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冰川沉积系列细砂粉砂在埋藏前的曝光问题,笔者等人在帕米尔阿依直苏冰川做了观察.本文结合这些观察结果从沉积学角度讨论冰川沉积系列在产生、搬运、沉积过程中的曝光问题,并参考前人研究,将各类冰川沉积进行归纳.认为组成冰碛3个来源的细粒物质中,风成的全部曝光、岩壁风化碎屑部分曝光、冰川侵蚀岩屑不曝光;3个沉积系列中,冰水沉积完全曝光、冰川接触沉积中冰砾阜完全曝光、蛇形丘基本不曝光;冰碛物在沉积过程中,冰面融出碛基本上曝光、冰下滞碛和融出碛不曝光.本文根据分析,给出了冰川沉积系列曝光评估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在本刊1975年第2期《古冰川发育与聚煤作用的关系》一文中,作者仅论述了煤层和其直接顶板石灰岩与古冰川活动的成因联系。本篇试以太行山东麓邯、邢含煤地区上石炭纪太原群沉积为例,论述一下在煤层直接顶板石灰岩经过漫长的间冰期沉积之后,冰川重新活跃时期起,在大陆周围浅海区缓慢疏干过程中,沉积的一套碎屑岩层特征和组合规律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松宗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次可以识别的支谷冰川阻江形成冰川堰塞湖——松宗古湖的事件。松宗滑坡处的湖相沉积剖面厚度≥88m,其中厚达18.33m并具湖相沉积代表性的连续粉质粘土层底部和顶部的光释光年龄分别为22.5±3.3kaB.P.和16.1±1.7kaB.P. , 属末次盛冰期。松宗滑坡处河谷两侧冰碛台地与湖相沉积的接触关系和空间特征指示该湖相沉积与末次盛冰期董曲支谷冰川阻塞帕隆藏布江有关。湖相地层的剖面沉积特征揭示出这个冰川堰塞湖可能贯穿于整个末次盛冰期,但整个帕隆藏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4.
希夏邦马峰东南富曲河谷的冰川沉积和冰川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m)东南富曲河谷,中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冰期;即聂拉木、富曲和普罗冰期。它们均可再分为两个亚阶段。聂拉木南的高冰碛平台长3.5m,宽1.5km,厚200m。属于中更新世聂拉木冰期(聂聂雄拉冰期)的巨大山谷冰川沉积,中尼公路从高冰碛平台尾端通过,形成数公里长的冰碛剖面,呈现出美丽多姿的冰川成因类型沉积和冰川构造现象,包括冰下,冰上融出碛,冰内.冰下河道沉积,冰湖沉积,坠碛,流磺等。冰川运动时造成的冰川构造,如断层、滑动面-…等也很清楚,代表了海洋型(暖冰川)冰川沉积和冰川构造特征,是中国目前研究冰川构造最理想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信宝 《冰川冻土》2005,27(3):438-443
20世纪50-70年代核试验产生的137Cs尘埃,在现代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同理,大气宇宙射线成因的长半衰期10Be尘埃,在第四纪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也应存在差异.第四纪冰川湖泊,冰期时流域内冰雪和10Be的累积量大于消融量,间冰期时冰雪和10Be的消融量大于累积量.因此,冰川湖泊冰期的10Be入湖通量小于间冰期.湖泊沉积剖面10Be浓度的波动,很可能表征流域内冰雪消融与累积的变化.非冰川湖泊,不存在冰川的累积与消融对10Be入湖通量的影响.开展第四纪冰川与非冰川湖泊沉积10Be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有可能为破译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古冰川和青藏高原大冰盖的世纪之争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在第四纪古冰川研究中,一些地区的古冰川地貌因长期的间歇性隆升,经受强烈的侵蚀-剥蚀,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已残留无几;另一些地区,则因地壳的长期沉降,古冰川地貌被深埋于沉积盖层之下,不易作全面观察。所以,古冰川遗迹的判别,不能不更多地依赖于对冰川堆积物的正确鉴定。  相似文献   

8.
