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尉犁县地表蒸发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尉犁县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蒸发量1970年至2006年之间变化情况,发现其呈线性减少的态势,分析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变化情况,同样也保持此变化规律,只是强度不同。夏季蒸发量最大且下降的幅度最明显,其次是秋季、春季,最后是冬季,年均蒸发量最少,且下降趋势最不明显。 研究这一变化规律的相关性,发现年均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与年平均最大风速在0.05显著水平上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每个季节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春季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与最大风速在0.05显著水平上相关;夏季和秋季的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冬季不具有这种相关性。蒸发量与相对湿度、8成以上低空云量出现日数负相关,与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2成以下低空云量出现日数正相关,除研究相对湿度、风速、不同成分低空云量出现日数与蒸发量间的相关性以外,还考虑了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因子,这些因子与蒸发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商丘近44年蒸发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商丘市8个台站1961~2004年的20 cm口径蒸发皿资料,进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月分布的分析,结果显示蒸发量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际间减少趋势通过了99%的置信度水平,各季节蒸发量以春季和夏季减少最为明显。同时还分析了近44年来日照、风速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了这些气象因子与蒸发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减小是造成商丘市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气温上升对蒸发量的影响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吐鲁番1981-2012年32a的蒸发量资料,分析了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吐鲁番蒸发量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年蒸发量以45.5mm/10a的速率减少,由80年代偏多转为90年代减少,到21世纪的最低,减少明显年份在2010年1392.4mm,其中夏季减少最大,其变化的气候倾斜率约为–23.627mm/a,2010年夏季最低值794.30mm,占年蒸发量的43%,春季略小于夏季,秋、冬季较小,秋季大于冬季。年平均蒸发量为2195.426mm,平均蒸发量最大的是7月,为364.8387 mm,约占全年的16.62%;6月次之,平均蒸发量最小的是12月,约占全年的0.83%。分析吐鲁番1981-2012年的气温,风速,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和降水资料,发现影响吐鲁番蒸发量的因子中高温、风速、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都与蒸发量呈正相关,而降水与蒸发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河流域内61个气象站逐月观测资料,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1961—2010年黄河流域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SVD和多元回归方法检测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1—2010年显著下降,四季中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显著,年和春、夏季蒸发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上、中、下游的年蒸发量变化率分别为-2.38 mm/a、-2.35 mm/a、-8.35 mm/a,下游下降幅度较大。空间变化分布上,年和春、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在黄河流域河源地区、河套地区西部及北部、河南北部有显著下降趋势,在河套地区东部呈显著上升趋势。利用SVD分析发现蒸发量的空间变化与不同因子作用有着显著关联,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流域内蒸发量上升的地区主要是由气温上升所引起,而下降的地区则与风速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梁桂花  张小平  朱叶 《干旱气象》2009,27(2):123-126,134
利用朔州市气象观测站1956~2005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温度、日照、风速、湿度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朔州市蒸发量的年、月、季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引起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朔州市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夏2季,其中5月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是温度日较差、日照、风速、湿度等,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水汽压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它们是造成蒸发量减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1年逐日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年和四季的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海南岛年蒸发量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蒸发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和夏季次之。从空间上看,年蒸发量呈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小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M-K检验说明年与春冬两季蒸发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中,日照时数和风速是造成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的影响仅次于风速和日照时数,而气温不是造成海南岛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可能是海南岛的蒸发量减小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0-2018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冻土深度及同期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分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9a塔城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在120cm以上,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托里,冻结初日最早出现于9月上旬,最晚结束于5月中旬;年最大冻土深度除额敏以4.00cm/10a的速率显著增多外,其余各站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克拉玛依减幅最大;月际变化中1月、2月、5月、9月、10月仅个别站表现为增多趋势,其余站表现为减少趋势,而3月、4月、11月、12月9站均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塔城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异系数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敏感;平均冻土深度年代际变化呈现“浅-深-浅-浅-浅-浅”的变化趋势,从1980年代开始平均冻土深度逐渐变浅;影响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年(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河流域内61个气象站逐月观测资料,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1961—2010年黄河流域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SVD和多元回归方法检测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1—2010年显著下降,四季中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显著,年和春、夏季蒸发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上、中、下游的年蒸发量变化率分别为-2.38 mm/a、-2.35 mm/a、-8.35 mm/a,下游下降幅度较大。空间变化分布上,年和春、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在黄河流域河源地区、河套地区西部及北部、河南北部有显著下降趋势,在河套地区东部呈显著上升趋势。利用SVD分析发现蒸发量的空间变化与不同因子作用有着显著关联,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流域内蒸发量上升的地区主要是由气温上升所引起,而下降的地区则与风速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近37a来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4季中,春季蒸发量的减少速率最大,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减少速率最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季和夏季。