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高空流型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影响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观测研究,动力诊断分析等手段,从上下游效应、中低纬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青藏高原高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台风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1970~1995年25年间的统计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空流型与台风路径有如下关系:高原高空500 hPa为低值系统控制时,有利于台风西行;反之,高原高空500 hPa为高压时,近海台风往往转向。动力诊断分析的结果揭示了高原上空系统影响下游系统的物理机制,即高原上游扰动动能的传递使得下游的槽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台风的引导气流。高原脊的存在,使得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北;高原上为槽时,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南。高原槽前的南风和台风东侧南风将低纬度的低位涡输入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发展,影响台风运动,体现了中低纬相互作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洲上空西风带长波槽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烈 《大气科学》1981,5(2):198-206
本文根据中纬度西风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相互作用,讨论了西风带长波槽出现在亚洲上空几个特定地区时,出现的太平洋副高和台风路径的主要特征。指出,当西风大槽稳定在90°E附近时,西太平洋台风几乎总是西行的,对我国威胁最大;120°E附近有长波槽时,大多数台风将在海上转向,但这里的低槽突然发展、减弱、更替和倒退,对台风预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150°E附近有长波槽发展时,由于上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不同的气压系统而对副高和台风路径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各类形势下的台风路径除给出相应的统计数据外,还列举了历史上较难预报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纬度西风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相互作用,讨论了西风带长波槽出现在亚洲上空几个特定地区时,出现的太平洋副高和台风路径的主要特征。指出,当西风大槽稳定在90°E附近时,西太平洋台风几乎总是西行的,对我国威胁最大;120°E附近有长波槽时,大多数台风将在海上转向,但这里的低槽突然发展、减弱、更替和倒退,对台风预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150°E附近有长波槽发展时,由于上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不同的气压系统而对副高和台风路径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各类形势下的台风路径除给出相应的统计数据外,还列举了历史上较难预报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4.
陶诗言  朱福康 《气象学报》1964,34(4):387-396
通过对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夏季我国西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势力最强并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这个高空反气旋绕着其平均位置来回振动。在振动过程中,亚洲南部的100毫巴流型发生调整,并表现成两类基本的流型,其中第一类流型表现反气旋偏离高原,这时候在高原东西两侧(50°E和110°)各有新的反气旋建立,而在高原上则是低气压区;第二类流型表现在反气旋重新返回高原上空。在这两类流型转变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一次进退过程,而且每年我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的结束也与上述第一类流型的建立有联系。其次,我们对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与100毫巴流型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关系甚密切。当100毫巴第一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而在第二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南撤退。根据这些关系并结合我国预报员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经验,我们提出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预报的几个依据。  相似文献   

5.
盛夏亚洲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活动规律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夏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除存在强大又稳定的太陆青藏高压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是对流层大气中深厚的高压实体. 这是两个既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高压系统. 本文研究指出,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环流调整,促使两个高压相向或相背而行,调整到一个位置或者分离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另一种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存在,副热带地区环流作新的调整,大陆青藏高压东移与副高合并. 本文还分析太平洋中部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指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制约关系如何,有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6年山西盛夏(7—8月)平均降水和同期NOAA重构海温资料,分析了山西盛夏降水分别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相关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山西盛夏降水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呈现稳定的显著负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呈现正相关,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后相关性加强,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盛夏降水指示意义加强的事实,主要体现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与山西盛夏降水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季风槽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导致山西盛夏降水异常。盛夏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时,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偏暖(冷),通过遥相关引起中高纬度大气欧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UP)和负太平洋—日本(PJ)波列,通过影响季风槽位置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南)和季风指数偏小(大),导致山西盛夏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7.
蒙远文 《气象》1984,10(12):12-15
关于大气环流形势与寒潮的关系,已作过许多深入的研究,但对南方寒潮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普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南方强寒潮是在亚洲L流型下发生的。因而,进一步研究了L流型与南方寒潮的关系。 一、L流型特征及其与寒潮的统计关系 对南方寒潮中短期预报来说,注意较多的是乌拉尔山以东亚洲地区的环流形势。亚洲L流型,是指500毫巴图上亚洲的流型相似于大写字母“L”。其特征是:  相似文献   

8.
一、任务的提出在浙中、浙南西部山区的富春江、乌溪江、紧水滩水库分别建有大型水电厂,它们对我省防洪抗旱、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1,表1)。  相似文献   