释光测年是可对冰川地貌进行直接定年的一种测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冰川沉积测年中,推动了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深入发展。但冰川沉积释光测年还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程度,实际应用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冰川沉积物释光信号晒退不完全的问题,即样品在埋藏前因曝光机会有限导致信号没有归零或仅部分归零。冰川沉积释光信号晒退程度与地貌部位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冰川沉积释光采样需注意几个方面:(1)详细的地貌学和沉积学调查及对采样点的选择;(2)较适合释光测年的冰水沉积和冰缘风成沉积采集及其与冰川作用期次的联系;(3)冰碛夹层中的冰水砂透镜体的选取;(4)冰碛垄采样时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考量;(5)岩石释光测年的发展使砾石成为当前第四纪冰川释光测年采样的一种选择。室内进行释光等效剂量测试时,也有几个关键的选择:(1)粗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是末次冰期以来冰川作用的首选方法;(2)如果样品年代老于石英测年上限,或者石英不适合测试,则可考虑钾长石后红外高温释光测年方法;(3)单颗粒、小测片和岩石释光埋藏测年技术可以鉴别样品的晒退情况,是目前最适合冰川沉积释光测年的几种选择;(4)如有条件,尝试用不同矿物、不同粒径、不同方法进行测试对比和交叉检验。要获得第四纪冰川释光测年的最佳年代学结果,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苏伯第四纪沉积序列形成于全新世和最后一期冰期时(Wurm期),相当于海洋地质年代第2.3,4和5同位素阶段。苏黎世湖的三个地方性时代地层单位分别叫Alpha阶、Beto阶和Gamma阶。在湖底面下137.6~154.4m的LZ-Alpha沉积物,可能是冲积的,沉积于Riss-wurm间冰期或在Wurm最早期;30.4~137.6m之间的LZ-Beta沉积物属冰川或冰川沉积物,包括冰川底碛物和冰川下或覆冰湖沉积的滴石泥和泥,这些沉积物由于上覆冰川的剪切作用可能发生变形;苏伯地区LZ-Gamma积物位于30.4m以上,它们是在Linth冰川退却到苏伯地区以南之后沉积下来的,属湖相沉积,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使无冰湖达到现代化学沉积的条件。苏黎世湖盆起源于最后冰期之前的侵蚀作用。尽管冰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可能使湖盆地形态有所改变,但冰成谷的反向梯度主要是最后10万a间的构造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使用普里兹湾的多道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资料,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和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包括前寒武纪(性质不确定)的变质岩基底(PS.5),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和白垩纪期间的两期裂谷期沉积(PS.4及PS.3),晚始新世-中新世期间被冰川改造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PS.2)及上新世以来的冰川沉积(PS.1),其间均被不整合面所分隔.两期裂谷事件的沉积中心位于普里兹湾中部,并受断层控制.新生代以来沉积逐渐向着陆架外缘进积加厚,并被冰川作用所改造,沉积环境也由中生代的陆相转变为新生代的滨海相、冰川相.普里兹湾的白垩世和中新统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而其间的沉积类型为冰川沉积,有机碳含量很低.后者可能是由于冰川的底侵作用,使得深部有机碳含量较高的沉积在上部重新沉积的结果,普里兹湾断陷盆地区的PS.3以及陆架外缘以及陆坡深水区的PS.2上部(中新统)可能是油气的潜力生成区.  相似文献   

11.
探讨构造和气候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耦合作用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古地震和古气候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发现18–15 ka期间湖相沉积存在大量且强烈的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或地震事件,可能是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大陆冰川(或冰帽)快速消融和冰川剥蚀卸载作用,引起中上地壳应力卸载和均衡反弹,以及冰川融水引起地下水波动,导致区域应力场变化和断层活动增强,诱发了区域频繁的地震所致.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晚第四纪青藏高原东部的地震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32、1941)、(1940)、W.B.-Harland(1965)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冰川沉积潜在的对比可能性。实际上,早就企图实现这种潜在对比,只是长期受知识水平和已有区域对比特征或广泛反演的限制。前寒武纪冰川沉积学和地层学在最近15—20年间取得的成就,已经能够确立或肯定许多冰川成因的冰碛岩,更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时代,证明从上太古代起冰川沉积物在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地层柱状剖面图上不均匀地分布(Chumakov,1972;Williams,1975;Hambrey和Harland,1981)。  相似文献   

