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岩铜矿床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构造、深大断裂以及地球深部热点与斑岩铜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斑岩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蚀变矿化物理化学条件、蚀变矿化的热力学研究、斑岩铜矿床中脉体的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观点,总结了斑岩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模式,最后指出了斑岩铜矿床将来应该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斑岩铜矿床的基本地质概念,国外若干著作中作过阐述.依据斑岩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斑岩铜矿床的定义是:斑岩铜矿是与中一酸性斑岩体侵位有关,具钾、硅、氢蚀变矿物晕和铜、钼、银、铅锌、硫地球化学晕的岩浆期后高 中温热液细脉侵染状硫化铜矿床.国内外一些研究者提出过斑岩铜矿床多式多样的分类方案.斑岩铜矿床地质研究表明,决定矿床有用金属元素组合、蚀变 矿化类型和矿化富集部位,造成矿床特征上差别的首  相似文献   

3.
斑岩铜矿是指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侵入岩伴生,蚀变与矿化受流体、构造控制且分带明显,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低品位、大储量的铜矿床,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大地构造背景对斑岩铜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斑岩铜矿主要产于岛弧、陆缘弧环境。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国内形成于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与大洋板块俯冲、板块消减作用无关,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甚至是在陆内环境。相比之下,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床含矿岩浆、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与共性。综述了目前斑岩铜矿研究内容中的关于构造背景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几个重要进展,对比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床的含矿岩浆、蚀变矿化、成矿流体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以期对斑岩型矿床的成因与找矿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五子骑龙矿床——被改造的斑岩铜矿上部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五子骑龙矿床产于紫金山矿田的一个早白垩世火山管道旁侧。火山管道中充填的英安斑岩向深部逐渐相变为花岗闪长斑岩。由于后期断裂的破坏,该花岗闪长斑岩及其矿化系统被上冲到与五子骑龙矿床相邻的中寮矿床近地表位置,从而形成斑岩型铜矿床-中寮矿床。五子骑龙矿床中,环绕英安斑岩发育明矾石化、迪开石化、埃洛石化和红柱石化蚀变,这些蚀变是改造并叠加早期绢英岩化蚀变的结果。其铜矿石中的铜蓝、硫砷铜矿和蓝辉铜矿,也经常交  相似文献   

5.
东天山土屋特大型斑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对比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土屋特大型斑岩铜矿位于东天山吐鲁番-哈密陆块南部边缘岛弧环境中。多期岩浆活动和矿化是铜金属超常堆集的主要因素。海底火山活动和热泉沸腾逸散造就了铜金属的预富集(矿源层),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的侵位和叠加矿化使铜金属进一步富化和最终成矿,以细碧角斑质为主的火山岩喷发于潮坪-滨海环境,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形成于较强的氧化环境;强还原示踪矿物黄铁矿含量较少。矿石的低品位、矿石的结构构造、蚀变特征以及矿石建造具典型斑岩矿床特征;矿石高品位、矿床形成较低温度及大量硅化蚀变又表现为某些热液矿床特征(次火山岩热液)。典型斑岩铜矿床、次火山热液矿床、土屋铜矿床对比,土屋铜矿床矿床类型仍不失为斑岩型铜矿,并具有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6.
斑岩铜矿床的分类及其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在“斑岩铜矿床蚀变作用的演化历史以及蚀变分带模式”(本刊)一文中做了探讨.本文主要论述斑岩铜矿床原生晕分带模式、蚀变—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规律和原生晕分带的控制因素三个问题.斑岩铜矿床原生晕分带模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斑岩铜矿床的原生晕较之其它成因类型内生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具有  相似文献   

7.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对玉龙铜矿床靠近斑岩体中心的三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编录和SWIR分析...  相似文献   

8.
斑岩铜矿体系和斑岩铜矿床的剥蚀程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前者系指在一定构造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携矿熔浆侵位的地质环境和矿质热流体的扩散状况,藉以研究矿床形成的机理,它有助于矿床剥蚀程度的确定;后者是找矿评价的实际需要,并为斑岩铜矿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从找矿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国内外斑岩铜矿床研究者,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蚀变和矿化侧向、垂向分带型式上,力图弄清斑岩铜矿体系顶和底的特征及矿化富集部位,并拟定斑岩铜矿体系和矿床蚀变-矿化分带模式,这不是偶然的.实际情况是,世界各地迄今并没有见到完整的斑岩铜矿体系.假若确认体系顶与底  相似文献   

