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遗产地网站的旅游研究关注网站的设计和游客的行为,网站与游客之间的交流路径研究相对空白。针对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双中介沟通路径模型,探讨遗产旅游地网站与游客之间沟通交流程序。研究发现:①网站设计、网站信息、网站感知、遗产地感知、网站态度、后遗产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是模型的结构因子。②遗产地网站与游客之间存在双路径沟通,涉入因子影响游客路径选择。③对于不同涉入人群,网站设计和信息质量对网站感知和遗产地感知的影响不同。④遗产地营销商需要根据游客的涉入度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宏梅  陆林 《地理学报》2010,65(12):1613-162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维度层次探讨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并对盎格鲁入境旅游者(n = 349) 和国内旅游者(n = 292) 两个群体的影响模式进行比较。游客涉入测量使用Gursoy & Gavcar 修订的国际休闲旅游者游客涉入量表,包括娱乐/兴趣、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3 个维度;目的地形象测量使用Baloglu 的目的地形象量表,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2 个成份。以桂林、阳朔作为案例地,使用多组结构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群体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娱乐/兴趣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后果显著负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可能性对情感形象无显著影响,国内旅游者风险可能性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但盎格鲁入境旅游者没有发现这种影响;2 个子样本只有娱乐/兴趣→认知形象和风险可能性→认知形象两个路径系数存在差异,其他路径系数均等值。  相似文献   

3.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网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根据携程网的点评信息做出旅游的决定。本文构建携程网点评的信息特征对沙漠旅游区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携程网响沙湾的旅游点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在线点评的质量特征和效价特征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向。(2)在线点评的质量特征和效价特征正向影响点评可信度。(3)点评可信度对游客行为意向起到正向影响。(4)点评可信度是点评质量和点评效价与游客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研究为沙漠旅游区营销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提高沙漠旅游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可信度,增加游客的到访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张家界旅游城市游客公共交通感知、满意度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峰 《地理研究》2014,33(5):978-987
良好的旅游公共交通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基础,而游客对公共交通的感知会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和行为意图构成影响。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案例区,利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张家界游客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及其表现,以及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对游客目的地整体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发现,张家界游客旅游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共有“便捷性”、“费用和安全性”和“美观和科学性”三个维度,这些维度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和行为意图只产生较弱影响。其中,“便捷性”对整体公共交通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影响较强,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的影响较弱;“美观和科学性”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费用和安全性”也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
吴小根  杜莹莹 《地理研究》2011,30(9):1554-1565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与阶段特征,进而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和交叉表格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属性游客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的差异及旅游需求。游客对桂林市非遗项目的整体感知度低,对绝大部分的非遗项目不熟悉,但普遍对知名度较高的"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有较高的感知度。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游客比例较低,最感兴趣的是"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电视广播是游客了解非遗的最主要途径,网络成为游客了解非遗的重要途径。游客期望了解非遗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政府宣传活动。游客对桂林非遗旅游体验的潜在需求很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网络数据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成为热点,但目前大都停留在游客感知或目的地宣传形象的单向研究上,缺乏对比且传播渠道单一。结合内容与对应分析,从供需2个视角出发研究微博、网站、游记3种不同传播渠道下国内游客感知与官方宣传的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差异。结果表明:(1)网络语境下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可归纳为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美食、乡村风光、休闲度假、保障设施、游客体验7个主题,其中城市历史文化主题是双方共同认知。(2)除城市历史文化主题外,两者有很大区别,政府层面试图建立的传播形象与现阶段游客的感知情况不符。(3)对应分析横轴方向的特征词主要反映了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总体特征,纵轴方向的特征词体现了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差异性。(4)游客感知形象与官方宣传形象区别较大而官方样本间区别较小,游客感知侧重传统城市景观主题,官方微博侧重宣传乡村风光,官方网站侧重宣传休闲度假,但官方都强调对乡村风光的宣传,只是宣传对象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翠兰  侯志强 《热带地理》2013,33(4):489-495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口碑(IWOM)逐渐成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网络口碑的形式获取或者传递旅游信息。本研究通过搜索厦门旅游网络口碑案例,对其进行文本和相关属性分析,并将文本分析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归类整理,得出影响厦门旅游形象感知相关因子的权重和厦门市旅游形象概况。结果显示,整体形象感知因素在网络口碑中感知较为明显,整体满意度、景区满意度和餐饮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中所占比重较高。通过网络口碑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其时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信息获取便捷、保存时间较长、影响效应大。网络口碑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和管理力度,旅游经营者调整经营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马蜂窝和TripAdvisor(猫途鹰)两大旅游网站上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中国出境游客对马来西亚安全感知的内容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结合高频词及其语义网络分析发现游客对马来西亚的安全感知主要表现为地点、人员、行为、心理四个方面。(2)影响游客安全感知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管-人-环-机,其中管理因素是影响中国游客对马来西亚安全感知最为主要的因素,集中表现为环境氛围差、人文氛围体验不佳、治安混乱、监管不到位。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分别表现为个人疏忽、天气异常、设施设备不完善。最后从马来西亚政府应联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马来西亚旅游企业需加大旅游安全投入和游客要提高个人安全防范意识及应急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塑造马来西亚旅游安全形象和降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大陆居民赴泰旅游路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分享社区网站,采集2016年整年赴泰旅游线路,构建旅游流有向网络,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赴泰旅游流网络呈现环形放射状,形成了以曼谷为核心,多基点向四周散射的环形旅游流空间结构,网络密度与中心势偏低,网络联结相对松散,冷热点明显,空间差异性突出;(2)赴泰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网络核心区与边缘区数量差异大且互动较少;(3)曼谷、清迈、芭提雅、普吉岛、拜县处于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的关键位置,是赴泰旅游集散中心;(4)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目的地分为五个等级,其中边缘旅游目的地数量过多;(5)从整体来看,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社会治安对赴泰旅游流网络影响作用明显,是旅游流网络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以南宫山景区游客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灾害知识、防减灾态度、防减灾行为及有限理性4个方面构建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微积分与高斯拟合函数通过Matlab编程进行感知理性评判;采用指数模型建立风险感知指数,对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的可信度、感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对策。结果表明:南宫山景区游客感知理性度较高,风险感知调查结果可信度高;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减灾态度表现最优,减灾行为表现最差。据此提出了景区应完善灾前知识宣传与培训机制、建立暴雨预警系统并制定灾后游客减灾行为规范和应急预案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类旅游网站成为传播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对204名自助游客的网络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结果表明:96%自助游旅游者在出游前会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知识;年轻、学历高的旅游者占多数;85.78%的游客会从蚂蜂窝网站下载游记,77.94%游客会从蚂蜂窝网站下载攻略;大部分游客都在旅游网站进行了预定服务,如59.31%的游客通过网站预订酒店,44.61%的游客预定机票;旅游网站上的攻略或者游记所提示的景区价格、酒店、美食、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比较有影响,旅游网站上的负面点评对旅游决策影响一般;在旅游结束时,41%的游客非常愿意将旅行途中的收获分享给网友。  相似文献   

