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介绍了移动气象台中的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系统的结构、移动雷达和移动气象站的功能及技术指标以及在架设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设备软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将增强现实技术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三维跟踪注册技术是移动增强现实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综述了移动增强现实中的三类跟踪注册方法:基于传感器、基于机器视觉和基于混合的跟踪注册,并对各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比较.最后对移动增强现实跟踪注册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俊  龚佃利  周黎明  杨晓霞 《气象》2013,39(10):1344-1349
利用济南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4年之间获取的217个观测资料,分析了回波的移动特征。主要结果为:(1)计算了回波移动速度、方向,结果表明回波移动速度在10.0~95.0 km·h-1之间,峰值在45.0~50.0 km·h-1,不同月份回波移动速度存在差别,春末(5月)、秋初(9月)回波具有较大的移动速度;回波移动方向在120°~360°之间,其中80.6%集中在210°~315°之间,回波移向比较集中在西南、西和西北方向。(2)降水过程回波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简单直线型、复合直线型、复杂移动型和其他类型,各种类型占的比例分别为69.6%、19.4%、25.2%和4.7%。这些研究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方案的设计和临近预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移动遥测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第二代移动通信SMS短消息服务技术.移动遥测数据采集系统由采集数据虚拟服务、遥测数据采集中心、移动SMS数据通信网和移动遥测数据终端4个部分组成.多层次的安全设计以满足大容量、大区域分布、高速采集和服务的需求.高的环境性能和低功耗性能确保移动遥测数据终端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移动学习的概念等,探讨了移动学习在气象教育培训的设计和应用,提出了气象移动学习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型,为今后在气象部门开展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移动遥测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第二代移动通信SMS短消息服务技术。移动遥测数据采集系统由采集数据虚拟服务、遥测数据采集中心、移动SMS数据通信网和移动遥测数据终端4个部分组成。多层次的安全设计以满足大容量、大区域分布以及高速采集和服务的需求。高的环境性能和低功耗性能确保移动遥测数据终端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7.
ADTD雷电探测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建峰  刘梦雨  吴昊 《气象科技》2012,40(2):180-184
介绍ADTD雷电探测系统的探测原理,分析子站故障对探测网络和探测数据的影响。通过分析ADTD雷电探测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设备状态,提炼出了ADTD雷电探测系统的故障分析思路和方法。结合湖北省ADTD雷电探测系统在2006—2010年业务运行中的主要故障,总结了ADTD雷电探测系统运行中的典型故障及其现象、可能原因与排除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并指出影响ADTD雷电探测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基于ADTD雷电探测系统组成结构和设备状态表征的故障分析思路清晰,方法可操作性强,对故障的快速定位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与TMPA V7降水资料,对2010~2019年移动型和源地生消型两类西南涡的时空分布、移动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源地生消型和移动型西南涡年均分别为69和20例,移动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四川盆地,源地生消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九龙和四川盆地;两类西南涡均为春夏多、秋冬少,但移动型西南涡的季节差异更大,春夏季生成频次约为秋冬季的3倍;西南涡主要在夜间生成,但日间生成的西南涡中移动型占比较多;源地生消型和移动型西南涡平均生命史分别为15.4h和39.6h;移动型西南涡以偏东路径为主,春夏季移动路径明显较长,冬季移速最大,夏季最小;源地生消型西南涡降水以弱降水为主,移动型西南涡降水强度整体大于源地生消型,以强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9.
沙丘移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丘移动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基本上已自成体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现象的复杂性,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没能彻底解决,至少还未达成共识,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从而影响了它的继续发展。本文在剖析沙丘移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浅析其未来研究思路。重点对沙丘移动的判定指标进行了讨论,指出了Lancaste(r1988)提出的指标表达式不能够直接应用于我国,必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4年(2010年除外)的实况探空资料和首都机场雷达资料,研究了发生在首都机场的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移动特征,并分类研究了不同天气影响形势下的空间分布和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首都机场的多单体雷暴主要来自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而单体雷暴在平原形成的最多;多单体雷暴自西北-东南移动和自西南-东北移动的数量相当,而单体雷暴自西南-东北方向移动的较多。多单体与单体雷暴的平均移动速度均为43 km·h-1,多单体以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的最快(45 km·h-1),而单体雷暴以西-东方向的平均移动速度最快(57 km·h-1);除了西南-东北方向的多单体和单体的平均移动速度相近外,其它方向的单体雷暴移动速度均快于多单体雷暴。山区雷暴的主要时段为03— 13UTC(世界时,下同),峰值出现在傍晚前后(11UTC),主要由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占总数的77%);山坡上的雷暴最大峰值出现在07UTC和10UTC,集中在2个区形成,在西南山坡上形成的雷暴全部由西南-东北方向移动,而在西北山坡上形成的雷暴主要由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平原雷暴主要集中在07—13UTC,峰值出现在09UTC, 产生在山脚平原上的雷暴由西-东移动,其它的则由西南-东北方向。将雷暴按不同的影响系统划分后可发现,西风槽类和低涡类雷暴均以西南-东北方向移动最多;西北气流型与横槽类雷暴主要以西北-东南方向移动为主。西风槽类和横槽类雷暴出现在平原上最多,大部分由西南-东北方向移动; 西北气流型雷暴出现在山区最多,大部分由西北和正西方向向东南方向移动;低涡类雷暴从山区移来与平原上形成的雷暴数量相当,山区移来的雷暴由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在北京南部平原形成的雷暴及由移入的雷暴由河北省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在西南-东北方向移动的雷暴中,以低涡型雷暴的移动速度最快(55 km·h-1),移动最慢的是西风槽型(39 km·h-1);在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的雷暴中,西风槽和横槽型移动速度最快(50 km·h-1),其次为西北气流型(42 km·h-1)和低涡型(41 km·h-1)。西风槽类雷暴以西北-东南方向移速最快;西北气流型的雷暴西南-东北方向和西北-东南方向平均移速相近;低涡类雷暴西南-东北方向的平均速度快于其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