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涡度、散度和水汽等物理量的计算及水气图像的分析,阐述了水汽分布在涡度发生、发展以及消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涡度的发生、发展、消失与热带气旋(台风)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水汽图像上热带气旋(台风)水汽走向趋势对未来24h的台风移动有着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生艳  丁治英  周能 《台湾海峡》2007,26(2):204-212
本文用MM5模式模拟了0307号台风“伊布都”影响广西的暴雨过程.其结果表明:副高西侧偏南风急流的加强为广西大范围的暴雨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台风环境风场的不对称结构导致其暴雨的不对称分布.盂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一带维持强盛的西南风急流,为台风南部维持强的涡度中心提供了大尺度的背景场.涡度空间分布的不对称是造成台风南部暴雨的主要原因.本次桂南暴雨的水汽源来自盂加拉湾,中南半岛水汽输送通道明显;过程前期螺旋度高低空负、正垂直螺旋度配置十分有利于系统自身的发展及暴雨的维持;对流不稳定度的增强和湿斜压涡度的发展,导致中低层湿位涡的增强,有利于降水加剧.  相似文献   

3.
黄莉  郭成香 《海洋预报》2007,24(3):26-30
2006年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移动路径上与1961年6120号超强台风(Lorna)非常相似,但0604号强热带风暴所造成的降水却远远超过6120号超强台风。此次0604号强热带风暴之所以能经历长途的、长时间的强降水,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空北风层的降低和急流轴左侧风速梯度最大处,促使中低压发展,使热带低压在西南移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减弱填塞,相反得到补充发展。另一关键原因是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辐合上升区,而对流层高层为辐散区,致使产生了强烈的抽吸效应,对流云团得到发展,从而产生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涡度收支平衡计算、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分析等手段,研究了8011、7614号近海台风的成因,指出在热带扰动近海发展成台风的过程中,散度项对台风形成有利,平流输送项对台风形成不利;积云对流输送项使气旋式环流向上发展,也是有利因素。同时指出,近岸这一因素可以构成近海台风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地理纬度较低、海拔不高、东西或南北跨度不大的半岛或岛屿,倒可以成为过境热带扰动系统内部积云对流迅速加强的有利地形。  相似文献   

5.
0604号台风"碧利斯"持久不消及造成云南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红  王曼  曹中和  赵娜 《台湾海峡》2008,27(2):256-2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6h再分析资料对0604号台风"碧利斯"登陆后持久不消及其造成云南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两高间强而宽广的辐合带和西南急流增强使台风低压在陆上连续5d不消,副高、西南急流在低压区形成的最大风速中心位置决定台风低压移动方向.此次云南台风暴雨是在台风减弱低压主导作用下,激发强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形成利于垂直运动深厚发展伴有强抽吸作用的暴雨动力结构,孟加拉湾水汽源源不断向云南上空输送,经低层强水汽辐合抬升凝结而造成的.影响云南500hPa低压干位涡涡源中心值越大地面降水越强,850hPa干、湿位涡可提前12h预示台风减弱、移动方向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和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对2009年0920号超强台风LUPIT变性后再次爆发性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潜热加热在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爆发性气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是气旋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潜热通过影响环流促使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较为深厚的对流系统使潜热释放的位置发生在对流层的中高层。热量释放之后,地面气旋上空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向槽前高压脊内输送热量,造成高层等压面坡度增大,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涡度平流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更多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得气旋海平面中心气压快速降低。天气尺度低压系统与对流活动相伴随的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类似于热带气旋的CISK机制,这可能是热带气旋变性后爆发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0103号台风"榴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03号热带风暴在南海生成后,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加强成台风,于2001年7月2日中午袭击北海市,给北海市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利用天气图、探空资料、涡度场及能量场资料,对0103号台风路径和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取得的结果将对今后热带气旋预报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FY-4 可见光云图和 NCEP/NCAR 1毅伊1毅再分析资料,对 2018 年 14 号台风“摩羯”残涡经渤海增强前后热力、动力和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台风登陆北上后变性为温带气旋,其热力结构呈非对称分布,垂直风切变具有温带气旋特征,台风残涡入海后高空辐散、整层涡度、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速度等物理因子均明显增强。利用 Petterssen 气旋发展公式探讨入海增强原因,台风残涡入海前,温度平流对台风发展起主要作用,涡度平流对台风发展起抑制作用,台风残涡入海后,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皆有利于台风残涡增强。非绝热加热作用在整个研究时段有利于台风发展,降水释放潜热加热对台风入海增强有正反馈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增大的特征。海洋平坦下垫面和适宜的海温是台风残涡入海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10.
对南海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大气热源的结构变化及能量转换研究,可以得到,低层增湿和高层反气旋叠加在低层热带低压上为台风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而大气热源与台风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随着台风发展,大气热源逐渐增大,最大加热率[Q_1]可达46°C/D,出现在400hPa上;[Q_2]可达34°C/D,出现在600hPa上.在台风发生发展中正、斜压不稳定能量转换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孔沫 《海洋学报》1981,3(1):44-56
关于台风的气压分布,国外有相当多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作为圆形对称分布来处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算,研究热带风暴中心气压下降示度、最大风速半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入射角、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等参数改变条件下,珠江口5个测站风暴潮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站的反响很不一致,在风暴潮预报中对地形的特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及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等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海面温度变化影响台风"海棠"强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台风"海棠"5 d的数值模拟,研究海表温度(SST)变化对台风强度的影响。与NCEP月平均海表温度相对比,在中尺度大气模式中引入热带测雨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来考察SST对台风"海棠"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变化SST的试验模拟的台风强度和路径整体效果不错;模拟的台风路径不敏感于SST的变化,而台风强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由于台风移动引发的SST冷却的幅度大小,而且取决于SST冷却区域的相对位置。在台风"海棠"强烈发展过程中,台风中心右侧冷却区对台风中心气压影响很小;台风强烈发展过后,SST冷却区开始影响台风强度,但造成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幅度不大,6 h内台风中心气压减弱约3.9 hPa。海面热量通量和海面风速与SST的分布都有良好的相关性:在SST变化为正值的暖水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是一个正的通量分布的极值区,并有风速极大值区域存在;在台风右侧相应的冷却区,则存在着负的通量异常和风速极小值区域。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is made with the unstable theory of wav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imary wave is the unstable inertia-gravity wave in th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Jopmant of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The existence of the deep moist layer and the heating by moisture condensation can impel and intensify the unstability of the wave and is favourable for the reduction of the wave energy dispersion, therefore, it is go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and also can slow down the wave speed. Besides,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hange of the specific volume of the basic state with pressure is less than that of adiabatic state may also lead to the wave unstability, thus may have certain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相似文献   

