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经纬度和天文方位角测定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地天文测量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VLB、ILLR、SLR和GPS等)的发展,虽然天文测量在应用上有所减少,但在大地测量的绝对定位和中远程武器的发射等领域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技术。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天文经纬度和天文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了天文测量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工作可为天文大地测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空间大地测量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祖国大陆,先后布设完成了三个大规模GPS网,即全国GPS一、二级网和A、B级网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本文简要介绍这些GPS网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CH971356 GPS及其它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展望/胡建国(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测绘科技动态,—1997,(1).-2~7 阐述GPS在导航和定位中应用的新机遇、新进展,包括GPS接收机、GPS实时定位技术和GPS高精度动态定位技术的进展,GPS和GIS的结合,GPS在地球动力学、全球变化及减灾防灾中的应用。另外谈到空间大地测量两个新的生长点,即GPS气象和大气物理学、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参5  相似文献   

4.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1,26(3):52-55
现代大地测量的进展主要是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 ,而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以 GPS的进展最为突出。因此 ,本刊曾在 2 0 0 0年 4期和 2 0 0 1年 1期连载了 GPS的最新进展。现陆续介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全貌 ,包括 :1.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概况 ;2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 BI)的最新进展 ;3.激光测月 (L L R)和激光测卫 (SL R)的最新进展 ;4.卫星雷达测高的最新进展 ;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的最新进展 ;6 .由卫星集成的多普勒和无线电定位系统 (DORIS)的最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其中GPS定位技术在测量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来的经典测量方法越来越受其空间性和时限性限制,而GPS测量技术正是突破了经典测量中的种种限制,达到全天候采集和不受空间通视条件等限制,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特别在城市控制测量中,由于建筑物密集等干扰因素,常规测量方法费时且精度有限,GPS更是得到充分应用.本文通过锦州GPS控制网的建立,系统阐述了GPS在城市控制测量应用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天球参考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天球参考系的研究在天体测量、大地测量等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配置有CCD的地面光学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 ,以及其它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VLBI、LLR、SLR和GPS等 )的发展 ,对天球参考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从天球参考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 ,详细地介绍了天球参考系目前的发展状况 ,指出乌克兰里克米亚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IERS在计算河外射电源参考架时采用的小角旋转法公式是错误的 ,并进行了改正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空间大地测量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大陆地区,先后布设完成了三个大规模GPS网。本文介绍了在台湾地区布设完成的卫星追踪网和一、二等卫星控制网;在香港地区布设完成的卫星定位参考站网和2000GPS控制网;在澳门地区布设完成的一、二等卫星控制网。  相似文献   

8.
《测绘工程》2004,13(4):65-65
《测绘工程》于1992年9月创刊以来,在十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得到了测绘界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关怀和支持,收到数量较多的高质量稿件。选用刊出的测绘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技术交流与测绘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好评。为进一步提高本刊刊出论文的质量,欢迎测绘界同行为本刊撰写优秀稿件。现将2004~2005年撰稿选题提纲介绍如下:1、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大地测量研究的新成果,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的新成就,以及测量数据库的建立原理与应用。2、GPS定位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GPS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的研制,G…  相似文献   

9.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研制并在1994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其应用技术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测量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以双鸭山市的省公路路网项目为例,概略叙述GPS系统在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GPS技术日渐投入大地测量实际应用,本文详细介绍我国第一个GPS短边检定场的建立情况,介绍了使用T2000S电子经纬仪、ME—3000边频同测法及铟钢基线尺量边在短边高精度控制网测量中的特点及其能达到的精度;介绍了该检定场控制网的精度;并且就检定物中某些边长点位精度达到1mm左右是可信的;同时证明可以满足GPS检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了常规大地测量(CG)的弱点,根据大地测量的目的和GPS今后的发展状况,说明了用GPS直接代替CG仍然不能满足现代高度技术发展的需要;基于航空解析摄影测量(AAP)的特点,提出将GPS与AAP相结合是大地测量发展的一种可能趋势,并用计算机模拟数据试验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CG和GPS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并预测了该方法实现后整个测量工程的前景;最后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测绘工程》2004,13(1):62-62
《测绘工程》于1992年9月创刊以来,在十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得到了测绘界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关怀和支持,收到数量较多的高质量稿件。选用刊出的测绘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技术交流与测绘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好评。为进一步提高本刊刊出论文的质量,欢迎测绘界同行为本刊撰写优秀稿件。现将2003~2004年撰稿选题提纲介绍如下:1、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大地测量研究的新成果;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的研究;测量数据库的建立原理与应用。2、卫星定位与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GPS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
秦宽  魏二虎  严韦 《测绘科学》2007,32(2):169-171
SLR(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本文在介绍其测距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与GPS、VLBI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了其实现手段和所能达到的精度;根据SLR应用现状提出了在国内建立SLR流动站的思路;并对SLR技术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GPS坐标序列噪声模型估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小星 《测绘学报》2017,46(3):398-398
<正>随着空间观测技术的高速发展,GPS已成为大地测量领域重要的观测技术手段之一。全球IGS基准站积累了近20余年的位置时间序列,为大地测量及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GPS坐标序列不仅包含构造信号,也包含地表环境负载以及未模型化的误差等干扰源的影响,降低了GPS解的精度与可靠性。分析GPS时间序列,尤其是坐标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进一步深入系统地了解GPS非线性变化起源及其影响机制,建立相  相似文献   