9.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志明  侯增谦 《地质学报》2009,83(12):1838-1859
与多数产于岩浆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不同,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查明其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非岩浆弧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成因.为此,选择冈底斯带最大的斑岩铜矿--驱龙斑岩铜矿进行解剖,通过对矿床岩浆-热液过程形成的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不同蚀变阶段蚀变矿物的H-O同位素研究发现:引起矿床早期蚀变(钾硅酸盐化)与矿化的流体并非通常认为的高盐度岩浆热液,而是直接从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约9% NaCl)、近临界密度的高温(550~650℃)气相;气相近临界密度的特征表明,早期蚀变与矿化形成于较高的压力(105±15~90±20 MPa)条件下,用静岩压力估算,对应的古深度在4.2±0.6~3.6±0.8 km之间,成矿后(约16 Ma)矿区发生了至少3~3.5 km的剥蚀;与高盐度流体相比,中等盐度气相与熔体密度差较大,很难在斑岩体顶部聚集并集中释放,而连续释放则直接导致矿床含矿斑岩体与Cu、Mo矿体时空关系的解耦,并造就了矿床早期蚀变范围大、但强度弱,矿化范围大、但品位低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并非温度降低的结果,而是因压力降低及气相中S大量减少所致.总之,驱龙斑岩铜矿是一类成矿与低密度气相有关的斑岩铜矿类型,其蚀变-矿化特征及成矿过程与高盐度流体引发的斑岩矿床类型有所不同,意识到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密切关系,对矿床勘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乌兰乌珠尔铜矿床处于柴达木陆块西南缘、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西段,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是青海省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乌兰乌珠尔铜矿床的发现为该地区寻找类似的斑岩型铜矿床提供了一个实例。本文通过对乌兰乌珠尔铜矿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硫氧同位素特征、蚀变类型、分带特征及其与矿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矿床形成与破碎蚀变带中的斑岩脉有关,矿体围岩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特征,蚀变主要有钾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3种类型,铜矿化主要分布于绢英岩化蚀变岩中,而铜矿体则全部集中在强绢英岩化岩石中,总结了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类型和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从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它是发育在陆缘弧环境的典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 具有花岗闪长岩型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矿床围岩蚀变与矿石矿物组合的垂直和水平分带明显, 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矿石品位高, 易开采。矿床整体属于浅部成矿, 受环状构造控制, 次生石英岩和泥化等蚀变与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该矿床已开发殆尽, 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4.
西藏多龙矿集区波龙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龙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继多不杂斑岩铜矿床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波龙斑岩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波龙矿床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或核部)往浅部(或外侧)具有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叠加黄铁绢英岩化带→角岩化带(或外侧的青磐岩化带)的蚀变分带特征.共识别出M、A、B、D4种脉体类型,以A、B脉最为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及A、B脉.与国内外典型斑岩矿床蚀变特征相比,波龙矿床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似,特征矿物组合与阿根廷Bajo de la Alumbrera矿床,国内驱龙铜矿、多不杂铜矿等都具有相似之处.但波龙矿床从钾化带至黄铁绢英岩化带都大量发育的稀疏-稠密浸染状及脉状磁铁矿是该矿床的独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铜矿峪铜矿床是中条山成矿带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笔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铜矿峪铜矿床的地质、蚀变与矿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分带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矿化蚀变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矿床早期蚀变为钠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青磐岩化,晚期蚀变为长石分解蚀变。空间上,钠硅酸盐化位于岩体内部,钾硅酸盐化位于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钾硅酸盐化叠加于早期的钠硅酸盐化上,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于早期钾硅酸盐化上,位于钾硅酸盐化与青磐岩化之间。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铜矿化应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该矿床最主要的铜矿化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次之;另外,碳酸盐阶段也贡献了部分铜。铜矿峪矿体在赋存位置方面与玉龙、德兴、Malanjkhand矿床相似;脉体类型与沙溪、德兴矿床相似;蚀变类型与Tallberg、沙溪矿床基本一致;与Malanjkhand矿床一样都发育特征的钠长石化。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侧的奎干-玛依布拉克铜矿区位于巴尔喀什成矿带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楚伊犁-北天山成矿亚省的西北部, 发育一系列中小型斑岩型铜矿床。本文概要介绍了奎干-玛依布拉克铜矿区矿床地质、围岩蚀变、成矿作用、矿石矿物组成与主要矿床特征, 并分析了铜矿床开发的前景。该铜矿区含矿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 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Cu-Au-Mo, 具有与巴尔喀什湖北侧科翁腊德、阿克斗卡等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类似的地质特征, 说明了巴尔喀什成矿带斑岩型铜矿床的分布跨越了巴尔喀什湖, 在湖南侧也具有较好的斑岩铜矿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7.
