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经笔者鉴定,计有37属104种。本文对当前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植物群显示的古气候条件。当前植物群可划分为三个植物组合,即晚石炭世斯氏鳞木—卵脉羊齿 Lepidodendron szeianum—Neuropteris ovata 组合、早二叠世早期中国瓣轮叶—尖头带羊齿 Lobatannularia sinensis—Taeniopteris mucronata 组合和早二叠世晚期三角织羊齿—椭圆斜羽叶 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Plagiozamites oblongifolius 组合。  相似文献   

2.
湘中涟源凹陷为晚古生界的负向构造单元。经历了印支、燕山期较强烈的改造,具有较复杂的成藏过程。本区的生烃史以及包裹体的分析资料表明,本区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生、排烃事件,其中,晚二叠—早三叠世是本区的第一次(主要)生、排烃期,早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为油气的聚集成藏准备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因此,印支期是本区油气主要聚集期。晚三叠—早侏罗世是本区的第二次生排烃期,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对印支期的构造进行改造,导致部分油气调整、散失的同时,为新生成的油气和重新分配的油气二次成藏准备了一批新的构造圈闭,是本区油气的改造、调整期。但燕山运动仍未完全打破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因此印支期的背斜带依然是本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晚燕山—喜山期强烈的隆升剥蚀,部分背斜带形成“天窗”构造,故印支期背斜带的翼部或倾覆端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也是本区上古生界油气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山东聊城地区隐伏的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发育,其中晚石炭-早二叠世太原组灰岩中富含鲢类化石。由三灰、七灰、十灰共鉴定出鲢化石11属45种,自上而下可建立1个鲢类组合带(Pseudoschwagerina带),2个鲢类组合亚带(Triticites paramontiparus亚带;Pseudofusulina firma—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亚带),该地区所产鲢类组合与华北其他地区及国外相关组合具可比性,Pseudoschwagerina带的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4.
山东聊城地区隐伏的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发育,其中晚石炭—早二叠世太原组灰岩中富含类化石。由三灰、七灰、十灰共鉴定出化石11属45种,自上而下可建立1个类组合带(Pseudoschw agerina带),2个类组合亚带(Triticites paramontiparus亚带;Pseudofusulina firma-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亚带),该地区所产类组合与华北其他地区及国外相关组合具可比性,Pseudoschw agerina带的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四川克拉通以东,被围限在扬子、华北和羌塘三大陆块拼贴构造间.以全工区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选取近东西向的剖面06fsc0003—02tjs1111线,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天井山构造带的造山过程.结果表明:天井山构造带的演化可划分为伸展拉张成盆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末)、陆隆伸展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挤压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现今)3期.根据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条件,认为自元古代以来最大主应力性质发生多次改变,控制构造变形、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厚度、断裂特征和油气运聚.印支期冲断带下盘(现今天井山背斜前翼下部)发育形成于印支期晚期的冲起构造,其内断层发育,将二叠系、志留系及寒武系烃源岩与二叠系储层和圈闭串通,有利于烃类的运聚,且有飞仙关组泥岩作为直接盖层,保存条件较好,是油气集聚的有利部位.该研究能够加深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油气分布预测的认识,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湖-澜沧江缝合带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板块缝合带,在带内的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获得251.5±2.6Ma年龄,表明韧性变形的时代为晚二叠世,认为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双湖-澜沧江缝合带A型俯冲碰撞期构造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8.
基于圈闭形成时间法推测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为上始新统潜二段沉积初期,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法
分析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的最早时间为晚始新世,应用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共经历了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37~32Ma)、早渐新世-中中新世(32~14Ma)及中上新世-现今(3~0Ma)共3期油气充注过程,并以第2期早渐新世-中中
新世油气充注最为重要,且自蚌湖向斜带和潜北陡坡带至周矶向斜带再至斜坡带,油气充注时间有逐渐变晚的趋势。由此得出,
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圈闭形成时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等多种方法可较为有效地确定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与演化历史
的含油气盆地(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广西晚二叠世古构造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与煤盆地含煤地层及其含煤性的分析,探讨了其聚煤作用的控制条件。认为广西晚二叠世成煤环境,在古构造上聚煤主要场所是构造沉降带,而断陷带仅在其中局部隆起区;在沉积相上主要含煤岩系产于碳酸盐台地潮坪—浅滩相带中,至于滨岸陆屑滩相带、半局限台地相带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带中仅局部含煤;不同岩石组合及煤层顶底板特征反映了成煤条件的差异。还指出了相区的划分为今后煤田地质研究和找煤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口二叠纪孢粉组合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区二叠纪3个孢粉组合带,①Densosporites(套环孢)-Crassispora(厚环孢)组合;②Gulisporites(匙唇三缝孢)-Sinulatisporites(曲环三缝孢)组合;③Anticapipollis(逆沟粉)-Macrotorispora(大一头沉孢)组合。这3个组合带分别反映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的孢粉组合面貌,其地质时代分属于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断裂系统的演化特征,根据乌石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应力旋转变化,分析断裂系统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乌石凹陷斜向伸展块体旋转控制的伸展—滑脱断裂发育模式,研究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古新世至早始新世,伸展应力场与先存的NE向断裂接近垂直,断裂主要表现为拉张演化特征;中—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伸展应力场发生顺时针旋转,与先存的NE向断裂呈锐角相交,部分断裂活化,在流沙港组二段顶、底部厚层塑性油页岩沉积背景下,断裂呈斜向伸展与塑性地层共同控制下的伸展—滑脱演化特征;随应力方向继续旋转,滑脱断裂上盘发育调节断裂,形成“似花状”构造样式。