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射电运动Ⅳ型爆发的特征和多频射电爆发开始时序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伴生的白光耀斑和射电爆发同是由低日冕的加速电子激活,可能通过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了色球层压缩波,又经二步能量传输过程过程中在上光球导致WLF。通过对共生事件的分析,并与已知的二类WLF的观测特征作了比较,提出该WLF可能属于二类的混合型,并提出了WLF可能存在射电辐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爆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射电辐射和太阳物质抛射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定性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冕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射场进而使上光球层温度增加导致WLF此外,提出WLF可能会伴有耀斑后环和射电精细结构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3.
从射电运动Ⅳ型爆发的特征和多频射电爆发开始时序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伴生的白光耀斑( W L F) 和射电爆发同是由低日冕的加速电子激活,可能通过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 产生了色球层压缩波, 又经二步能量传输过程在上光球层导致 W L F。通过对共生事件的分析, 并与已知的二类 W L F的观测特征作了比较, 提出该 W L F 可能属于二类的混合型, 并提出 W L F 可能存在射电辐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9,40(4):419-427
通过1991年6月6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约1-4劝现象等)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1991 年6 月6 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 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 约1 - 4 秒) 脉动现象等) 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天文台射电频谱仪的频率设置,第23 周太阳峰年期,我们作了下列观测研究选题:(1) 质子耀斑的初始能量释放过程及粒子加速研究。(2) 通过微波———分米波运动Ⅳ型爆发观测,开展日冕物质抛射研究。(3) 射电快速精细结构及微耀斑研究。(4) 通过频谱观测发展日冕磁场的诊断方法、反演磁场的拓朴结构。(5) 开展太阳灾变事件中的射电先兆研究,为日地空间环境警报提供射电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天文台射频谱仪的频率设置,第23周太阳峰年期,我们作了下列观测研究选题;(1)质子耀斑的初始能量释放过程及粒子加速研究。(2)通过微波-分米波运动Ⅳ型爆发观测,开展日冕物质抛射研究。(3)射电快速精细结构及微耀斑研究。(4)通过频谱观测发展日冕磁场的诊断方法、反演磁场的拓扑结构。(5)开展太阳突变事件中的射电先兆研究,为日地空间环境警报提供射电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8.
鉴于预报太阳耀斑的重要性和难度,我们在文中介绍了怎样用太阳色球望远镜观测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先兆( 现象) ,并且根据太阳活动特点和十几年的观察经验及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出太阳色球耀斑将要产生的大概时间,大致规模及耀斑在日面上的可能位置。通过第22 周峰年资料验证,准确率可达70 % 。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我们对米波太阳射电爆发的观测和研究(Spikes以及各类爆发)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对Spikes、米波射电爆发及基和太阳耀斑、CME(日冕物质抛射)的相互关系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关加以概括;针对米波射电的未来观测和研究、米波Spikes与广泛的其它太阳耀斑现象的米波射电爆发才耀斑及CME的关系和米波射电辐射的理论问题,在理论和观测两方面提出了未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主要观战和结论有:  相似文献   

10.
太阳射电爆发的起因:耀斑或/和日冕物质抛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近二十年来的地面和空间太阳有关观测资料,得出太阳射电爆发的起因为耀斑和/ 或日冕物质抛射(CME) 而不仅仅是耀斑,这将有利于更深刻地了解太阳射电爆发和共生高能现象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地面和空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1)太阳质子事件(或质子耀斑)的发生同起伏剧烈的强微波爆发(包括脉冲和IVμ型爆发)或短分米波IV型爆发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率趋近100%);(2)约有24%—30%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II型爆发。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认为II型爆发中的激波加速是产生质子事件必要条件的看法,进而论证了产生强微波(脉冲或IV_μ型)爆发的相对论性电子(≥500kev)与质子耀斑中的高能质子(>10MeV)都是在耀斑脉冲相的磁环中受到随机MHD湍动加速作用而产生的。那些逃逸到行星际空间的质子流就构成了太阳质子事件。  相似文献   

12.
