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相炜  耿顺传 《地理教学》2008,(10):12-12
一、制作简易教具,省钱实用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生望而生畏的难点。地球运动内容包括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月相变化规律、地方时与区时等等。这些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求学生要能够构建立体空间想象能  相似文献   

3.
蔡建 《地理教学》2014,(2):21-22,37
正"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有一定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制作简易教具,进行模拟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一、制作方法1.材料准备白色硬纸板一张、塑料薄膜一块(以浅黑略透明、微硬为佳)、文件夹铆钉一只、直尺一把、裁纸刀一把、水笔一支。2.制作过程(1)将白色硬纸板裁剪成半径适当的圆形,在圆心处打一小孔;在裁剪好的圆形纸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轴等,形成地球仪简易侧视图,  相似文献   

4.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6.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实践,以"地球公转——四季的形成"一课为例,从组织与管理、流程与实施、体会与启示等方面,阐述了"空中课堂+腾讯会议+畅言平台+晓黑板"等多元平台融合应用的初中地理在线教学,提出了"卡片式"在线备课与在线教学、师生共创校本学习资源等经验,较好地体现了个别化学习辅导和个性化发展引领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杨玉君 《地理教学》2014,(22):56-58
关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的相关建议是:(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成因;(3)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第三条更为重要。针对近几年的高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雪忠 《地理教学》2014,(5):30-31,29
正一、以天安门升、降旗时间导入,激发探究动机教师呈现与上课日期接近的10月14日至18日期间天安门国旗升、降旗时间表,让学生思考升、降旗的时间变化,学生很快发现"这几天升旗时间变晚了,而降旗时间变早了",进而得出这几天白昼在逐渐缩短的结论。通过这个情境可以将学生引入"探究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发现变化"的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地理课堂,从整体来看,应该是环节齐全,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新知掌握到位,有一定的思维训练量,新课改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这样的理想课堂,在平时教学中实在不多见。就笔者本人来说,长期任教高三毕业班,重新轮回到高一,在我校"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要求下,面对新的学生,重新整理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思路,心中总是感觉没底,惴惴不安。比如,刚结束的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  相似文献   

11.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成因不作教学要求,但其偏转规律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当学到该内容,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存在很大疑问。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发动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地转偏向力,在"寻找"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从"2015年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视频课例中选取四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课作为样本,对四节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四节课中师生对话频繁,课堂氛围活跃,但师生对话在认知水平、对话结构、师生话语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一、"自然分材教学四环节"模式的提出1.对"自然分材教学四环节"模式的理解"理解教育"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理解教育的内涵主要是: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自然分材融当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于一体,关注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师生真诚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而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其形成年龄也不同.地学工作者对造景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对各种形态的造景地貌给予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2002年起分实践探索、理论深化、建模升华三个阶段。重点解决的是课程资源研发模式和方法问题,创建了地理图像系统课程资源研发"师生共建、双核共生"模式,完善了中学地理图像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了学生参与资源研发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了新型师生合作模式,在资源整合、图表加工、图文转换、图表创新、学法指导、高初中学科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成果形成过程中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学科思维、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得到了全方位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打造了一支善于研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教研团队,推动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6.
陆才稳 《地理教学》2014,(12):26-28
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在六种版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内容编写比较,进行归因推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均密切相关。并提出基于结构图的课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启发、互相补充沟通,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单增义 《地理教学》2011,(14):15-19,24
一、调查目的 当今,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形成,关注生命成长的主体教育理论,都为师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本次调查就是依据上述理念,调查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以期对今后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并对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4,(17):64-64
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改变学生"被问"的状况,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是"不问"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其实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教学,走到学生中间,主动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  相似文献   

20.
肖萍  黄小龙 《地理教学》2013,(17):14-15
正在课堂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回应。几次提问后,学生都不能够回答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这时,师生双方都避免不了会产生疑惑、心急、烦躁的情绪,老师怪学生"简单问题不会",而学生怨老师"难的问题谁会"。几节课较量下来,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沉闷,学生有的心不在焉,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