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扩张海岸上的长期构造滑动量可结合单个断块或邻近断块上不同部位明显相互矛盾的抬升序列来确定。本次研究将目标扩展至挤压背景下,试图将板块运动学证据和地震矩的估算结合起来。我们研究了邻接台湾海岸山脉的海岸线,在那里,部分吕宋火山弧曾在4Ma前与欧亚大陆倾...  相似文献   

2.
史学建  彭红 《海洋科学》1998,22(5):65-68
自60年代中期,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关于板块运动的力学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大洋中脊是公认的重要板块分界线,也是全球连续性最好最长的板块分界线,对大洋中脊应力性质的认识将有利于探讨全球板块的运动机制。海底扩张学说为认识板块运动方向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但是,其运动力学机制并非符合后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本文试图进一步阐明海底是主动扩张还是被动拉张。1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回顾海底扩张一词源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ess(1962)和Dietz(1961)在地幔对流的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  相似文献   

3.
东海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接合部位,受两大板块活动的影响,新构造期海域活动强烈。我们结合最新收集资料文献,从地形地貌、地热异常、断块体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及岩浆岩活动等方面,着重论述了东海陆架及邻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为东海海域新构造分区、地震预测、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提供若干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4.
南海位于板块三联点的区域内,要划分为五大构造地块,它们制约着该区矿物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这五大块块是:(1)华南断块、(2)东印支断块、(3)南沙一加里曼丹断块、(4)台湾一吕宋断块《(5)中部洋盆断块、除了油气之外,南海最有开发价值的矿床是含铁磁铁矿、锆石、独居石、锡、金和铬铁矿的近岸砂矿。根据过去15000年的海底地貌和海平面变化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南海陆架寻找新的砂矿有很大的潜力,这与沉没的台  相似文献   

5.
论太平洋底的断块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板块学者K.V.Bogolepov与(?)称沟-弧-盆系为“地槽带”,把洋底划分为“裂谷构造带”、“大洋板块”、“火山隆起”、以及“海洋克拉通”等构造单元.张文佑教授在《中国及郊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编纂工作开始时即指出:“太平洋板块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文试图以断块学说为指导,对太平洋底的构造作一初步探讨.一、西太平洋过渡型地壳构造区根据海底地壳同相邻大陆的成生联系,西太平洋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可划分为两大部分.这两个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大体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呈以亚洲大陆为中心的环形,称环亚洲过渡型地壳构造区;赤道以南,则呈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中心的环形,称环澳大利亚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图1).  相似文献   

6.
古海洋学是继板块学说之后海洋地质领域内的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南海西南海盆的岩石圈张裂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海西南海盆的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不对称,在地质构造特征上东南边缘为上板块边缘,西北边缘为下板块边缘,它们为一对共轭边缘。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活动中,上地壳呈脆性,发生过脆性变形,产生了一系列倾斜正断裂及一系列断块,断块沿断层面转动,在地表出现一系列半地堑,在拉张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上地壳沿断层面被拉开;下地壳呈塑性,发生塑性变形,最后以瓶颈方式被拉断。由此可见,在张性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而异的:上地壳以简单剪切方式变形,下地壳以纯剪切方式变形。因此,整个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变形的  相似文献   

8.
《海洋学报》1986,8(6):714-723
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形成了各种弧状构造,而这些构造之所以成为弧形的原田,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解释.本文从地球球面和俯冲板块之间的几何关系(主要是俯冲角的大小和海沟形态的变化)出发,提出几个解析模式,并将解析结果同实际资料对比,初步揭示了地球球面和俯冲板块之间的几何关系是这些弧形构造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据此对俯冲带几何性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对板块学说无疑是一种佐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陈方 《海洋通报》1994,13(6):60-66
海坛岛频临太平洋边缘活动带,晚三叠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奠定了其地貌发育的基础。以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和以流水、风以及海洋动力为主的外力的相互作用,塑了海坛岛的现代于貌景观。第四纪以来气候一海面的频繁变动对其地貌的发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海坛岛的地貌可划分为流水、风成和海成地貌三大类共10种地貌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中部的大洋岩石圈由于与板块边界地形有关的压应力十分集中以及印度与亚洲的持续碰撞等原因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变形。变形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 :①大洋岩石圈和上覆沉积物的长波长(100~300km)褶皱作用 ,②5~20km宽的断块的逆断裂作用。ODP116航次站位测出了变形导致的一个大的构造不整合的年代 ,表明印度洋中部岩石圈的主要变形时期开始于8.0~7.5Ma(116航次船上科学工作组 ,1987 ;Cochran,1990)。该变形的位置处在板块动力环境 ,过去认为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被分为印度板块、澳大…  相似文献   

11.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地震波提供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驱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方式的图案。海底扩张的发现和板块构造理论被接受以后的四十年,重要的盲点在于我们对驱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的方式以及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的原因知之甚少,目前仍然有许多激烈的争论。海洋岩石圈向下嵌入内陆板块,在板块汇聚边界处达到了地球的地幔底部了吗?细热的地幔柱上升通过板块中部“热点”火山下面的地幔了吗?  相似文献   

