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体上层、结构体中层及结构体下层,其中结构体上层与下层构成储集体,结构体中层形成封盖层,且封盖强度随埋深加大而增加.地层油气藏是以不整合为界,并以其为主要圈闭条件,故以不整合为限,将地层油气藏分为不整合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不整合之下的地层剥蚀油气藏两大类,进而划分为十一亚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典型地层油气藏的解剖,提出不整合之上的超覆尖灭线、不整合之下的剥蚀尖灭线及不整合结构体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在侏罗纪为一振荡的泛盆,形成了多期不整合,以不整合为层序边界形成的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藏的分布富集密切相关。不整合上下的低位域、高位域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等储集性能较好的砂砾岩,湖侵域则以厚度稳定、分布广泛的湖相泥岩为主。考虑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不整合发育的多期性、分布的稳定性以及层序地层单元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建立由不整合面及不整合面上下的低位域、高位域构成的不整合复合体,多期不整合复合体与湖侵域的泥岩相互叠置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不整合复合体对于油气的运聚成藏起重要作用,在不整合复合体内部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地层圈闭。不同级别的不整合复合体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空间分布与富集层位,不整合复合体内部的组成单元则决定了岩性地层圈闭的类型及分布。其中,不整合复合体的低位域、高位域发育的大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岩性圈闭的分布,而不整合复合体内的地层尖灭线控制地层圈闭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建模及储量计算方法:以潜山油气储量计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藏地质建模是储量计算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复杂碳酸盐岩储量计算中油气藏建模、参数求取等具体难点,通过石油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综合运用,创新性地建立了潜山准层状油气藏模式,为计算单元的正确划分、计算方法的适当选择、储量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可靠依据.首次提出并实现了该类油气藏孔洞型和裂缝型储集体油气储量的分别计算,且对含油体积、有效厚度下限、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的求取进行了计算方法创新和软件开发,促成了轮南古隆起复杂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的大幅度上升,并为类似油气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质储量计算区块边界特征来计算含油面积,其核心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库资料,根据储量计算区块边界各顶点坐标,由计算机来计算储量计算区块的面积。该方法解决了用求积仪等常规方法求取面积时所存在的精度偏低、操作繁琐、工作量大等缺点,用这种方法在面积确定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方便、灵活、实用的特点。目前此方法已在生产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D1A段单道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发现了南海东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并被第四玫钻ZK3孔岩心的岩性、古生物和测年所证实。上部不整合造成中更新统顶部至上更新统上部间的缺失。该不整合主要是由于末次冰期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形成,其次是受末次冰期前局部构造变动的影响。据测年推算,15.6kaB.P.海平面相对现代海平面下降了146m,当时的古海岸线位于距今海岩约170km处。这就为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幅度提供了实际证据。 相似文献
7.
页岩气容积法储量计算方法及实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页岩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相态、分布特征等与常规天然气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特殊的气体蕴藏方式导致储量计算方法也有别于常规气藏。探讨页岩气藏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在气体具有双重赋存状态和成藏机理具有混合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页岩气藏勘探开发初期计算地质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容积法。页岩气特殊的蕴藏方式有游离气和吸附气两种,游离气储量按照常规天然气的方法来计算,吸附气储量则参考目前已有的相对成熟的煤层气地质储量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在北美页岩气资产地质储量估算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油田中后期精细开发及后续调整挖潜的需要,亟需进行更精细的储量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纵向细分计算单元.对于多层构造油藏,纵向细分主要根据油层组内隔夹层分布特征、小层物性特征,细分到以小层或者分布特征和物性相近且纵向上连续分布的小层组合为计算单元.根据纵向细分计算单元前后储量参数选值的理论推导,结合储层的沉积展布特征,认为含油面积范围内无储层尖灭时,仅平面油层厚度差异较大的油藏平均有效厚度变小.含油面积范围内储层尖灭时,正常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油藏各参数一般都变小;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油藏一般平均有效厚度变小,平均有效孔隙度和平均含油饱和度变大.这一结论可以有效指导储量评估过程中纵向细分计算单元方案划分,为同类油田的精细储量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11.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3 7×109 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 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分布的中-新生代红层地层格架和时代一直存在争议.