13.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煤沟剖面发现新元古代冰川沉积,该套冰川沉积物保存了擦痕、镜面以及混杂堆积等冰川作用痕迹。这种冰川融出碛是冰川融化之后冰川内陆源碎屑物质垂向卸载的产物。通过对前述沉积特征的描述及对各类沉积构造形成机理的解释,建立了"冰川-冰河"沉积模式。这套冰川沉积的发现证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地区经历过新元古代早期冰川事件。该冰碛岩所指示的冰川事件发生在800~740 Ma左右,不会晚于730 Ma,年代上应该与Kaigas冰期对应。保存这套冰碛岩的地层也并非早侏罗世沉积,而是晋宁运动后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地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冰川地质学研究是同李四光的名字紧密相连的。1977年以后,现代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国冰川地质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西部的自然条件易于形成突发性的泥石流。区别冰川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在沉积学上的异同是冰川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有关中国西部冰川扩张的次数和范围等重大问题,有待于冰川地层学和冰川地貌学新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黔西南和黔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之下的一套陆缘碎屑岩地层,是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冰盖发育鼎盛时期大幅度海平面下降期间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冰川是由多次不连续的冰川事件构成的。因此恢复该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地层的形成环境和堆积过程,探讨其成因与冈瓦纳冰川发育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查明了黔西南地区该套陆源碎屑岩的地层厚度和砂泥比值空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碎屑岩发育最好的普安龙吟剖面开展沉积体系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沙子塘组主要是碳酸盐沉积体系,龙吟组和包磨山组主要为浅海陆棚三角洲沉积体系,梁山组以滨岸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为主;二叠纪早期黔西南地区的陆棚相泥岩形成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海平面晚期高位域期间,而不是形成于冈瓦纳冰川增长期间的低位域沉积。冈瓦纳冰川的推进和消融是龙吟剖面二叠纪早期地层发育样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西藏措勤盆地下二叠统昂杰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相研究是进行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笔者根据在西藏尼玛县军仓乡拉加当实测剖面中所获得的资料 ,分析了下二叠统昂杰组的岩性特性、沉积相类型、剖面的垂向沉积演化和区域沉积特征。该组主要为一套砂岩 泥岩的暗色碎屑岩系 ,属冈瓦纳石炭纪—二叠纪冰川末期的边缘海沉积。其沉积类型既有冈瓦纳大陆稳定沉积的特点 ,又有滨岸条件下的低能沉积特征 ,主要为一套潮坪沉积组合 ,其沉积环境与短周期小规模近岸冰川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山地冰川沉积相模式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之久  熊黑钢 《第四纪研究》1989,9(3):254-268,292
山地冰川沉积研究在中国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欧、美对冰碛沉积研究多限于大陆冰盖,沉积环境比较单纯,冰水沉积比重很大,而中国山地冰川多限于山体内部,冰水沉积极不发育,且沉积环境很复杂,亚相变化也大。此外中国山地冰川多属大陆性,与欧、美海洋性冰川在物理性质和沉积特征上都有不同。如冰川磨蚀作用弱,冰碛中粉砂少,冰上融出碛发育而流碛和滞碛不发育,原生(同生)构造如粗糙斜层很发育等。这些都将丰富冰碛沉积学内容,并对科学地鉴别中国东部各种混杂堆积的成因有重要意义。如据现代冰川沉积指标庐山就没有任何冰川堆积。  相似文献   

19.
玉龙山西麓更新世冰川作用及其与金沙江河谷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在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西麓和金沙江河谷中的古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ESR测年,划分出4次冰期,即0.7~0.6MaB.P.的玉龙冰期,0.53~0.45MaB.P.的干海子冰期,0.31~0.13MaB.P.的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理冰期,其中玉龙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丽江和大理冰期为山谷冰川,干海子冰期则为山麓冰川与山谷冰川的过渡类型.来自玉龙山西坡的玉龙冰期冰碛物充填于现今金沙江谷底的事实和大具金沙江下渡口西岸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在早更新世早期即已存在,也说明了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多处发现的湖相沉积物是冰川沉积堰塞河谷而成石鼓古湖的结果.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仅发现拔河50m左右以内的4级河流阶地,且往往以这些湖相沉积为基座的现象,则是石鼓古湖被外泄后金沙江现代河谷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爱·德比希尔博士访问天山冰川研究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冰川地貌与冰川沉积学家爱德华,德比希尔(Eadward Derbyshire)博士应我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兰州讲学。德比希尔博士是英国基尔大学地理系代理系主任,在地貌过程和冰川沉积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丰富的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经验。在兰州讲学期间,于1980年6月15日—22日访问了天山冰川研究站。随同访问的有参加“冰川沉积学研究班”的教学,科研工作者30余人。他们参观了研究站的设施和正在进行的各项观测,并对这里的冰川和冰碛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德比希尔博士高度评价了正在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和拟定的长期观测规划,对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和中国专家一起对这里的冰川和冰川沉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