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华北地区2007年的NOAA18 1B卫星资料和402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利用NOAA18 1B卫星资料和气象资料估算光能利用率(Light Utility Efficiency,LUE)的新技术方法,并研究了华北地区植被LUE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利用NOAA18 1B卫星资料来估算华北地区植被LUE,效果较好。华北地区植被的年LUE介于0%~1.13%之间,最大LUE为2.83%。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及内蒙古各省(区)平均LUE依次为0.57%,0.52%,0.47%,0.39%和0.26%。各种植被类型LUE为森林与灌丛为0.35%~0.74%,草原为0.11%~0.35%,农田为0.44%~0.51%,建筑用地为0.30%,荒漠裸地仅为0.02%。华北各省(区)夏季平均LUE为0.52%~1.14%;秋季和春季平均LUE分别为0.16%~0.49%和0.08%~0.31%;冬季的大部分时间LUE极低,接近零。  相似文献   

2.
不完整气象资料下基于作物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基于作物模型开展产量实时预报后期气象资料的获取问题,提出通过相似类比,从历史气象资料库中获取替代资料的方案,基于CERES-Rice模型系统评估了平均值处理方案和历史相似类比方案的可预报性和误差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对成熟前2个月内的气象条件较为敏感,基于气象资料和作物模型开展产量预测,在5%误差范围内可获得60%以上的预测概率;以多年气候平均值替代起报日后期气象资料,在成熟前2个月起报预测概率约为60%,成熟前1个月约为70%,但预报误差系统性偏高;采用气候相似类比方法,从历史气象资料中获取起报日后期替代资料,可有效降低预报误差的系统偏差,若引入后期气候趋势信息,成熟前2个月起报预测概率可达80%以上,较采用历史平均值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基于作物模型和气象观测及气候预测信息开展产量预报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4—2014年黄山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海发生时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要素的垂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选取能够反映云海天气特征的指标作为预报因子,分析预报因子分布特征,确定其阈值及消空指标,采用指标叠套法建立了黄山冬半年各月08时云海预报模型,总体正确率为88%,T_S评分为31%。利用2015—2016年资料进行检验,总体正确率为88%,T_S评分为36%,其中3月、10月T_S评分为44%,1月T_S评分为38%,模拟结果对黄山冬半年的云海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气象台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在对 2 0 0 2年通信业务质量统计中 ,雷达拼图资料发送及时率为 10 0 % ,常规资料传输及时率为 99 91% ,无缺报。全球交换气象数据传输及时率为 10 0 % ,空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预报的传输及时率为 99 73 % ,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率仅为 0 0 12 %。省气象台通信网络实时监控系统作用大@吴展云$贵州省气象台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9-1998高空资料和东营市降水资料,采用修改的动力相似方法研制出8月份暴雨预报系统经检验和试用,无漏报,历史拟合率为65.9%,试报准确率为33.3%。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区域性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出现频率,并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 a的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平均历史概括率为81.0%。选取2004年7月1日—12月31日单站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从缺测、错误和可疑三个方面对2013年7月2日—2015年4月17日陕西省西汉和机场高速公路6个交通气象站的风向、风速、降水、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的逐小时资料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该套资料的完整性较好,没有超过1个月以上的重度连续型缺测,各气象要素(不包括降水)资料的最高缺测率约为17%,最低缺测率约为2%;1h降水量的缺测率约为0.2%,明显低于其它气象要素。该套资料的错误和可疑数据少,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较而言,相对湿度的错误和可疑数据最多,地表温度次之,风向、风速没有错误和可疑数据。  相似文献   

8.
雷电落点和强度临近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产品和江西省12个雷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式,通过对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综合分析推理,结合物理量产品资料,建立了雷电灾害发生、雷电可能落点和强度预报方法,并用2003—2004年2—6月的资料作检验,0~1 h预报Ts评分为70.35%,1~3 h预报Ts评分为55.28%。  相似文献   

9.
王华荣  朱小祥  谢向明 《气象》2010,36(6):105-111
应用2007年4月30日20时至5月1日03时的FY-2C红外亮温资料、地面云观测资料以及地理海拔高度资料,详细分析了无云条件下红外亮温与地理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特征。通过建立夜间无云条件下红外亮温与地理海拔高度之间对应关系的标准数据库,以此为判据实现了有云区和无云区的分离,云检测个例结果表明正确率可达88%;将无云区误判为有云区的百分比为4%,同时将有云区误判为晴空区的百分比是8%。在云区的云检测正确率为82%;在无云区的云检测正确率达到92%。在业务化应用和适用性分析中,以5月1日00时资料建立的判据,分别对5月2日至5日00时整个区域进行云检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其总体准确率与5月1日00时的基本接近但稍高,达到92%。在云区的判识正确率提高到93%,从而导致总体准确率稍微提高;而在无云区的判识效果与5月1日00时的一致为92%。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我国地面报资料、国际船舶报资料和云卫星(CloudSat)产品,分别对多通道动态阈值云检测方法的云检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动态阈值云检测方法可用于长时间序列卫星观测数据的云检测,不仅运行速度较快,可实现全自动,且精度较高,陆地上空云检测准确率为82.8%(地面报资料),海洋上空云检测准确率为91.5%(船舶报资料)。此外,还利用CloudSat资料检验不同观测时间差对NOAA系列卫星云检测结果检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