全年和4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和平均地表温度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石家庄市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其次是平均风速和平均地表温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太湖蒸发量变化特征及蒸发模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蒸发是全球能量分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气候及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运用太湖湖上观测平台大浦口站2012年涡度相关数据分析了太湖蒸发量的月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并评估了11种蒸发模型。结果表明:太湖2012年总蒸发量为1066.2 mm。潜热通量是太湖净辐射能量分配中的主导项, 2012年太湖地区潜热通量占净辐射通量的91.9%。2~7月为太湖水体储热阶段,当净辐射在7月达到最大值时,蒸发值也达到最大值;净辐射8月开始减少,至12月达到最小值,期间湖体储热释放,使得蒸发量在2月才达到最小值。采用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太湖蒸发量的数据评估了11种蒸发模型,分别从年蒸发总量和蒸发量月变化特征来探讨模型对于太湖蒸发量计算的适用性,其中以波文比能量平衡模型表现最好,与涡度相关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中心化均方根误差为4.50 mm month-1。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2年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12年苏州市大气气溶胶观测资料,在对霾日进行判识和筛选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霾与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江苏省各站年总霾日数均呈上升趋势,85%的台站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江苏省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011—2012年呈急剧上升趋势;1980年前霾日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1980年后,沿江和苏南地区为霾的高发区,东部沿海大部地区霾日较少。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以12月和1月发生最多。降水少和风速小有利于霾天气的发生;除SO2外,PM10、PM2.5和NO2等污染物浓度随着霾等级的增加而增大,其中PM2.5浓度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12.
安宁  任爽 《广东气象》2014,(2):47-50
根据开平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开平市近53年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平市年平均灰霾日数为21.1 d,年最多132 d,年最少0 d,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72 d/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年灰霾日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上升速率达10.01 d/年。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是3个明显的上升阶段,21世纪以来,年平均灰霾日数58.4 d,是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的近17倍。开平市灰霾以轻微为主,比例达57.6%,其次是轻度,比例为22.6%。另外,采用日均值、14:00实测值判别法得到的开平市灰霾日整体变化趋势与人工记录较一致,但3种方法统计的多年平均灰霾日相差较大,其中,日均值法计算的多年平均霾日数较14:00实测值法多13.8 d。  相似文献   

13.
14.
大连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1951-2001年大连市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连市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蒸发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蒸发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夏季的贡献。大连市年及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和平均地面温度上升是大连市蒸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曲线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1951—2001年大连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连市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蒸发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蒸发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夏季的贡献。大连市年及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和平均地面温度上升是大连市蒸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一元回归分析、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1960—2009年汉中市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升高,并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其Hurst值为0.94,表明未来气温的变化与过去50 a有较强的持续性,仍将呈现上升趋势。汉中市年降水量以-28.45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呈波动变化,突变不显著,其Hurst值为0.75,说明汉中市降水量减少的趋势还将继续;日照时数在过去50 a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56.42 h/10 a,并在1979—1980年发生突变,其Hurst值为0.91,说明汉中市未来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17.
1960-2009年汉中市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元回归分析、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1960-2009年汉中市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升高,并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其Hurst值为0.94,表明未来气温的变化与过去50 a有较强的持续性,仍将呈现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丹东市区器测能见度资料和人工观测能见度资料,分析目测能见度与器测能见度的关系,探讨不同季节中,PM_10。和PM_2.5、PM_1.0。颗粒物浓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降水强度与PM的湿清除效率关系。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目测能见度与器测能见度的比值相对较小;能见度较差时,PM_1.0粒子比重增大,PM_1.0/PM_1.0和PM2.s/PM_1.0比值与月平均风速为负相关;天气现象日数较多的月份,其对应的月平均能见度较小;PM日平均质量浓度的改变量以及降雨量对PM的湿清除效率与降水强度相关,器测目测能见度平均值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1960-2008年山西省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8年山西省65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来山西省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年及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25℃/10a、0.31℃/10a、0.04℃/10a、0.19℃/10a和0.43℃/10a。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与秋季气温存在准15a及5-10a的周期,春、夏两季气温主要以5-10a的周期变化为主,冬季气温主要存在准15a的周期。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以及春、冬两季气温均发生了突变,突变开始时间为1993、1997年和1988年。  相似文献   

20.
1971-2010年黑龙江省蒸发量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10年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0 a来,黑龙江省蒸发皿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达-62.7 mm/10 a,春季和夏季下降显著。从空间分布看,全省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与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在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气象因子中,风速和气温日较差是影响其下降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年实际蒸发量占蒸发皿蒸发量的30 %,实际蒸发量呈微弱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实际蒸发量与降水、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显著相关,日较差是影响其变化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