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有机物对Ph、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铅、锌、铜的活化、迁移。而酒石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只在90℃或更低时,才是铅、锌等金属活化、迁移的最佳温度条件。且无论哪种有机物在热卤水中的存在,随作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的活化、迁移明显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氨基酸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氨基酸等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物理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志健  王英滨 《现代地质》1996,10(3):414-422
考虑到银主要富集在中低温热液阶段,同时考虑到成矿溶液中氨基酸的存在及其不同类型,对含银矿物样品在中性、碱性和酸性氨基酸热液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有酸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热水溶液,比仅含NaCl的热卤水、含碱性氨基酸(赖氨酸)和中性氨基酸(氨基乙酸和氨基丙酸)的热水溶液,更有利于银的活化和迁移。实验同时表明,银与各氨基酸形成的易溶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受到温度的强烈影响。在25℃左右,是银-氨基酸配位化合物稳定存在的最适宜温度条件;在100℃以上,随温度的逐渐升高,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溶出量明显减少。表明银-氨基酸的配位化合物强烈地分解,而使银得以更多地沉积。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这种物理化学行为,和铅在含有酸性氨基酸(谷氨酸)、铜在含有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热液中的活化、迁移与沉积作用不无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酸性氨基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铜、铅、锌的活化迁移。但是,随作用时间,特别是随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在热液中的活化迁移情况则明显地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氮基酸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和氨基酸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横岭关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横岭关铜矿床中稀土元素、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床形成温度为350℃±30℃;压力为38×10~5Pa~240×10~5Pa;盐度为30wt%~42wt%;logfo_2为-30.41~-31.47;logfs_2为-5.4~-8;pH值为7.3;logfco_2为-2.49;铜的溶解度(logm_(Cu))为-5.87~-2.21。围岩的铅-铅同位素年龄为1775×10~6a,矿石的铅-铅同位素年龄为1845×10~6a;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为-8.1‰~36.9‰,显示出硫同位素为非平衡特征;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7.1‰~-2.6‰,δ~(13)C_(∑C)为-5.3‰;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具有变质热卤水的特点,认为该矿床属于变质热卤水成矿。  相似文献   

5.
1961年至1962年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尔顿湖(Salton Sea)附近勘探地热的钻井,在五千多英尺深处打到了富含重金属的高温浓卤水。随后,在1962年夏季试井的三个月里,沉积了大量井垢,经检查其中富含铜、银及其他金属。D.E.怀特等人(1963)首先注意到这种卤水可能是人类第一次得到的正在“活动”的成矿热水溶液。一热卤水两口钻井热卤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卤水的温度在井口为220°±30℃,在井下推算达300~350℃。溶解物质总量在258‰以上,属于Na—K—Ca氯化物型卤水。以硫酸离子和硫化物离子形式存在的硫都很少。索尔顿湖热卤水的化学成分见表1。  相似文献   

6.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祥济 《地质论评》1995,41(5):463-472
在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的野外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该矿床围岩——前震旦系九岭群九都组的变质岩作为实验试料,在250—400℃和200×10~5—500×10~5Pa的压力下,与不同酸度(pH=1.5—4.5)、不同浓度(0.1255M—1.00M)的钠、钾、氯和氟化物等水溶液持续120—480h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从变质岩中活化出铜29.01—1654.24mg/mL,最高达22685.00ng/mL;钼200.00—2720.00ng/mL,最高达9990.00ng/mL;铅34.90—106.20ng/mL,最高达271.90ng/mL;锌20.00—800.00ng/mL,最高达3200.00ng/mL,它们构成了成矿热液。实验证实了前震旦系九岭群九都组是德兴斑岩铜矿铜、钼、铅、锌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7.
广西有色金属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矿种的矿床在成因上的联系和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广西有色金属矿床归为6个成矿系列,即热水沉积-叠生改造成矿系列、花岗岩成矿系列、热卤水成矿系列、基性-超基性岩成矿系列、地台型海相沉积成矿系列和表生成矿系列,其中热水沉积-叠生改造成矿系列是广西锡、铜、铅、锌、金、银、锑、汞等矿种最重要的成矿系列。按成矿系列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与不同构造层的关系,笔者划分了9个主要成矿区带,即丹池锡-铜-铅-锌-银-锑-汞成矿带、桂北锡钨-铜-镍-铅-锌成矿带、桂东北锡-钨-铜-铅-锌金银成矿带、大明山钨-铜-金成矿带、大瑶山铜-铅-锌-金成矿带、云开大山铅-锌-钨-金成矿带、西大明山铜-铅-锌-银成矿带、桂西金-锑成矿带、靖西-平果铝成矿带。  相似文献   

8.
王成发 《地质论评》1986,32(2):129-137
本文从地球化学环境出发提出了锡矿床分带现象的两种模式。从花岗岩体向外,酸性模式可分成六个矿带:铌-钽(锂-铍-钼)矿带;锡矿带;钨-(锡)矿带;铜-铅-锌-(铋)矿带;锑-汞矿带;金银矿带。碱性模式可分成三个矿带:铜-锌-铋矿带;锡矿带;铁-铅-锌-铜矿带。产生两种模式的原因在于成矿时的地球化学环境不同,前者是酸性环境,后者是碱性环境。同时,从矿物生成热的角度阐明了锡矿床带状结构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石英—锡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理刚  刘敬秀 《地质与勘探》1990,26(5):31-37,17
本文在400~500℃及250~370℃温度范围内,盐度为0~15wt%,压力约0.3~0.6kbar条件下,分别在水溶液中完成了由硅胶及非晶质SnO_2合成石英-锡石矿物对以及由非晶质SnO_2等合成的锡石与水之间氧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石英-锡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方程:1000lna_(石英-锡石)=3.11×10~6T~(-2)+1.63(400~500℃),1000lna_(石锡-水)=2.60×10~6T~(-2)-9.91(250~370℃±),1000lna_(锡石-水)=0.20×10~6T~(-2)-4.34(370±~500℃).  相似文献   

10.
袁忠信  白鸽  丁孝石  施泽民  李小喻 《矿床地质》1993,12(2):189-192,147
对四川冕宁牦牛坪富稀土碱性花岗岩锆石的铀-铅同位素年龄研究,得出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49±43)×10~6a,下交点年龄为(12±2)×10~6a。前者相当于岩体中残余锆石的形成年龄,可能代表碱性花岗岩母体岩石的年龄,后者应是碱性花岗岩及新生锆石的形成年龄。(12±2)×10~6a的年龄值是攀西裂谷带内,甚至整个扬子准地台内最年轻的花岗岩年龄值。新的喜马拉雅期成岩成矿年龄数据的得出,对于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历史,了解稀土元素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