乌石凹陷发育的伸展断裂控制始新世烃源岩与大型储集体的展布;伸展—滑脱断裂控制凹陷构造带差异及圈闭群形成与定型,其中滑脱带下降盘地层整体呈“背形隆起”的特征,油气汇聚条件优越,是乌石凹陷油气最有利富集区。该结果对乌石凹陷油气勘探及有利区带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北部泛指班公湖—怒江以北地区。该区经历了元古代末期古陆解体后的秦祁昆和戈木日-他念他翁早古生代海槽发育阶段,将联合古陆分裂为北部塔里木—华北古陆、中部唐古拉—扬子古陆、南部“西藏古陆”。志留经末期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和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由于造山期相伴的裂谷作用,致使秦祁昆造山带南缘产生木孜塔格—中秦岭泥盆纪坳陷带和内陆海盆地。石炭纪进入特提斯演化阶段,由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裂陷槽起主控作用,在唐古拉古陆之上和扬子古陆的西北部,形成石炭纪—早二叠世一系列裂陷槽,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北特提斯海域。此期裂陷槽于晚二叠世、闭合,相继形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青藏高原北部三叠纪特提斯海域。晚三叠世末,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闭合,形成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北部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南侧班公湖—怒江侏罗纪海槽形成,并以此首次成为特提斯大洋盆地。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对进一步揭示该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沉降史、埋藏史与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总结了构造沉降特征,探讨了沉降与断裂的关系、沉降中心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Albert湖凹陷东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受到东部边界断裂的控制,F1、F2断层对东部陡断带、东部断阶带以及三个构造调节带的沉降变化及其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南部次凹在早期沉降速率较大,有利于晚中新世形成巨厚的烃源岩,随着沉降中心向北迁移,北部次凹发育了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烃源岩;沉降中心周缘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研究成果为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依据化石的层位分布和组成内容,登封二叠纪煤系地层植物群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植物化石组合带:1.早二叠世中期山西组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Taeniopterismultinervisas-semblagezone;2.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Chiropterisreniformisassemblagezone;3.晚二叠世早期上石盒子组Lobatannulariaheianensis-Pterophyllumeratumas-semblagezone。另外,文中还讨论了这些植物组合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早二叠世后由于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及金沙江-哀牢山俯冲消减带的形成,使右江地区东部钦防褶皱带前缘形成前陆盆地,广大西部滇黔桂地区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地。弧后主地经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扩张裂陷,有较强火山活动,以基性熔岩流及安山质火山碎屑流沉积,具有初始洋壳化性质;中三叠世强烈坳陷,以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为主,中三叠世末广大地区回返褶皱成山,盆地向西推移,晚三叠世形成狭窄的北东向萎缩坳陷盆地,卡尼期末充填隆起,盆地关闭。右江弧后盆地的关闭经历了突变式回返褶皱和渐变隆起上升两种不同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青海省中奥陶世至早三叠世的牙形剌化石,依据其产出层位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六个组合Ⅰ中奥陶世 Pygodus anserinus 组合;Ⅱ中—晚泥盆世 Icriodus expansus 组合;Ⅲ早石炭世 Gnathodus bilineatus 组合;Ⅳ晚石炭世 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 组合;Ⅴ早二叠世 Sweetognathus whitei 组合;Ⅵ早三叠世 Neospathodus homeri 组合。此牙形剌组合,既丰富了我省古生代及三叠纪的古生物资料,又为相应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安达曼海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的重要海外探区之一。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和西缅甸微地块多期斜向俯冲的影响,该区先后经历了被动陆缘、过渡型陆缘及主动陆缘的演化阶段,盆地属性与油气成藏特征极为复杂。通过系统梳理安达曼海弧后坳陷的烃源岩、储盖层、圈闭、输导体系与油气生-运-聚匹配史等成藏要素,总结出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本区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新统3套泥质烃源岩,前二者为成熟烃源岩,后者为生物气源岩;岛弧带上碳酸盐岩礁体与斜坡带上砂体的储集条件良好;斜坡带继承性古隆起之上的断背斜圈闭容积大;高角度张性断裂与连通性砂体分别构成以垂向、侧向为主的输导体系。结合油气成因、运移方式与圈闭类型的主要特征,建立了2种成藏模式:①中央凹陷带浅层生物气或混源气垂向运移断块圈闭成藏模式;②东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和岛弧带热解气侧向运移断背斜-岩性圈闭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及岛弧带上的碳酸盐岩礁体和东部斜坡带继承性古隆起之上的大型断背斜是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石盒子组又可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年代地层可分为12个阶,生物地层可分为10个连续组合带。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的对比表明,本溪组、太原组向南穿时,反映海侵由北向南;山西组上部和石盒子组向北穿时,揭示海水由南向北回泛。早二叠世前海水向南流注入北秦岭海槽,晚二叠世北秦岭褶皱,导致北秦岭海槽闭合,华北陆块南缘抬升、水体北流,成为内陆盆地。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区古生代存在着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兴凯等中、小板块群。其中,松嫩微板块和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早古生代末沿牡丹江断裂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和松嫩—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中晚泥盆世沿多宝山伊尔施一线拼合,至此形成统一的黑龙江板块。石炭二叠纪在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南支,中晚二叠世南北陆-陆对接,而陆内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可能一直延续至早中侏罗世,缝合带从西拉木伦河东延至长春、延吉一线。而黑龙江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缝合带东段为俄罗斯境内的南土库林格尔断裂。该带的最终拼合标志着统一的欧亚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