15.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用于军事部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历时20年,耗资200多亿美元,分三阶段研制,陆续投入使用,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因此,GPS技术率先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量、城市测量等测绘领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6.
GPS(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全球提供高精度、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测速和时间基准。本文对它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和可能的发展作一扼要介绍。其中,包括了它在几何大地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海洋大地测量、测时和授时、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导航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 引言为了满足近代地球科学的需要,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正在力求提高大地测量的时间和空间的分辨力。直接的目标是发展空间大地测量系统以便能够监测各种测量网的几何变形,这种网的规模可以是地区的、大陆的和全球的,这种系统的空间分辨力要达到几个厘米,时间的分辨力要优于1天。这个目标只能靠改进测量方法来完成,这些测量方法都采用了在空间探索计划推动下开发的各种先进的新技术。在考察了各种技术选择方案之后,我们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GPS基础控制网的建立采用了当今国内外最先进的高精度GPS大地测量技术,本文对已经完成的第一期GPS基础控制网的进行扼要介绍,并就其成果精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建立国家空间大地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建立我国的空间大地网的目的、任务和布网设想进行了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我国空间大地测量的现状出发,提供了利用VLBI、SLR和GPS技术布网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徐绍铨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3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测量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现为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同时他还兼任南方冶金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全球定位系统》编委。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绍铨教授自80年代开始,致力于GPS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河北沧州市、河北唐山王滩、福建厦门市、福州市、湖北黄石市、华东地质学院实习场、广东恩平一湛江高速公路等GPS控制网的建立和海南省A级试验网联测等项目。在这些成果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1990年开始,他开展“GPS水准在局部GPS网中应用”的研究,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于厦门市GPS网中正常高的计算,并获得成功。其原理、方法在十多期GPS培训班上讲授,向全国推广应用。同时完成“GPS高程拟合系统”商品化软件,已在生产上使用。 徐绍铨教授曾先后3次赴南极测绘考察,其中一次是中国首先在东南极考察,是最早登上南极大陆的4名中国考察队员之一。另一次又完成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他为长城站、中山站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菲尔德斯海峡、地壳变形网监测、国际南极GPS联测等作了大量开拓性的测绘工作,荣立二等功一次。他参加的南极测绘考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和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994年,他又赴南沙群岛,主持南沙群岛与大陆GPS联测,在南沙群岛礁盘上建立GPS点,使南沙群岛坐标系统与大陆统一。 “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是理论结合实践、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工程项目,徐绍铨教授任课题组长,在他精心组织、协调下,20多位专家、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经3年苦心钻研,于1998年3月15日建成并投入运行,在1998年抗御长江特大洪水期间,系统每2h提供的大坝变形资料,为隔河岩水库超蓄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从而使清江与长江洪水错峰,为长江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5名院士和5名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现代数据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是首次成功地将GPS用于大坝外观变形长期连续实时监测,其中监测系统精度达亚毫米级,响应速度小于10min等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199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徐绍铨教授受学校委派,兼任学校与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湖北普赛高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公司开业仅一年,已承接高坝洲、龙羊峡水电站GPS监测项目。 1998年,徐绍铨教授主持国土资源部“长江三峡崩滑地质灾害GPS监测试验(示范)”项目,开展GPS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最佳观测时段、最佳时段长度、最佳基准点数、最佳截止高度角、最佳解算软件、采用何种星历等试验。其成果通过专家验收,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肯定,准备在全库区推广应用。同时,徐绍铨教授正在开发为GPS滑坡监测专用的“直接提取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软件”。 徐绍铨教授从事测绘教育30多年,先后主讲过《大地测量学》、《椭球大地测量学》、《应用大地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6门课程,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多次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二等奖及先进教师称号。他主编出版的《GPS测量原理及应用》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三等奖;他还主编出版了《大地测量学》、参与编辑出版了《椭球大地测量学》、《应用大地测量学》、《BASIC程序设计与测量计算程序》等教材。1994年开始,他牵头与其他教授一道,开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改造和建设大地测量专业”的研究,提出对原有大地测量专业进行全面改造,增加“大地测量(空间测量技术与地球动力学)”和“大地测量(卫星导航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的结合,并富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课题成果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1997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徐绍铨教授主持下的测绘基金项目“基于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测绘学教学系统研究”,探索了在不同平台上研制测绘学科CAI课件的经验,为测绘学CAI教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徐绍铨教授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他还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洪山区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