周曦  方成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4):401-407
本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I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分同时达到极大;(2)Hα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5日日面上产生的1次1N/M1.0耀斑爆发,射电1.42GHz高时间分辨率观测也同时接收到,在小爆发过程里伴有53个脉冲信号叠加在连续辐射背景上,是很罕见的现象。在AR7646的黑子前导区域,5日有2处新浮的小黑子对,磁场分别成细小磁流管平行和交又状态,是产生爆发的根源;脉冲信号是微耀斑在射电方面的瞬时辐射现象,由耀斑连续产生微能量释放而出现,单个的能量释放为(0.3—3.3)×1010焦耳。在能量释放过程里,非热电子加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阳米波和分米波的射电观测是对太阳爆发过程中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研究的重要观测手段。米波和分米波的太阳射电暴以相干等离子体辐射为主导,表现出在时域和频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Ⅱ型射电暴是激波在日冕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Ⅱ型射电暴方面,首先对米波Ⅱ型射电暴的激波起源问题和米波Ⅱ型射电暴与行星际Ⅱ型射电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次,结合Lin-Forbes太阳爆发理论模型对Ⅱ型射电暴的开始时间和起始频率进行讨论:最后,对Ⅱ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两种射电精细结构,Herringbone结构(即鱼骨结构)和与激波相关的Ⅲ型射电暴也分别进行了讨论。Ⅲ型射电暴是高能电子束在日冕中运动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Ⅲ型射电暴方面,首先介绍了利用Ⅲ型射电暴对日冕磁场位形和等离子体密度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其次,对利用Ⅲ型射电暴测量日冕温度的最新理论进行介绍;最后,对Ⅲ型射电暴和Ⅱ型射电暴的时间关系、Ⅲ型射电暴和粒子加速以及Ⅲ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射电精细结构(例如斑马纹、纤维爆发及尖峰辐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天文台(北京和昆明)的射电频谱仪(频段为0.65~7.6 GHz)和相关的NoRH/17GHz射电以及TRACE/171 EUV和Yohkoh/SXT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04/10和10/19的2个共生精细时间结构的稀有事件,这2个事件的射电爆发时间轮廓和观测特征相似,通过这2个事件的微波(17GHz)偏振观测资料的比较,发现这2个射电爆发均由包含多重(4极)磁结构的复杂活动区引起,特别指出这2个耀斑最后都导致了耀斑后相的分米波射电爆发(第二次触发耀斑),这可能是后环引起的射电爆发。它们都分别对应于双极磁位形,表明这两次触发耀斑是由相似的耀斑模型产生。2个分米波爆发可能是相似(homologous)耀斑的射电表现,可以推测这两次耀斑的驱动器可能皆是磁流浮现或对消(因为源区有新的单或双极出现或消失),而它们的触发器皆是由双极反向Y型位形(具有一个双极拱的单磁流系统)的磁重联,耀斑后环的演化是导致耀斑后相分米波射电爆发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这双带耀斑对应的宽带射电爆发辐射机制是回旋同步加速辐射过程,而耀斑后相的窄带分米波爆发的辐射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太阳射电天文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失败到1942年Hey对太阳射电波的偶然发现为止.文中讨论了太阳射电研究在米波-十米波、千米-百米波和厘米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讨论了与射电爆发共生的耀斑的观测以及用等离子体辐射和回旋同步加速辐射对这些观测所作的解释。从空间对与Ⅲ型爆发有关的等离子振荡和一维电子速度分布的测量,业已证实了用等离子体辐射对观测所作的解释。Ⅲ型爆发的米波-十米波射电日像仪测量和千米-百米波的飞船测量表明,Ⅲ型电子束流是沿着浓密的日冕流和沿着阿基米德螺旋轨道运动的。在厘米波段利用角秒分辨率的大天线阵对活动区和射电爆发所作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表明了它在观测日冕磁场、了解冕环的物理性质、测量耀斑附近磁场结构,从而在研究太阳耀斑起源方面有着巨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紫金山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资料,对太阳耀斑中的射电漂移结构进行研究。过去的观测发现,漂移结构太阳耀斑产生的射电爆发伴随一种特殊的结构。观测特征是其中的细结构是由许多小脉冲组成,但整体随时间漂移。过去观测到的这种结构是向低频漂移。观测上他们与太阳耀斑中的等离子团抛射相对应。2003年3月18日,紫金山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漂移结构是漂向高频。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云南天文台射电四频率(1.42,2.13,2.84和4.26GHz)同步观测系统于1989.12-1994.1和北京天文台射电频谱仪(2.6-3.8GHz)于1996.11-1998.5的观测资料,仅对太阳和射电爆发中40个事件作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分析,就微波低频段的快速精细结构在耀斑中产生的相位作了一个探索,期望找出太阳射电在此频段内快速活动产生相位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周树荣 《天文学报》1999,40(2):149-155
统计分析了太阳质子事件与微波爆发和软X射线(SXR)耀斑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与微波爆发和SXR耀斑的峰值流量、能通量间呈正的对数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7—0.8.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和观测的微波爆发、SXR耀斑的有关物理量,可以估算伴随的质子事件峰值流量.太阳质子辐射、SXR耀斑和微波爆发三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以用磁环中耀斑产生的磁流体动力学过程来解释.大约33%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Ⅱ型爆发,这表明高能质子的加速有随机MHD湍流加速(有Ⅱ型暴)和低频快磁声波湍动加速(无Ⅱ型暴,但有γ射线耀斑)2种不同的加速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太阳耀斑约含数千个微耀斑[1],每个微耀斑以热的,低频波和加速粒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耀斑期间大部分能量的释放是通过电子加速转移的结果,然而电子加速是在耀斑前相开始,并在整个耀斑持续期间继续保持。在耀斑发展的不同相期间伴有各种各样的射电辐射现象(及其它波段共生现象),多波段射电观测和比较可以给出有关电子加速过程和耀斑自身发展的重要信息,尤其可检测加速开始的时间和频率部位(目前仍为太阳物理的前沿)。微耀斑能量的瞬时释放可能是引起不同类型快速精细结构的原因,射电毫秒级尖峰辐射是起因于连续能量释放的证据,其辐射源位于或靠近能量释放区[2],公认射电辐射的快速结构是日冕电子束的特征信号[3,4],所以今后使用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的宽带频谱仪同时观测可详细地探测加速过程,从而对预耀斑的加热和初始能量释放,耀斑的逐步建立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个典型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脉冲辐射,类尖峰辐射和短时标漂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