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龙江省东部七星河盆地是一新生代聚煤盆地,其含煤地层为古近系宝泉岭组、新近系富锦组。宝泉岭组由各级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以及褐煤组成,发育滨浅湖相、深-半深湖相、三角洲平原相,属于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富锦组主要由泥岩、粉砂岩、中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煤层、炭质泥岩、硅藻岩组成,发育滨浅湖相、扇三角洲平原相,分别属于湖泊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SI相当于宝泉岭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煤层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中后期,成煤环境以滨浅湖淤积沼泽为主。层序SII相当于富锦组,主要发育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局部地区发育低位体系域,煤层亦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中后期,成煤环境以扇三角洲淤积沼泽和滨浅湖淤积沼泽为主。层序SI、SII的高位体系域中后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和物源供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主要发育了扇三角洲淤积沼泽、滨浅湖和滨浅湖淤积沼泽环境,发育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巴楚及塔中地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钻井、测井以及野外剖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巴楚及塔中地区二叠系可识别出6个层序边界.除B4为Ⅱ型层序边界外,其他各层序边界均为Ⅰ型层序边界,并以侵蚀下切为特征.根据6个层序边界可将二叠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均符合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模式.SQ4层序可识别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1、SQ2、SQ3、SQ5层序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海(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为河流相性质的侵蚀沟谷充填沉积,海(湖)侵体系域为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为半深湖-滨浅湖以及三角洲沉积,另外,SQ3层序高位体系域上部还发育火山岩.河流相侵蚀沟谷充填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塔东隆起西部斜坡上.  相似文献   

3.
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二段下亚段是较为典型的深断陷型三级层序.层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幕式断陷作用,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古生物及遗迹化石分析,并综合利用测井曲线和地震相特征,认为该时期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滨浅湖滩坝等骨架砂体相,以及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等沉积相及其亚相.综合考虑物源特征、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平面展布以及生、储、盖组合关系,认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主要是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湖底扇、近岸水下扇的中扇和外扇以及滨浅湖中发育的滩坝和砂坝.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沉积学编图,确定了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东三段下部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黄河口凹陷的西南部和南部,在渤南凸起的南北两侧均发育扇三角洲朵体,半深湖-深湖主要分布于西部深凹部位,在B-2断隆带南部的半深湖区发育湖底扇,绝大部分地带为滨浅湖沉积,以滨浅湖泥滩和混合滩沉积为主。东三段上部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黄河口凹陷的西南部、南部及D-4断隆带的南侧,仅在渤南凸起的北侧发育扇三角洲朵体,半深湖-深湖主要分布于西北次凹部位,绝大部分地带为滨浅湖沉积,以滨浅湖泥滩和混合滩沉积为主。E-1-1-F-4-1井一带继承性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滨浅湖砂质滩坝由含砾粗砂岩、含砾中砂岩、含砾细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骨架颗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纹层由定向排列的砾石或暗色组分显示,纹层平直,以低角度相交。滨浅湖砂质滩坝微相区为东三段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建立汤原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2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运用体系域四分法在断陷两侧三级层序内同一体系域内识别出了相近的沉积体系。汤原断陷古近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扇三角洲半深湖、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和扇三角洲滨浅湖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识别沉积基准面旋回产生的层序界面,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可划分出四个层序。各层序具有相似的成因和体系域构成。其低位域 (LST)发育辫状河、下切水道-浊积扇、扇三角洲、废弃型三角洲和水下扇。湖泊扩张体系域 (EST)发育由深湖泥岩、油页岩、白云岩、滨浅湖组成的湖泊体系、破坏型三角洲及曲流河体系。湖泊萎缩体系域 (RST)发育浅湖、河流三角洲体系及扇三角洲体系。由于同一层序在盆地发育的构造部位不同,可以表现出三种层序样式 :A位于构造坡折带之下的深湖-三角洲环境层序样式,B、位于构造坡折带之上的下切水道-浅湖环境层序样式和C、位于湖域之外的河流-泛滥平原环境层序样式。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的成因模式。指出在每个三角洲主朵体的前方同生断裂带及其靠近洼陷一侧是低位砂体的主要发育区,也是低位砂体油藏的富集区和寻找隐蔽油藏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找煤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潮水盆地侏罗系为完整的断陷湖泊充填沉积序列,沉积环境属多种沉积体系,具有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多层序旋回的特点。下侏罗统为断陷初始形成期的湖泊沉积,具有断陷盆地形成初期“填平补齐”的沉积特点。地层厚度变化大,沉积相变快。在层序中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与湖侵早期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道、滨浅湖砂砾、洪积物等;中侏罗统为裂陷发展期湖泊沉积,为盆地内主要含煤岩组。层序中粒度旋回较发育,通常在每一旋回的上部含煤层或炭质泥岩,层序底部常发育砾岩。在该层序中可识别出局部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发育河流砂砾沉积和滨浅湖砂砾,常表现出垂向加积或退积序列。而湖侵体系域则以较深水的湖相沉积为特征,常表现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的退积式准层序组;同时,亦发育诸多三角洲相沉积;上侏罗统为断陷消亡期沉积,形成低位体系域浅湖、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沉积体系。潮水盆地下侏罗统芨芨沟群上岩组和中侏罗统青土井群下岩组均具有成煤的构造、成煤的环境和成煤的物质来源,而找煤的关键是寻找目前技术、经济水平可以达到的赋煤构造。  相似文献   