9.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月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58-1996),基于一个新的冬季热带西太平区域环流指数,研究了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极端异常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研究发现,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亚洲大陆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季节发展,冬季出现在热带西太平洋的一个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向西扩展,其东西方向的轴线逐渐被拉长。因此,位于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南部的异常东风(西风)连续向西伸展到印度半岛,导致南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同时,随着季节发展,源于热带西太平洋的气压异常逐渐移近并最终占据亚洲大陆,进而影响夏季亚洲大陆热低压。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盛夏台风频数与大尺度环流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14年的测风资料及9年的南半球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南半球冬季,当南太平洋上长波槽位置偏西(170°E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大;同时亚洲东岸北纬40°附近高空西风带弱或位置偏北时,相应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多台风活动。反之,当南太平洋上的长波槽位置偏东(155°W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小;而亚洲东岸中纬地区高空西风带强或位置偏南时,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台风活动则比较少。   相似文献   

11.
许金镜  骆荣宗 《气象》1987,13(8):46-48
本文分析了1949—1984年间西太平洋台风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附近路径发生异常的气候特征,其初步结果是: 1.在36年中,异常路径次数历经了两个相对高潮期和两个相对低潮期,但少与多异常路径年无明显的持续性。 2.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3年主周期振荡和14、17年的长周期振荡。 3.副高活动的第一次季节性北跳(25°N)偏晚和厄尔尼诺事件(包括反厄尔尼诺)的当年异常路径次数偏少;反之,则偏多。  相似文献   

12.
许健民  谷美荣 《大气科学》1978,2(2):174-178
关于热带地区的环流特征,陶诗言等曾将东亚热带地区的环流分成经向和纬向两种环流型;大气所热带气象研究组根据月平均资料将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环流分成辐合带强和弱两种类型。近年来,飞机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并出现了从地球静止卫星推导的风。这两种新的资料来源,使得热带太平洋上对流层上层环流的分析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用这些新资料,分析了76年6-9月西太平洋热带地区这两种特征相反的环流型,并讨论了这两种流型的特征与台风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0,自引:13,他引:110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98,56(2):199-211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夏季梅雨期异常的降水与中高纬度阻塞型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并稳定时,亚洲中高纬度及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分别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地区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及其相互作用常常造成东亚夏季特别是梅雨期降水偏多;反之,当鄂霍次克海为低值区时,亚洲中高纬度和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不利于东亚夏季梅雨期的降水。因此,在考虑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形势及其对同期降水的影响时,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OLR 低频振荡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安  叶谦 《应用气象学报》1994,5(2):143-150
以影响我国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平均的OLR演变曲线为基础,对1975—1981年经过30—60天滤波处理的OLR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有关的系统,主要集中于东半球60°E以东的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南部的赤道地区构成一对低频偶极中心,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赤道印度洋中部地区是OLR低频振荡的一个重要源区,台风多发、间歇和转换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对台风的生成和间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夏季形势建立后,在30°N附近副高的东西摆动(有明显的低频变化特征)与ITCZ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 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对WNPTYF年际变化的指示能力相当或超过热 带东太平洋, 综合两者的影响预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 前期相关显著而同期相关不显著。这种滞后性意味着其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的影响并不是通过SST的持续性, 而很可能是通过南半球大气活动的持续性及异常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而影响到夏季的环流, 最终影响WNPTYF异常。这种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业务数值预告模式及其初步使用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一个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业务数值预告模式及其初步使用结果。该模式利用逆平滑算子提高了计算精度,应用最小二乘方原理引进初始时刻后六小时台风位置,从而改进了预告结果。69次试验性预报以及1977—1979年台风季节的48次业务预告的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具有一定的预告能力。本文还指出了该模式存在的缺点与进一步改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南半球环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群中期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南北半球环流6年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北半球夏季5~8月,南半球中纬西风指数、低纬西风指数、赤道气压指标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群的中期活动均有较好的关系。在台风群活跃的年份,台风群生成阶段前后,环流变化由南半球中纬先开始,随后南半球低纬和赤道地区环流也出现变化,赤道气压指标到达低值,此后,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上述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的传播过程为准二周周期。  相似文献   

18.
19.
8217号台风于9月6日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后,稳定地向偏西方向移动,9日穿过菲律宾,10日进入南海东部,12日北翘转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减慢,强度加深,到14日08时后突然折向偏西方向移动,15日早上在雷州半岛徐闻登陆,进入北部湾,16日凌晨在防城沿海再次登陆见图1。  相似文献   

20.
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年代际变化及与PD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1—2008年台风及海温资料,分析了东亚盛夏(7—8月)北上转向台风个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PDO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与PDO关系密切,两者呈反位相关系。PDO位相转变后影响北上台风的海温关键区由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带区域变为黑潮区域,并且北上台风个数与各海温关键区存在时滞相关。在PDO不同位相的年代际背景下,西太副高位置的变化是北上台风个数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