15.
In the light of the sea level synoptic charts from July to August for 1975-1978, we obtained more observed records of low latitudes by using the analysed stream and temperature-moisture field (or so called energy field θe field and θse fiel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ields in the period of multi-typhoon genesis and of typhoon interval in the mid-summer are studied.Finally,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typhoon genesis and the typhoon track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low temperature-moisture region of the sea surface as well as with its tendency, so that a valuable information is obtained for the forecast of the typhoon track.  相似文献   

16.
台风转向的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定量分析了作用在台风上的各种力对台风转向所起作用的程度,指出了判定台风转向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条件,证明了台风强度移速和气压场变化是台风转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台风Fitow降雨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MM5对热带气旋Fitow(2001)的登陆过程进行了成功的预报,特别是对台风暴雨中心的位置和降雨量的预报与实况相当吻合。敏感性试验表明,华南地形对本次台风登陆过程中心气压和位置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台风低压北侧还是有一定的阻挡填塞作用,尤其是对24h累计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幅作用,而华南地形的这些影响主要是由南岭山脉所造成的。由于南岭山脉的阻挡,使南来的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促进了对流活动和降水系统的发展,最终造成台风降雨量明显加强,其增幅达30%。  相似文献   

18.
台风气压场与风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台风气压场、风场研究的发展过程.从台风气压场与风场的理论研究、台风的不对称性结构、最大风速与变分调整方法、台风气压场与风场的数值模拟和台风作用下水汽热交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述评,并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指出今后在台风气压场与风场的研究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理论模型或者经验公式构建台风动力场驱动海浪模式,无法反映台风影响下海气动力过程,难以为海浪模式提供高精度的台风风场、气压场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和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构建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理想台风的模拟之中。建立的WRF-SWAN耦合模式能够成功模拟理想台风影响下的台风浪分布特征,揭示了台风风场和台风浪在空间上的“右偏性”不对称分布特征,该模型可推广用于实际台风浪的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20.
获取高分辨率的风场数据和气压场数据是精确模拟台风浪的基础,采用经验公式构建台风风场和气压场对海浪模式进行驱动,无法反映台风影响下海气动力过程,难以提供高精度的风场、气压场数据。本文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和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 model),构建了南中国海地区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针对超强台风"威马逊"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及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WRF-SWAN耦合模式在对台风"威马逊"影响下的南中国海台风浪的模拟中展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揭示了台风风场分布和台风浪分布在空间上的"右偏性"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基于WRF和SWAN建立的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能够准确模拟台风动力过程以及台风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推广用于南中国海地区台风浪的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