该地区红层地层格架的正确厘定对于重建西秦岭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和认识印度-欧亚板块汇聚碰撞过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远程地质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红层地层与下伏老地层以及不同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红层沉积序列及岩石学特征和红层地层与西秦岭北缘断层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孢粉分析资料,重新厘定了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的红层沉积地层地质格架.研究表明,西秦岭漳县地区分布的中-新生代红层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系统,即①下白垩统紫红色砂岩、砾岩.②中新统红色砾岩、砂岩、黏土岩和深紫色-灰色泥岩、灰色泥灰岩、蒸发岩系.③上新统河流相砾岩层(韩家沟砾岩)和F1断层以北的红色洪积砾岩层.三套红层地层之间都为角度不整合面分割,相对地质关系清晰,沉积岩石特征差异明显,尽管由于断层的破坏,但没有影响到整体地层格架.三套红层地层系统反映了西秦岭北缘中-新生代不同阶段的沉积构造环境和古地貌演化过程,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向东北缘的扩展远程效应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约束.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输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在车排子周缘大面积分布,是其二叠系和侏罗系的油源进入白垩系和新近系储层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其微观结构和几何形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岩屑录井等资料识别出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对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及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明确不整合面三层结构的油气输导作用。不整合面的形成可划分为抬升风化期、剥蚀搬运期、下降沉积期和成岩压实期4个阶段。研究表明风化粘土层上下的岩石具有高效的油气输导能力,风化粘土层在断裂不发育区可作为油气局部盖层。油气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从东南向西北部的车排子凸起运移。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陆相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以此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将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2个长期、5个中期和14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序列、叠加样式及其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的关系。建立了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等时年代地层框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详细讨论了格架中的不同类型砂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相当短期旋回层序级别的小层单砂体进行劈分和等时追踪对比,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编制中、短期旋回沉积相和砂体分布图,预测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优质储层钻遇率是单井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水平井的产量高低。以地震、钻井、测井、录井、地质导向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中石化主要水平井区块储层钻遇率情况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总结了影响不同油藏类型水平井储层钻遇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用水平井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提高水平井储层钻遇率的技术路线,列举了典型应用实例,梳理了水平井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的下一步攻关方向。研究表明: 2021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施工水平井平均储层钻遇率为93.7%,因受到地质情况复杂、测控仪器盲区长、专业融合不够等因素制约,钻遇率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能够将地质、地震、定向、测井、录井、导向多专业技术及资料集成融合,通过专家在线支持、前后方联动,有效解决了局部微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储层平面岩性变化大、井轨迹“上易出层,下易触水”等水平井钻井技术难题,提高了水平井储层钻遇率; 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下一步攻关方向为分区域建立专家支持团队、强化多专业深度融合、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以上认识对我国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依据钻井及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奥陶纪末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其顶面遭受侵蚀下切,形成一个大型东西向的侵蚀谷.谷底多处零星分布了一套30m左右的玄武岩、凝灰岩.后期该侵蚀谷被志留系下统柯坪塔格组下段填平补齐.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分布在塔中Ⅰ号断裂带以北和塔北隆起之间,东西向展布,最大厚度约1000m,据其厚度和在古沉积斜坡的超覆特征,可分为北部缓坡带、中央深陷带和南部陡坡带三个古构造单元.柯坪塔格组下段早—中期物源受侵蚀谷充填控制主要来自塔东地区,晚期物源则主要来自塔北地区,Ⅰ号断裂以南的塔中隆起没有提供物源.柯坪塔格组下段经历了从半深海泥到潮控三角洲的过渡型沉积环境,发育三角洲储层和低幅度构造,形成了良好的油气成藏区域. 相似文献
18.
新疆陆梁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影响新疆陆梁油田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运用了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利用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判别模型对全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能力较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偏西地区;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流动单元类型与油水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指导注采井网的部署,预测高产部位以及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