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层学杂志》2008,32(2):229
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拟于2008年10月底或11月初在广西北海召开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将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当今古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主要方向,交流微体古生物学及相邻学科的研究进展。欢迎广大微体古生物学及相邻学科的专家学者到会交流。请各位  相似文献   

2.
王慧中 《地质论评》1990,36(3):288,282
由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地质学会、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联合发起、主办的第一届古海洋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  相似文献   

3.
正这本专辑是郝诒纯院士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为纪念恩师100周年诞辰而撰写的。郝诒纯老师在中国开创了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这一研究随后在古海洋学、能源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形成了突出贡献。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中、新生代微体古生物方向外,早年还向古老时代扩展,致力于微体古生物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寒武纪高肌介(介形类)的研究,并培养舒德干博士进行精深的探索。在随后的研究中,舒德干教授带领团队将这一领域从寒武纪微体化石研究扩展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探索,  相似文献   

4.
微体古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学领域的深入和拓宽,微体化石的生态研究已成为这个领域中自70年代后期以来的一个热点和新趋向,研究者已引入包括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形态功能分析、化石组合分析及定量分析等多种手段,以探索微体化石的生态,并将微体古生态研究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海洋、古地理、占环境再造和生物演化、生物大绝灭机制等研究领域;这与以研究微体化石的形态、分类、命名和生物地层为主题的传统微体古生物学形成对比,两者实际上已形成微体古生物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或分支。  相似文献   

5.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2):189-189
盛金章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1921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靖江。2007年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盛金章院士1946年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地质系。从1949年至今,历任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1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副主席和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及荣誉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微体古生物学报》主编;国际地层委员会委员,二叠系分会选举委员,二叠系分会主席,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选举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发展上看微体化石的研究,过去主要都归入地层学、古海洋环境学、古气候学等地质学的问题里面.就其成果而言,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海洋地质学的领域中,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建立了古海洋学.这一贡献如使之再次返回到生物学的领域中来,那就是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重又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这门科学.这是因为微体化石具有其它化石所没有的若干特点,即(1)在时空上广泛分布并保有精确而详细的化石记录;(2)化石个体数非常多;(3)在同一样品中可同时出现其它微化石群;(4)产出于范围非常广泛的环境条件下;(5)形态上易受来自环境上的影响.以上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制出具有一般合理性的新的古生物学上的模型,还可据以验证现有的某些模型.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以生物学的概念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这就是最近微化石与进化古生物学相关联所取得成果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拟于2014年7月16~20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热忱欢迎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石油煤炭及相关单位和专家到会交流。欲参加者请与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0008)唐鹏联系,025-83282250,13776652126,wgxh@nigpas.ac.cn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引进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方法,古生物学及其研究方法有较大的进展。现代古生物学的特点是:1.重视研究微体化石及各种化石的微细构造;2.除了形态以外,还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组成物质及其原始生活环境;3.重视群体研究;4.由于微体生物的深入研究,打开了前寒武纪地层大门。   相似文献   

9.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会议于1979年3月21日至27日在长沙召开。到会代表180多人,煤炭系统有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陈旭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我系统甘肃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化验室李祖望同志当选为理事。会议交流了有孔虫、介形类、(竹蜓)类、轮藻、牙形石等微体古生物门类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有研究微体古生物化石指导找矿、利用微体古生物群解决地层划分方面的研究报告,也有微体古生物分类、演化的研究,微体古生物化石新种属的鉴定命名,现代有孔虫、介形虫生态环境的研究,微体化石分析研究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0.
第十五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于1990年10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举行。中外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炳熹、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主度M.冈涛、副主席V.V.齐霍米洛夫和秘书长U.B.马尔文,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国际古生物学者联合会副主席周明镇,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夏国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李星学、郝诒纯,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前任会长夏湘蓉、现任会长王鸿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国科学院通过民主选举,并经国务院批准,增补了二百八十三名学部委员.我院有五位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们是:姓名 出生年份 专业或专长 职务及职称王鸿祯 1916 地层学及古生物学 院长、教授 大地构造学袁见齐 1907 矿床学 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钾盐矿床学 教授池际尚(女)1917 岩石学 副院长、教授杨遵仪 1908 地层学及古生物学 教授郝诒纯(女)1920 地层学及古生物学 教授 微体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2.
《古地理学报》2006,8(1):34-34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由国际古生物学协会组织的国际古生物学界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鉴于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者获得的重要成果,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在2002年7月首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上决定2006年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中国举行。  相似文献   

13.
郝诒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她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的50年中,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撰写、发表和翻译了几十篇(本)学术论文、教材和专著,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特别是微体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欣逢郝诒纯教授七十寿辰,特撰此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先生逝世10周年,特作此文缅怀他在地学科学事业上的丰功伟绩。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科研、教学和科学组织工作。他的研究领域很广,在地质学方面以地层学为主,兼及岩石、构造、矿产、第四纪地质、火山和岩溶等;地理学方面有水文、地貌等;古生物学方面他研究过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遗迹化石以及天体古生物等。他在教学工作中,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批优秀的地质科研和勘探人才。他在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中,为地学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基地的合理布局以及科学规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做出了丰功伟绩。地层古生物学,第四纪火山学  相似文献   

15.
参考文献     
石化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8,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有孔虫.科学出版社。何炎、胡兰英、王克良,1965,江苏东部第四纪有孔虫。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四号,pp.51—162.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1980,南黄海西北部底质中有孔虫、介形虫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海洋微体古生物论文集,海洋出版社.郑守仪、郑执中等,1978,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海洋科学集刊13集.郝诒纯、曾学鲁,1979,新疆喀什地区第三纪有孔虫组合及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论文选集,6—14页.  相似文献   

16.
牙形刺生物地层学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已经成为划分海相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不可缺少的微体古生物学门类。 1984年,我们在吉林省中部磐石县吉昌乡一带石炭系官帽屯组中补采珊瑚化石时,采了数个牙形刺样品。经分析处理,发现牙形刺计10属14种。这是吉林省地槽区首次获得的牙形刺,不仅对进一步探讨吉林省的石炭纪地层提供了重要的微体古生物学依据,同时用牙形刺研究其他海相地层,特别是为解决疑难地层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牙形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简述国外古生物学理论方面的进展,包括间断平衡论,分支系统学,古生态学各分支和古生物地理学生微板块假没中的应用。古生物学在其它方面的进展,特别是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和微古生物学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将不涉及。  相似文献   

18.
郝诒纯院士近照 ( 1 92 0年 9月 1日~ )郝诒纯教授是知名的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她是湖北咸宁人 ,1 92 0年 9月 1日出生 ,1 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同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 ,1 957~ 1 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和科学院进修。之后 ,她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矿冶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郝诒纯教授 1 956年与杨遵仪、陈国达教授合编了我国第一本高校《古生物学》教材。她协助杨遵仪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  相似文献   

19.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成源 《地质论评》1993,39(6):515-521
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相似文献   

20.
孙云铸 《地质论评》1958,18(5):335-337
我国的地层科学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地层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古生物学各门类研究的基础。中国古生物地层的研究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反动政府统治下,科学不可能得到发展,虽然有少数爱好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得到了一些成绩,但所做的工作极其微渺,多半和生产配合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