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引言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建了灰色系统理论。几年来,在工农业生产与气象预报服务中都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所谓灰色系统,即只能掌握或只能获取其部分信息的系统。人们将信息完全清楚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基本不清楚的系统称黑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将预测问题作为一个未来系统进  相似文献   

2.
典型块结构非线性系统包括基本的输入非线性系统、输出非线性系统、输入输出非线性系统、反馈非线性系统等.输入非线性系统包括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类系统和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类系统.以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自回归系统,即输入非线性受控自回归自回归(IN-CARAR)系统为例,分别基于过参数化模型,基于关键项分离原理,基于数据滤波技术以及基于辨识模型分解技术,研究和提出了IN-CARAR系统的随机梯度辨识方法、多新息随机梯度辨识方法、递推最小二乘辨识方法、多新息最小二乘辨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系统、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类系统、输出非线性方程误差类系统、输出非线性输出类系统、反馈非线性系统等.同时,给出了几个典型辨识算法的计算步骤、流程图和计算量.  相似文献   

3.
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省级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省级系统是保障全国各省区域自动气象站稳定、可靠运行的实时业务系统。文章从系统的逻辑架构、技术架构、系统建设的主要技术路线、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省级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的方法,分离出热带气旋外围环流中的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现热带气旋外围强降水与低层次天气尺度系统的辐合关系相当密切。文中还计算了两种尺度系统间的动能和涡度转换。得出:在650hPa以上基本上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650hPa以下基本上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整层积分的结果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900hPa和400hPa之间的涡度转换为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转换,即涡度转换的结果是使得次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减弱,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增强。900hPa以下和400hPa以上则相反。整层积分的结果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正涡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混沌吸引子的复杂农业系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过程,农业系统是高度耦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等的复杂大系统,具有非线性和耗散性特征。复杂农业系统要素非线性作用所表现的系统行为形成农业系统的整个演化轨迹。从长期演化来看,由于系统内部自组织作用、系统协同和外部随机扰动的作用使得农业系统出现混沌现象,故复杂系统具有长期不可预测性。本文根据复杂农业系统的预测规范,重构复杂农业系统相空间,建立了基于“混沌吸引子”的非线性混沌动力学预测模型,并以成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的拼合图制作系统。该系统是在原地面传输网络上的格点资料绘图系统基础上制作的 ,对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该系统属于MICAPS系统的二次开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融合临近预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融合临近预报系统是预报业务中将雷达回波外推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等多种临近预报系统结合起来生成预报产品的预报系统。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几个主要的融合临近预报系统, 包括其所采用的外推预报系统、数值预报系统、融合技术以及各融合临近预报系统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融合预报系统进行个例试验, 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区天气预报特点,开发研制了地区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主要由一机多屏天气会商系统、资料获取系统、相似分析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组成。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日本南极地区观测队为使昭和基地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自动化,在气象楼的屋顶上设置了综合自动化气象观测装置(以下简称 AMOS)。AMOS 分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和高空气象观测系统(以下简称地面系统、高空系统),通过电路控制装置组成一个能互相交换资料的系统。地面系统进行地面气象自动观测,高空系统进行无线电探空的自动观测、资料分析、地面和高空的数据统计处理等。二、装置概要地面系统和高空系统都备有正副中央处理机(CPU)各2台,地面系统另备有输入输出信号控制部分和标准计时器各2台,高空系统备有输入输出  相似文献   

10.
王晓芳  崔春光 《气象学报》2012,70(5):909-923
利用2010年6—7月长江流域雷达拼图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类型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个数比非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个数略多,存在8类典型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尾随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TS)、准静止后向建立中尺度对流系统(BB)、邻接层状单向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TL/AS)、前导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LS)、平行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PS)、断裂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BL)、镶嵌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EL)、长带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LL)。其中,有6类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类似,EL中尺度对流系统和LL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长江流域梅雨期新统计的两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TS、LS、PS和BL等4类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移动性的,TL/AS、BB、EL和LL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为移动缓慢相对静止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平均持续时间大多数在7h以上,TL/AS和TS类持续时间较长。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形成在长江两岸附近,重庆北部至鄂西沿江地带、江汉平原地区、皖南和赣北地区、大别山地区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发地;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路径分为东、东偏北、东偏南、南等4种,这与环境场的引导气流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阶段日变化呈现多峰型特征,在成熟阶段的下午至夜间发生强降水的概率明显大于凌晨至上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