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省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6年浙江省53个站的负氧离子监测结果,制定了负氧离子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从年均值、最大值、日最大最小值、各等级浓度占比、清新度等多个指标评价了负氧离子资源,全面分析了全省负氧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浙南和浙西山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浙北平原含量相对较低。浙江省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日、月变化特征,午后(13:00—16:00)浓度低,夜间和早晨(22:00—07:00)浓度高;4—9月浓度高,冬季浓度低,高山林区站的月变化最显著。高山林区负氧离子浓度基本保持在"清新"级别;浅山景区站"清新"、"一般"、"不清新"级别各约1/3;平原公园站的"不清新"级别占到一半。高山林区的"清新"空气日平均小时数多在20h以上,"非常清新"空气也多在16h以上。在浅山和平原地区的风景区、林区、水体型公园等,"清新"空气时间也在10h以上。  相似文献   

2.
2004—2010年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0年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物PM10监测数据,对其评价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PM10浓度表现为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采暖期PM10浓度值为国家二级标准平均浓度的2.31倍。城区南部PM10污染指数重于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常州空气质量模式作了性能的评价分析。建立的空气质量模式的性能如何,在实用中是尤为令人关注的问题,应予足够重视。常州模式的验证评价表明各种性能良好。文章以日均浓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差值(d)作为性能评价基本量,计算了平均偏倚度(d),差值标准差(δd),差值均方根误(δd),计算浓度与实测浓度之比值的标准差(δk等廿余项指标,对常州模式作了性能评价分析。最后还对此类模式的灵敏度系数,用强力偏导数方法作了计算,分析各模式参变量对模式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中推荐了大气评价等级和大气评价范围的估算模型SCREEN3,SCREEN3模型可以用于点源、面源、线源及体源等污染源的大气评价等级和大气评价范围的估算,但不适用于烟塔合一项目。本文利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和2016年的四季气象观测资料,对216组气象条件下的下风向轴线的各污染物浓度进行计算,并选取不同季节各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和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的10%时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估算不同季节的大气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结果表明,对于烟塔合一项目,采用四季气象条件估算的大气评价等级基本均为二级;但对于大气评价范围,采用不同季节气象资料的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5.
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介绍土壤呼吸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最新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的组成、主要特点、测量原理、典型的测量过程、数据输出等。实验结果表明: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具有测量精确、自动化程度高、可进行长期的野外测量和可重复的短期测量、测量室内部的扰乱最小化、在周围CO2浓度或接近周围CO2浓度下进行测量等特点,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必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来源和输送等特征,利用上海浦东 (市区) 和东滩 (郊区河口湿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的黑碳气溶胶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对黑碳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浦东和东滩两地黑碳气溶胶小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8 μg·m-3,1.7 μg·m-3。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具有类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同时浦东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并具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体现了局地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受源排放影响为主的市区与受输送影响为主的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风向上与风速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0~2004年天津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素芹  边海  解以扬 《气象科技》2007,35(6):787-791
根据天津市2000~2004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大气污染与天气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大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表现为冬强夏弱,年际之间SO2和PM10浓度减轻,NO2变化不大。空间上表现为SO2和PM10在中心城区改善明显,NO2浓度在局部地区仍在增加。天气形势、城市热岛、逆温和混合层高度等对污染物浓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2002年11月-2004年9月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和PM10、NO2、SO2等污染物逐日浓度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与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冬、夏季API指数及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方程。结果表明。PM10是广州市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NO2、SO2。除SO2外,广州市API指数、NO2、PM10等污染物浓度具有冬半年(11-4月)偏高,夏半年(5-10月)偏低的变化规律。API指数及各种污染物浓度均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振荡及5-7天的准单周、10-20天准双周、30-60天左右的季节内振荡,且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在冬半年较强而在夏半年较弱。冬半年API指数和PM10、NO2、SO2浓度与气压、风速、降水呈稳定负相关,与温度、相对湿度等呈稳定的正相关,而夏半年主要与风速、降水具有较好且稳定的负相关。增加前一天的污染物浓度作为预报因子后,所建的最优子集回归方程比单选用气象因子要稳定。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引起气候变暖的分析 ,评价了温室气体增加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东北地区的灰霾过程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灰霾输送影响的结果,其影响通道是渤海湾及与其毗邻的辽河...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和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13.
福州天气形势分型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 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为正值。  相似文献   

14.
Economically consistent long-term scenarios for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llutant emissions such as aerosols and tropospheric ozone precursors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climate. While future century-scale scenarios for these emissions have become more realistic through the inclusion of emission controls, they still potentially lack consistency between surfac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regional levels of affluence. We find that the default method of scenario construction, whereby emissions factors converge to similar values in different regions, does not yield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experience. We demonstrate a methodology combining use of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and a three-dimensional atmospheric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whereby a reference scenario is constructed by requiring consistent surfac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s a function of regional income over the 21st century. By adjusting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parameters, we improve consistency between projected PM2.5 and economic income among world regions through time; consistency for ozone is also improved but is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because of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upwind world regions. Reference case pollutant emissions described here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RCP4.5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climate policy scenario.  相似文献   

15.
A microscale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system is developed for emergency response purposes. The model includes a diagnostic wind field model to simulate the wind field and a random-walk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to simulate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urban buildings.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model's performance, using CEDVAL(Compil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for Validation of Microscale Dispersion Models)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including wind fields and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around a single buil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vortexes triggered by urban buildings and the dispersion model simulates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around buildings well. Typically, the simulation errors com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zones around a building or building cluster. This model has the potential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the prediction of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urban planning scenarios;and the assessment of microscale air quality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6.
东胜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东胜区主要污染源排放情况以及2005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每日SO2、NO2、PM10浓度监测值和2005-2007年SO2、NO2、PM10平均值,分析了东胜区主要污染类型、污染物来源以及东胜区近3年SO2、NO2、PM10监测值日、月、季、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消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评估方法,对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涵养水源和调蓄洪水、提供动植物栖息地、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科考旅游等6个效益最为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1.15×109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7.708×108元,间接使用价值为3.62×108元,非使用价值为0.18×108元。其中科考旅游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为40.84%,调节气候价值次之,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仅占1.45%。对溱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的探讨,可正确认识该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确保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关铝炭素有限公司预焙阳极工程大气、水、固体废物特征污染物的分析,以及拟建项目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分析、当地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分析,讨论了该工程建设对人群健康存在的影响,提出了污染物防治、消除或减缓建设项目对居民健康潜在危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Given the incident profiles of wind velocity an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we seek to determine the 3-dimensional concentration field of a pollutant upon a region with complex terrain. The analytic solution of the wind velocity in a 3-dimensional boundary-layer model by Walmsley et al. (1980) is utilized as a forcing function in the simplified concentration perturbation equation for a pollutant. The resulting solution applies to an isolated cosine-squared hill in a neutrally stratified boundary-layer flow with a surface type which absorbs the pollutant totally. The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perturbation field is organi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nd field. In particular, the east-west cross-section is 180° out of phase with the velocity perturbation field.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the concentration perturbations for selected grid points approach the value of the upper boundary condition very rapidly.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07—2011年春季(3—5月)呼和浩特市逐日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日平均值进行了分析,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呼和浩特市近5a春季环境空气出现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污染天气的唯一的首要污染物;在此基础上,对发生在2011年春季(3—5月)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下,呼和浩特市同期首要空气污染物的变化做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预报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