8.
塔河地区三叠系主要为厚层砂岩夹泥岩沉积,砂岩分选性中等-好,颗粒呈次棱角状,成岩矿物以岩屑和石英为主.综合岩心资料、岩石矿物及粒度分析、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分析认为,3个油组的厚层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各油组厚层砂体之上的砂泥岩主要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及三角洲相沉积.通过地震资料和测钻井资料分析,研究区南部中油组可识别出湖底扇相和下切水道相.沉积相演化分析表明,湖平面较低时,研究区沉积厚层辫状河流相砂体,湖平面上升时为沉积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和三角洲砂泥岩,研究区三叠系可识别出4次湖平面升降变化,形成4套厚层砂岩夹泥岩的沉积组合(包括柯吐尔组泥岩).  相似文献   

9.
王哲  金振奎  付晶  郭守波 《沉积学报》2013,31(3):553-562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地表露头和钻井岩心的观察, 以及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分割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充填实体的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将该区层序界面划分为两种类型: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最大湖泛面,据此在全盆侏罗系地层中识别出13个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据盆地沉积特征,自西向东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层序剖面,进行盆地内不同相带间的层序对比,建立了研究区侏罗纪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中识别出4种沉积体系:冲(洪)积、湖泊、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在层序格架中讨论了各沉积体系的横向展布,大体是从盆地西缘到东缘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湖底扇—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曲流河的展布方式。其中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三角洲—滨浅湖分布范围广阔,且三角洲与浅湖相在垂向上频繁交替。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歧口凹陷古近纪的构造格架和主要同沉积断裂的构成和特征分析,指出区内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及其形成的断裂坡折带对古近纪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F1断裂带和东北部盆缘断裂带北段共同控制着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东北部盆缘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决定着北次洼的发育;南次洼的发育主要与低凸起周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东北部盆缘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了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体系的发育;西南断阶带的F2断裂坡折控制了辫状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的发育,F1断裂坡折控制低位扇和深湖、半深湖沉积发育以及向凹陷中心方向共生的前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系;低凸起南缘断坡带在古近纪早期控制南次洼的扇三角洲或小型水下扇的发育。西南断阶带和F1断裂与东北盆缘断裂交汇处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观察资料,对福山凹陷古近纪流沙港组的湖底扇沉积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期的湖底扇沉积主要是由于三角洲前缘带的砂体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湖泊深水区堆积而形成,部分是由位于湖盆陡坡边缘的河道砂沿水下河道进入湖泊深水区而形成的水下重力流沉积。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底扇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部和西部,且北部和西部湖底扇的扇体规模较东部大,存活时间较东部长。平面上湖底扇位于三角洲体系的外侧,垂向上由下至上发育着从湖底扇一三角洲前缘远端一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沉积演化序列。湖底扇的总体沉积模式为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碎屑体向北推进至深湖区形成孤立的、规模相对较大的湖底扇砂体;而西部及东部的次要物源——辫状河三角洲也在东西两侧活动断层的控制下在湖盆深处形成湖底扇沉积体。  相似文献   

14.
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建华  刘辰生  朱锐 《沉积学报》2007,25(2):169-176
〖HT5”H〗摘 要〖HTSS〗 通过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地面露头观察与实验分析,研究区内三叠纪反映湖平面变化的地层旋回性非常清楚。按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在三叠纪地层中可识别出7个Ⅰ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划分出6个Ⅰ型层序。总体来说,在层序内部,低位体系域发育,它们构成了区内储集砂体的主体;而高位及湖侵体系域往往被上覆层序侵蚀,甚至剥缺。储集砂体的分布受层序格架的严格控制,主要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包括低位早期的湖底扇沉积、低位晚期侵蚀沟谷的河流充填与滨湖沉积,以及高位期三角洲及滨湖滩、坝沉积。区域盆地格架研究表明,研究区三叠纪时期是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的前隆及前隆后缘盆地的边缘,因此,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导致了区内十分明显的地层旋回,这种旋回性直接控制了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德阳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其砂体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含砾)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碎屑流沉积砾岩。须家河组四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主要砂体合并为6套砂组。各砂组分布与由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密切相关: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上升缓慢,沉积物供给(远)大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以主动进积为主,砂体不断向湖盆方向推进;湖侵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快速上升,沉积物供给量逐渐减少而(远)小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由进积逐渐转入加积和退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由缓慢上升逐渐进入到快速下降,可容纳空间由缓慢增加突变为迅速减小,而沉积物供给由小于或略等于可容纳空间逐渐变为(远)大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由弱进积、加积迅速变为强迫进积。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采用沉积学最新分析方法,查明了主要研究层青山口组(K1qn)下部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同时查明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研究层段发育的沉积类型有湖泊相和湖底扇相,湖泊相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湖底扇相区分为内扇和外扇两个亚相.通过单井相划分和3条不同方向的联井剖面查明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变化,利用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纵向上研究层段底部湖底扇较发育,向上湖底扇的面积逐渐减小.平面上,以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在研究区的西侧、西南和西北地区发育湖底扇.湖底扇具有多期性、多物源的特点.该区的主体砂岩为碎屑流、浊流成因的湖底扇砂,其典型特征是厚层暗色的深湖-半深湖亚相的烃源岩夹由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上下均呈突变接触关系,具有很好的隐蔽油藏成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