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 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对于海阶的研究除了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还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地区的区域变质带和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于断裂带东缘形成了一系列岛屿,金门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金门地区的海阶,共有11段阶地,海拔依序为0~10m、15~25m、30~45m、50—65m、70—80ITI、90~120in、130—154m、160~165m、190~208m、215~225m、230~250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的年代分别为6kaBP、46kaBP、57kaBP、64kaBP、80kaBP、100kaBP、103kaBP、120kaBP、176kaBP、190kaBP、202kaBP,除了第一阶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针对金门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做对比,得知该区的平均隆升速率为1.3mm/a.  相似文献   

4.
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两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海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问,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之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mm/a、1.3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台湾为小.  相似文献   

5.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会处,地体构造较为活跃.同时,受到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交互作用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下变动,使得古环境产生变化.本研究利用钻孔岩心做地层分析、环境分析及岩心碳同位素定年等资料,了解台湾西南部地壳的活动性、环境演化与各时期海平面变动的历史.海岸线的变动,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亦受到构造沉降活动的控制.综合地壳升降以及海平面升降的数据,推估全新世6200 a BP、3100 a BP和l800 a BP3个海进时期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分别为现今高程20m、10m及6m的位置,这些海平面的变化导致海岸线的迁移,同时影响着先民聚落遗址的变化.并且,利用前述数据推估得出嘉南平原与浊水溪冲积扇的沉积速率大约在3.9~4.5mm/a之间.  相似文献   

6.
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之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相似文献   

7.
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之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相似文献   

8.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本研究以淡水河以南至大安溪以北之海阶作为研究范围,发现台湾西北部位于观音山北部沿海、新竹山子顶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等4个地区,都有零星的海阶分布.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求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台湾西北部海岸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划分为高位及低位2群阶:也,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阶面覆盖着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所造成;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与高度较小,在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之间,沿着海岸成带状分布,阶面无红壤掩覆,海拔大多在10m以下.低位海阶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全新世海阶,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经过比对,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准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准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东山褶皱带,以及长樂-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马祖地区的海阶,共有9 段阶地,各段阶地的海拔高度依序为0~10 m、20~38 m、40~56 m、58~78 m、80~97 m、100~128 m、142~160 m、172~182 m、238~248 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6 ka BP、46 ka BP、55 ka BP、76 kaBP、79 ka BP、94 ka BP、105 ka BP、119 ka BP、175 ka BP,除了第一级阶地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比对马祖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测得整个地区的基盘平均隆升速率为1.6 mm/a。  相似文献   

10.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  相似文献   

11.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简要介绍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整体法和分量法两个方面总结了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其物质平衡的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整个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中西南极Amundsen海湾附近的冰盖物质流失最为明显。另外,南极冰盖边缘的大部分地区还呈现变薄的趋势。南极冰盖物质流失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因素之一,其冰架的缓冲作用、冰盖的不稳定性和冰盖底部融水的作用等不确定因素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随着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估算及其不确定因素有望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为预测海平面的上升范围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13.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 mm/a、2.5 mm/a和3.2 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参照广东沿海6个岸段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建议提高沿海工程的设计基准面。根据高潮位升幅的数值模拟,建议提高工程的设计高潮位。在计算不同频率风暴潮潮位重现期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各岸段重现期的设防标准。在计算波高增幅的基础上,提出各岸段设计波高的增大值。  相似文献   

15.
For two decades leading to the late 1980s, the prevailing view from studies of 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 (GIA) data was that the viscosity of the Earth's mantle increased moderately, if at all, from the base of the lithosphere to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This view was first questioned by Nakada & Lambeck , who argued that differential sea-level (DSL) highstands between pairs of sites in the Australian region preferred an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from the mean viscosity of the upper to the lower mantle, in accord with independent inferences from observables related to mantle convection. We use non-linear Bayesian inference to provide the first formal resolving power analysis of the Australian DSL data set. We identify three radial regions, two within the upper mantle (110–270 km and 320–570 km depth) and one in the lower mantle (1225–2265 km depth), over which the average of viscosity is well constrained by the data. We conclude that: (1) the DSL data provide a resolution in the inference of upper mantle viscosity that is better than implied by forward analyses based on isoviscous regions above and below the 670 km depth discontinuity and (2) the data do not strongly constrain viscosity at either the base or top of the lower mantle. Finally, our inversions also quantify the significant bias that may be introduced in inversions of the DSL highstands that do not simultaneously estim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elastic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16.
17.
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对堤围防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珠江三角洲2030 年海平面上升幅度约为30 cm 。按此,由水力学模型计算了24 个站最高洪潮水位的升幅, 以5 cm 和25 cm 等值线划分出影响很小区、影响较大区、影响最大区。由水文学方程计算了17 个站4 种重现期的最高洪潮水位升幅, 得知现有堤围的防御标准在影响较大区将降低半个等级, 在影响最大区将降低一个半等级。受影响的堤围长度为2 608 km , 维护工作量为1 752×104m 3, 需投资21 亿元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Understanding past sea levels is essential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cific and Tasman, sea level has been up to 1.5 m higher during the mid-Holocene, similar to the predictions of some global warming models. Within New Zealand the knowledge of sea-level movements,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cent past is poor, with the last major investigation being conducted 20 years ago.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e of local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sea levels and suggests reg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new methods of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sea-level change in New Zealand.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