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200万华南花岗岩类地质构造编图工作及资料的研究,对前寒武纪花岗岩岩浆发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从而划分了该区花岗岩的构造环境类型:(1)前造山花岗岩(2)同碰撞造山花岗岩(3)晚碰撞造山花岗岩(4)后碰撞造山花岗岩。论述了华南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变情况及发展历史。最后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类型花岗岩的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花岗岩详细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不同,属该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早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前裂谷化阶段的产物,中期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收缩碰撞阶段的产物,晚期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属造山期后伸展塌隐阶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欧瑞芬造山带形成于早元古代(2000-1750Ma)的瑞卡构造运动。芬兰南部的瑞芬造山带产出了与瑞卡构造运动相对频的同造山,晚造山,造山后和非造山等四类花岗岩侵入体,四类岩体的构造特征明显不同。通过对四类岩体变形构造的研究,认为四类不同岩体造对中国内造山花岗体构造研究,尤其对桐柏-大别造山带花岗岩体及造山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当代造山带研究正从以往以阐明板块运动历史和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为主,转向并进入到了阐明造山带岩石圈及其之下地幔系统中各层圈相互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的新阶段,大陆动力学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造山带研究正围绕着下列前沿问题展开工作:(1)碰撞后的造山过程:拆沉作用、伸展垮塌和深变质岩剥露;(2)造山带之下地幔的结构和演化;(3)壳内软层的性质和动力学作用;(4)造山带地壳的精细构造和演化;(5)巨量花岗岩的成因和侵位动力学;(6)沉积作用与造山过程:根据沉积特征对造山过程、造山事件的恢复再造;(7)新元古代超大陆。  相似文献   

5.
大别造山带在地球化学分区上属于扬子大板块还是华北大板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其显生宙矿石铅和花岗岩长石铅(揭示地壳铅)具有低铅同位素成分特征,将大别造山带整体划归华北大板块。本文对大别造山带南部(黄陂、新洲、大悟地区)、腹地(麻城地区)和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揭示地幔铅)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和Th-U-Pb体系变异趋势均表明:(1)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属于扬子地幔,与华北地幔存在明显区别;(2)大别造山带壳、幔铅同位素成分上存在明显的非耦合特征,反映大别造山带壳幔演化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王宗起  汤耀庆 《地学前缘》1996,3(3):131-137
流体活动研究已从俯冲带转移到造山过程。主要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造山过程中流体的运移方式和分布规律,即造山带古流体场的重建;(2)流体在造山过程中对各种地质作用的参与;(3)造山带演化特征与流体活动幕次的关系;(4)盆山成矿与流体活动的关系等。选择研究程度高、具明显的流体活动特征,同造山成矿发育的年轻造山带或其中一段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将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造山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和盆山转化规律及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奠基于硅铝壳,是由同一个岩石圈板块经多次裂解增生和挤压拼合而成。自新太古代以来,秦岭基本构造格局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其演化可划分为5个重要阶段,即:(1)结晶基底形成阶段(Ar3-Pt1);(2)结晶基底裂解与古中国板块形成阶段(Pt2-Pt31);(3)古中国板块裂解与北秦岭造山阶段(Pt32-Pz1);(4)特提斯及南秦岭造山阶段(Pz2-T2);(5)超碰撞及大幅度差异活动阶段(T3-Q)。秦岭造山带现今地壳三维结构特征,除保留了古构造格局的残余外,明显受到燕山期以来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何科昭  何浩生 《地质论评》1996,42(2):97-106
本文以我国云南西部(红河-金沙江以西)新生代陆内造山带(滇西造山带)为例,探讨陆内新生代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出:滇西造山带是经过挤压对冲、夷平、隆升与裂解作用的过程才完成的;在我国现有的造山带中,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太行山和燕山等,绝大多数是新生代的造山带,其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是滇西造山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陆内造山带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至早白恶世(J^31-K1),并具有分期演化特征。在构造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J^21-J2)和造山主期(J3-K1)2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后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短缩量可达46.8%,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蓝片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主干逆掩断层上盘。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等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在陆内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了3期同造山磨拉石,朱集期磨拉石(J2z),段集期磨拉石(J3d)和下符桥期磨拉石(K2x),它们反映了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了造山带内部不同层次构造样式。在造山带中心,加厚岩石圈在碰撞附加力终止后40Ma,岩石圈应力强度明显减少,可诱发科迪勒拉式后造山伸展作用;在地壳中下层次或岩石圈深部(约40~60km、120~150km)可发生拆沉作用,但非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拆沉,其动力源自岩石圈套内部相应层位的应力引张;在40Ma以内或在拆沉作用发生前,岩石圈地幔根部及地壳中下层次作为热的应变软化区段,相应控制着Moho面形态及中上地壳构造样式;缝合带及造山带前缘作为应力挤压区,在10Ma可出现局部应力引张,孕育喜马拉雅式伸展。但在宽度巨大的造山带(1000km以上),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发生则与带内其它大规模构造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2003,19(2):65-72,80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不同来水来沙的造床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志勇  尹学良 《水文》1994,(1):25-29,37
试论不同来水来沙的造床作用梁志勇,尹学良(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前言冲积河流的断面形态主要是由来水来沙塑造的。但如何衡量不同来水来沙对河道的造床作用呢?就来水来沙对河道断面形态的长期作用而言,用造床流量这一概念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造床流量是指其造床...  相似文献   

