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心的两大生理功能出发,通过总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张仲景从五脏论治心的功能失常导致的相应心系病证。从心论治,可温补心阳、通阳宣痹、清心除烦、逐瘀泻热、养心安神;从肺论治,可清宣肺热、祛痰利肺;从脾胃论治,可温补脾阳、攻泻胃热、调和脾胃;从肝胆论治,可滋补肝血、条达肝气、清泻胆热;从肾论治,可补肾填精、温阳利水、交通心肾、急温元阳。诸法之效,全赖辨证准确、处方得当,临床用之,定能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解表类药物的性味,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来分析解表类药物在肺系、脾胃、肝胆、心系、肾系病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扩大解表类药物治疗疾病的范围。因解表药味辛能行能散,故在肺系病证中功以发散邪气;在脾胃病证中疏导气机以升阳举陷、宣散郁火;在肝胆病证中疏理肝气而解除郁结,祛风止痉以止抽搐;在心系病证中疏通气血以疗疮疡痈疽;在肾系病证中升发阳气,祛除伏邪。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印堂穴相关古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对印堂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印堂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以及推拿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172条,涵盖57本古籍,与印堂穴主治相关的条文有142条,包括33种病证,涉及内、外、儿、五官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者均为儿科病证,配穴频次最高者为神庭穴。印堂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03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印堂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证为主,其中关于头面疾患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证为辅;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印堂穴刺灸法主要以针刺为主,针刺深度多为针入1分,灸法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  相似文献   

4.
《海洋预报》2007,24(1):90-90
《海洋预报》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办,海洋出版社出版,国内发行的海洋科技刊物。本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作为核心期刊继续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所收录。  相似文献   

5.
《海洋预报》2007,24(3):112-112
《海洋预报》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办,海洋出版社出版,国内发行的海洋科技刊物。本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作为核心期刊继续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所收录。  相似文献   

6.
《海洋预报》2004,21(2):96-96
《海洋预报》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办,海洋出版社出版,国内发行的海洋科技刊物。本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作为核心期刊继续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所收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系病患者常见证型的脉象分布差异,探索弦脉的特征性脉象参数,为中医临床心系病的脉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ZM-Ⅲc型智能脉象仪收集入选患者的脉象信息,将入选患者分为气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8种证型,探索其脉象分布特点与差异,并进一步寻找弦脉的特征性脉象参数。结果:在211例心脏病患者中,以气阴两虚型、气滞型、血瘀型较为多见,脉象分布以结代脉和弦脉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3、h4、h5、h3/h1、h4/h1、h5/h1、w对弦脉的诊断价值较高,其中h3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847,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79、0.808。结论:脉象仪可为临床心系病诊治过程中的辨证分型提供准确、可靠的客观依据,当心系病患者出现弦脉时,可初步推断患者的外周阻力高、血管弹性差,对心系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著作,虽言“男科”,但书中记录内容不限于男科疾病,包括了男性多发的内科疾病、儿科及少数外科病证。傅氏临证治病辨证明确,治疗详尽;经验丰富,审证求因,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用药精练,见解独特。书中阐述了证治特点,创制了新方、验方,其临床经验丰富,学术见解独到,为中医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提供了依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外感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是现代医师用来治疗普通感冒的尺晷。本文以《伤寒论》相关条文为文本,结合临床现状,分别从张仲景对感冒的态度与治疗原则阐述其对感冒的整体认知观,即爱身惜命、忌忍病;知传变、明寒温;服药可不拘时。冀临床工作者在对待普通感冒上应“勿以善小而不为”,以达治病防微杜渐的警醒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研究概况和热点。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Ⅴ对《伤寒论》中有关六经辨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重点分析作者、机构、关键词和聚类。结果:纳入613条文献,经过可视化分析,得到六经辨证5位研究作者,10所研究机构,前10位热点关键词和前8位聚类高频关键词。结论: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研究中,其研究作者和机构合作不够密切,研究趋势从原文发掘向临床研究转变。提出对《伤寒论》的研究需结合原著和临床经验总结,加强地域间合作与交流,并且要加大经典与现代化研究,运用新技术,加强经典原著的可读性,更准确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辨证治疗中的体现,为其提供了辨病辨证思路,并指导临床用药。现代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半表半里、脏腑气血失和、寒热往来、虚实夹杂的病证。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基于阳气郁积之腹痛病证首倡“升阳散郁”治法,阳升郁散,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形神合一,然“升阳散郁”内涵并不局限于此。《伤寒论》载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阳微结”之病机,即少阳气机郁结。观其病机,或可从“升阳散郁”治法探析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之具体机制,剖析小柴胡汤方证及《伤寒论》“升阳散郁”内涵,为柴胡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拓展“升阳散郁”治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等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为指导,总结概括咽痛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取伤寒和温病论治咽痛的核心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辨证方法,浅析咽痛的中医治疗经验,并将咽痛这一症状的辨证治疗条理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景岳全书》中关于瘟疫的论治内容非常丰富,病因病机方面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内因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外因则是由于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张景岳认为瘟疫属于广义伤寒范畴,其将治疗伤寒的治法概括为汗、补、温、清、吐、下六法,并将其用于瘟疫的治疗,根据具体病证给出了相应的方剂。此外,对饮食宜忌和瘟疫的预防方法也作了介绍,其治疗疫病的思路和经验对当代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综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思政培训导向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发现,认为目前该校本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入思政教育来解决的学生问题主要包括择业、学习目标、心理、文化自信4个方面。笔者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出发,以《内经选读》课程中养生篇章、病证篇章以及阴阳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就目前的《内经选读》教学如何与思政教育结合提出了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7.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文献对徐福传说的记载比较晚。8世纪成书的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了早期秦民东渡日本和移民的一些情况,却没有记载徐福的传说。公元815年,日本编成《姓氏录》,其载"仁德天皇(约公元前1世纪)时,秦氏流徙各处,天皇使人搜索鸠集,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人"。如《姓氏录》中有"弓月君为秦始皇五世孙"等语。关于徐福东渡与焚书坑儒的描述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文献,当是著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9年)的北亲房的《神皇正统记》,其中写道:"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  相似文献   

19.
症状是疾病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在临床实践中,抓住疾病特有症状是辨证的关键,据此联系体质、环境等诸多因素,便可作出正确的诊疗。《金匮要略》作为一部实践性极强的杂病专著,在论述疾病症状鉴别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将《金匮要略》中的症状鉴别归纳为主症相似、兼症似主症和情志疾病的鉴别3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疗。  相似文献   

20.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