Don Javier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斌  方针  叶震超 《矿床地质》2013,32(6):1159-1170
Don Javier矿床是在秘鲁南部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秘鲁古近纪斑岩型铜钼成矿带内。该矿区主要出露Yarabamba花岗闪长岩体,NW走向的矿体赋存于英安斑岩及其围岩中。主要的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辉钼矿、辉铜矿等。矿化蚀变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石英-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具有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呈筒状,主要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带中。矿区内的英安斑岩有4期,其中的前2期与矿化有关,后2期为成矿后侵位。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对成岩成矿具有控制作用。与同一成矿带内相邻的Cerro Verde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较,两者具有类似的成矿特征。找矿实践表明,强烈的蚀变带、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是找矿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8.
张晓华  朱裕生  肖克炎 《地质论评》2000,46(Z1):120-122
魔岩型铜矿是世界主要的铜矿类型,也是我国主要的铜矿床类型.其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矿床蚀变分带一般较明显.全国已知的斑岩型铜矿床大体上可分为3个成矿带,3个次要成矿带和若干零星斑岩铜矿床.本文将全国斑岩铜矿床划分为6个模型区,选择了12个预测变量,利用GI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对全国10个预测区进行评价,优选出3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9.
斑岩铜矿床中脉体形成的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高合明  於崇文 《地质论评》1994,40(6):508-512
斑岩铜矿床中的存在大量脉体,其形成与矿床的蚀为,尤其是成矿作用具有成因联系,本文应用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脉体形成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脉体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扩展速率以及长度,宽度,长宽比,流体压力与脉体扩展时间的关系式,并具体分析了斑岩铜矿床中脉体的形太性质和体间复杂的穿切关系,研究了脉体的形成与蚀变成化作用的内在联系,最后简要地说明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杨志明  侯增谦 《矿床地质》2009,28(5):515-538
作为金属Cu最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基于大量弧环境斑岩铜矿床研究而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除经典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内,甚至产在陆内环境中.显然,这些斑岩铜矿的成因无法用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解释.文章从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的综述人手,通过对青藏高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构造控制、含矿斑岩起源、矿床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金属富集机制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该模型强调:①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为强烈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埃达克岩,岩浆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板块断离或岩石圈拆沉诱发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斜向碰撞导致的挤压.伸展的构造机制转换通常是引发岩浆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外部条件;②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高氧逸度条件下,S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溶解于岩浆之中,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中富集;③含矿斑岩的侵位既可受到因斜向碰撞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控制,也可受到岩石圈拆沉诱发的大型张性断层的控制;而含矿斑岩的就位则受矿区尺度的构造控制,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或大型背斜的核部常是斑岩铜矿产出的重要位置;④大型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部通常存在岩浆房,岩浆房的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成矿金属与S均来自岩浆,与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⑤矿床整体上具有与弧环境类似的蚀变分带规律,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粘土化及青磐岩化;不过,因碰撞造山带环境含矿斑岩相对富K,从而导致岩浆房或浅侵的岩株/岩枝中出溶的岩浆热液常具有比弧环境斑岩铜矿床更高的K+/H+比值,从而诱发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强烈发育;因钾硅酸盐化蚀变持续时间较长,铜钼矿化主要产于该蚀变阶段,特别是以黑云母大量发育为特征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阶段;⑥成矿物质沉淀可能因成矿过程中温度、压力、盐度、氧逸度、pH值等因素的变化所致,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与高原的快速隆升与剥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