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孔贤  田利芬 《地震研究》1992,15(2):145-153
1986至1989年,我们在云南鹤庆地震台进行了超微震探测,利用超微震来研究小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小地震活动的关系,资料表明:鹤庆台附近2.6级地震的孕震过程,与大震的孕育过程有相似之处。说明利用对小震的研究加快对大震的认识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过程中,携带震源信息的一些中、小地震事件会随着区域应力场的不断增强,由随机无序分布到规则有序变化,可能成为地震预报中一种重要的中、短期地震前兆。目前震群与后续大震的相关性研究有2种,一种着重于单个震群序列,力求分析单个震群与强震孕育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另一种着重于从一定区域进行大范围尺度的众多震群总体特征出发,研究大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从总体上分析大震前震群的展布迁移特征,从而寻找其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考虑到震群活动与后续地震并非一一对应,这种对大面积震群活动时空变化的监测,有可能为中期尺度强震发生区域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时空变化与预测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3,16(2):111-112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动在大震前作出的中期预测与震后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浑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镇文  王林瑛 《地震学报》1992,14(4):393-399
众所周知,大地震的孕育和发展不仅是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而且是时间不可逆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根据上述观点探讨了海城和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还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岩石失稳破裂前,声发射序列的信息维特征.初步结果表明:大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存在着浑沌行为,有一个低维吸引子.主震后地震活动表现为一种高维的类随机行为.某些震群结果类似于震后的情况.在信息维研究中,发现岩石失稳破裂前和某些(海城与唐山)大震发生前都有一个降维过程,且有较宽的无标度区.临近失稳前,无标度区变窄,信息维升高.   相似文献   

5.
地震活动信息熵在地震危险区判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勇  朱令人 《中国地震》1995,11(3):283-292
震例和实验指出,大震的孕育准备过程中,总是要出现小震活动时空分布随机性减少及有序性增大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统计物理学熵的概念出发,系统定义了反映地震活动分析有序性大小的信息熵,并通过分析新疆乌恰、西克尔、乌什及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的地震资料,探讨信息熵的动态变化与强震发生时间的关系及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 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 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 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 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谭敦才 《地震》1992,(1):71-74,77
1983年罗荣联等人研究了川滇地区九个主要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关系后指出:累积应变释放量相对偏低的地段可能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后来又指出用第K个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量8_k和大区域内的累积应变释放量8_o的比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京、津、唐地区多期复测水准资料的分析,揭示出唐山大震前、后地壳形变的演化过程,并进而讨论了一个大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三个地形变标志  相似文献   

9.
石绍先  付虹 《内陆地震》2009,23(4):417-423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7.2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的时间和可能发震的断层作了估计,提出了强震活跃期中大震孕育短临阶段预测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震群型的邢台大震序列、主震—余震型的唐山大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型的海城大震序列为例,取余震区中的余震来研究强余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强余震前的b值确实发生异常变化,其变化形态与大震前b值在较大区域内的变化相似,即震前有个明显的峰值期。而且,这种变化形态与地震序列类型无明显的关系。强余震与大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性,可能表明发生在余震区中的强余震也经历着与大震孕育发展的类似过程。但孕震时间比大震短。利用余震区内的强余震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可对大震后不太长的时间内的强余震进行临震预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纯振幅、点阻、带通数字滤波器,处理了距唐山180公里范围内13口深井水位的大震前六年连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大震前存在井水水位的异常下降,这种异常下降首先发生在距大震震中100公里处,并且以每月5-6公里的速度分别向震中和离开震中的方向传播。地下水异常下降的时间-距离关系与该区里小震发生的时间-距离关系较一致。据地下水异常下降结果,我们提出唐山大震孕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74年底,1975年-1976年4月,1976年4月-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板内大地震之间的一种联系——诱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板内大地震之间的诱发作用。以唐山地震等实例分析了与诱发有关的异常地震活动和前兆变化。先发大震可以激发后继大震孕育区内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前兆地震。一个地震带内,先发大地震后,首先发生中小地震的地方是最可能发生后继大震的地区。由先发大震、前兆地震和后继大震构成了AFB诱发链。为研究大范围应力场和大震预报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构造变动的一部份,是受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区域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探索大震可能发生的危险地点;并通过其变化规律,探讨大震孕育的周期。笔者根据对川滇地区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资料及1965年至1982年底的十八年地方台网资料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以 NW50°、NE40°的地震密集条带构成的网状图象。7级大震,90%以上发生在条带内,80%以上发生在网状结构的“结点”区。通过对1970—1976年五次7级大震的综合对比研究,初步确定,大地震的孕育周期:6—5年、4—3年为中长期阶段,2—1年为中短期阶段。而大震前,震源结点区及其相应的共轭条带上,多有中强震发生。从而可为大地震的长、中、短期预报,为中强震的中、短期以至临震预报提供趋势意见。  相似文献   

16.
姜秀娥  陈非比 《地震学报》1983,5(2):145-157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7.
区域震群与唐山大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由分析我国西北某些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出发,讨论了地震区地壳上地幔内的物理环境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某些问题。並以1932年昌马大震震区深部热力学环境为例,结合前人某些岩石物理实验、固体破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讨论了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在震源区内发生某些矿物脱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运动。大气降水和气压等环境因子与帕米尔及其邻近地区(新疆部分)大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在α=0.05置信水平的统计检验是显著的。认为,环境因子与大震活动存在着较好的相关关系,地震的孕育不仅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和调整,而且还有地球外部的地震环境因子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折差异,丁国瑜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由大震孕育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所决定的构造活动速度的差异。从近几年地震实况的初步检验看,应用大地测量中垂直形变梯度判定强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喜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