究方向领域和项目,引述了院士对诸如地震学世纪发展、地震预报利弊分析、地区发展与城市建设和地震活动与抗震的关系、地震影响和消除地震后果措施、地球深部探测的科学价值以及地震学的应用等方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