13.
定向钻探是利用地层造斜规律、人工造斜措施或者自然造斜与人工造斜同时并用,使钻头按照设计轨迹延伸到预定靶点(见矿点或其它地质目标)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由于初级定向钻探经验的积累,偏心楔结构的改进,定向器具的革新,连续造斜器和小口径螺杆钻具的研制与试验,使定向钻探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级定向钻探(即利用人工弯曲进行定向钻探,或称受控定向钻探)在生产上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的实用于造山带的地层工作方法和原理。笔者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1)沉积-地层体型:沉积地层基本上呈连续的和相互叠加的,并在侧向延伸上基本连续;(2)构造-地层体型:沉积地层遭受较强烈的褶皱和冲断作用,层状岩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造-地层体之间多为断层接触;(3)构造-岩石体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层状岩石的叠置和侧向连续性被破坏,仅呈断续的连接;(4)构造-混杂岩体型:沉积地层被完全破碎、混合。造山带与盆地是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造山带可看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最终产物,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5.
造山带前陆盆地与造山逆冲隆升作用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山带前陆盆地与造山逆冲隆升作用的对应关系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造山带前陆盆地介于造山带与稳定克拉通间的过渡位置,其中的沉积地层层序反映了相邻造山带自上而下的剥蚀顺序,因而成为造山过程最完整的沉积记录。最近一些年来,许多学者根据盆...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火山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以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作用与这相伴。因此,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板块内部火山岩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7.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18.
华北东部裂陷盆地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裂陷与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地幔亚热柱强烈上隆,在岩石圈底部受阻。使华北东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同时,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太行、燕山、胶辽、大别造山带),即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幔枝构造。各幔枝构造(造山带)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并共同与中心裂陷盆地构成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开原-山城镇段构造边界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玉鲸  陈跃军 《世界地质》2007,26(1):1-6,74
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龙岗-清原地块的构造边界,在“伊舒”和“敦密”断裂带之间的辽北开原-吉南山城镇区段,长期存在不同认识。依据上肥地剖面原定“清河镇群”“北大沟组”和“吴家堡子组”新获岩浆结晶锆石离子探针(SHRIMP)年龄(2497±27)Ma和(2522±15)Ma及杨木林子附近原定“白砬子组”条带状大理岩(结晶灰岩)新发现的微古植物化石Stictosphaeridium tortutosum,Synsphaerium sp.,Histrisphaeridium sp.等(大体时限为震旦纪680~540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认清河(清河镇-山城镇)断裂带之南为太古代基底广泛出露的华北地台区,其上残留有稳定、次稳定型沉积组成的古元古代构造-岩石地层;其北为震旦纪、早寒武世及少量晚二叠世活动型沉积的造山带构造-岩石地层。证明清河镇-山城镇断裂带为该区段吉黑造山带与华北地台的边界。  相似文献   

20.
Brown  M 李三忠 《世界地质》1994,13(4):19-29
Barrow(1893)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l)关键性指示矿物的应用可确定变质带并推断区域变质作用的空间特征;(2)递增变质作用的概念;(3)热岩浆平流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一个起因,这些都加深了对变质作用过程的理解。本文通过回顾我们对变质岩石PTt轨迹得出的造山带动态演化的认识,以及考虑到造山带内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可能起因,来进一步探讨这些论题。通过峰值温度和压力的相对时间关系,对区域变质岩石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基本造山带类型。以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在达到峰值温度前获得峰值压力,变质峰期一般滞后于带内早期变形,高于“正常”传导热流的附加热与超覆量有关。相反,以逆时针P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在获得峰值压力前达到峰值温度,变质峰期一般先于带内早期变形或与之同时,高于“正常”传导热流的附加热与深成任人体的就位有关。用于确定PTt轨迹的手段有:变斑晶及反应结构中矿物包裹体序列的应用、温压计、流体包体的应用、诸如Gibbs方法的热力学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裂变径迹研究和数字模拟。在合适的岩石中,我们可利用特定矿物共生组合来确定单条PTt轨迹,并且同—造山带内的一套PTt轨迹使我们能够解释变质作用动态演化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