13.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引起了许多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板块运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转移到板块聚合边界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上,在1979年2月东京召开的西太平洋研讨会[1]及1980年3月召开的西北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研讨会[2]上,都将对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列的调查研究列为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洋中脊-地幔柱、地幔柱-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热点假说的提出发展到静态地幔柱学说和动态地幔柱模式,到现在研究较多的大型火成岩省、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海底构造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柱-脊相互作用可导致洋中脊的分段、跃迁与石化过程,反之,洋中脊的变化也可导致地幔柱的形态与直径等发生变化。洋中脊与地幔柱相遇可以出现不同的柱-脊相互作用。地幔柱除可以出现在离散型板块边缘外,还可以随板块迁移进入俯冲带,并出现柱-沟相互作用。地幔柱在俯冲带出现的位置不同,因而其对俯冲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效果也相应不同,目前提出了6种地幔柱与海沟或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对传统的板块俯冲作用过程是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5.
古海洋学是继板块学说之后海洋地质领城内的又一重大突破。 自“深海钻探”计划开展并采用新技术尤其是液压活塞取样以来,获得了连续的、未遭扰动的大量岩心,这些岩心完整地记录了大汗和陆地发育演化的历史,对这些岩心作海洋地层的沉积研究,用各种手段分析过去时代中海洋水文、地磁、水温、生物、化学和矿物等的分布、形成和演化,获得了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位于珠江河口外。断块掀斜构造是指被断裂围限或切割的断块,在应力场由挤压变为引张的条件下,由于控制断块的主要断裂性质的变化,导致断块一侧掀起,另一侧倾斜的构造。这种构造在珠江口盆地中非常发育。它对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对油气的生成与赋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断块掀斜构造对珠江口地堑的形成和演化,沉积建造和沉积的迁移规律,沉积矿产(主要是石油)的形成和分布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块体理论起源于大陆,通过与大洋板块学说从空间域、时间域、基本构造单元、驱动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认为,该理论也可以延伸并推广到全球范围,使得以大陆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块体学说,与以大洋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洋板块学说遥相呼应并互为补充,使得全球构造理论体系趋于完善。块体理论对中国海陆构造格架演化的有效应用是勾画出了"块体构造理论"的最基本框架体系。由此得出块体的主要地学特征:首先是在块体内需要一个可以成为内核的生长中心(一般是年代古老的块体核心——元古代甚至是太古代),其后是在古老内核周边出现岩浆活动以及活化的造山带,两者逐渐依附于或是粘贴在块体核心部位的外围,使块体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体量不断增长,直到出现新的崩裂(形成新的块体)或是与其他块体一起汇聚于未来的超级大陆。其次是明确了块体的边界有3种基本类型:对区域构造有控制作用的深大断裂、主动型大陆边缘和被动型大陆边缘。块体的一般地质构造演化阶段也可以分为胚胎期、幼年时期、成长发育时期、衰亡期4个主要阶段,这4个阶段构成了块体地质演化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8.
南海及围区的断裂构造可分为印支期特提斯碰撞陆缘断裂体系,燕山期华夏活动陆缘断裂体系和喜马拉雅期东亚扩张陆缘断裂体系。后者又再分为南海陆缘地堑断裂系与台湾菲律宾沟弧断裂系。南海是由岩石圈断裂所围限的陆缘地堑断块。按地壳性质和断裂切割深度,可再分为陆架陆壳断块、陆坡过渡壳断块和中央海盆洋壳断块。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的地质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珠江三角洲的内动力型、内外动力结合型和外动力型三类不稳定地质因素,认为其区域稳定性主要为中等稳定(次稳定)地区。其中,东江断块、番禺、五桂山、珠海三个断隆和新会断陷是区域稳定性较好的地区,灯笼沙断陷、伶仃洋断块和万顷沙断陷是区域稳定性较差的地区,万山群岛断块是区内稳定程度最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Cantarell和Sihil油田位于墨西哥海上Campeche湾地区的一个复合挤压系统之中。Cantarell—Sihil构造沿走向方向有一定的变化,其南段为一个与简单正断裂有关的构造,中段为一个由Cantarell构造和Sihil构造组成的双重构造,北段为由第三纪正断裂分隔的挤压断块所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Cantarell-Sihil构造的主要形成期为三个变形期:(1)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拉张期,造成了一系列断开提通阶(Tithonian)、启莫里奇阶(Kimmeridg—iaJl)和下白垩统等地层的正断裂;(2)中新统挤压期,形成了Cantarell—Sihil构造逆冲系统;(3)上新世至全新世拉张期,一些侏罗纪形成的正断裂发生了再次活动。 Cantarell油田的产油区包括三个相互分开的以断裂为界的外来断块:Akal断块、Nohoch断块和Kutz断块等。其中,主力油田位于Akal断块,次要油田包括位于Kutz断块和Nohoch断块等外来断块中的油田,Kutz油田形成于下盘断块的顶部,而Nohoch油田则形成于一个向西倾伏的背冲断裂之上。最近发现的Sihil油田位于一个逆冲断裂下盘中的挤压构造之上,它由次级Sihil断裂上的两个凸起组成。Chac构造形成于原地断块中一个倾斜断块的上倾边缘处。精细的三维构造模型正被用于Cantarell油田剩余储量的开发设计以及Sihil油田的油藏描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