14.
以游客旅游决策过程和影视营销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影视营销影响游客旅游决策机理,构建了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模型和影响效果测评指标体系。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研究发现:影视营销对激发游客旅游需要和动机、收集与评价信息以及确定旅游目的地影响效果一般,对游客旅游体验、游后评价、获取影视与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影响效果比较好;区域、市场生命周期和年龄等因素对影视营销影响游客决策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占旅游者总花费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加强旅游者餐饮需求与目的地农业生产联系尤为重要,其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餐饮业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行为和回到客源国后的后续餐饮消费行为。本文以在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旅游者餐饮感知的结构性访谈为数据来源,用规范的质性研究程序即翻录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解与初次注解;完整注解数据;数据段分类与联接;理论建构,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感知评价,初步得出旅游者对目的地餐饮感知的7个评价维度即餐饮价格、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关联产业、餐饮开发、餐饮产品的原真性、餐饮卫生维度,在每个感知维度下构建二级评价因子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文章基于游客餐饮感知信息初步建构出餐饮业与地方农业的联系机制的研究构架图;最后基于游客视角得出了加强旅游地餐饮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管理建议。文章对于研究游客餐评价体系,制定加强旅游业与地方农业联系的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灵恩  韩禹文  高俊  吕宁  Chris Ryan 《地理研究》2019,38(9):2314-2329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本文基于545位入藏游客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气候变化因子的认知和体验状况,探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入藏前游客对天气和气候状况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旅行中这一因素却是旅游体验的最大影响因素;② 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是游客对西藏的核心认知之一,直接影响游客的决策与体验;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这二者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表明,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对提升该地区的游客体验有积极作用,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潜在游客的出游活动。  相似文献   

17.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占旅游者总花费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加强旅游者餐饮需求与目的地农业生产联系尤为重要,其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餐饮业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行为和回到客源国后的后续餐饮消费行为。本文以在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旅游者餐饮感知的结构性访谈为数据来源,用规范的质性研究程序即翻录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解与初次注解;完整注解数据;数据段分类与联接;理论建构,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感知评价,初步得出旅游者对目的地餐饮感知的7个评价维度即餐饮价格、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关联产业、餐饮开发、餐饮产品的原真性、餐饮卫生维度,在每个感知维度下构建二级评价因子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文章基于游客餐饮感知信息初步建构出餐饮业与地方农业的联系机制的研究构架图;最后基于游客视角得出了加强旅游地餐饮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管理建议。文章对于研究游客餐评价体系,制定加强旅游业与地方农业联系的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形象感知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核心认识,对旅游地形象建设与塑造具有指导意义。为揭示国外游客对长江三峡旅游形象的感知内容,以猫途鹰(TripAdvisor)网站的长江三峡英文游记为数据样本,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国外游客的感知体系,借助Nvivo Plus 12软件对感知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国外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形象感知符合三峡自然属性;国外游客对游轮设施与服务的情感形象感知呈现极化的特点;旅游购物对提高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形象感知具有潜在价值;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有助于激发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积极意愿;国外游客对峡谷奇观印象深刻,对三峡旅游总体形象感知较好。  相似文献   

19.
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凯 《地理学报》2012,67(4):557-573
色彩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外显形式与构成,其虽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但其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几近空白.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为研究内容,通过10 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华美国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维度模型,并通过二次定点调研方式对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旅游吸引物、人际影响、差异性文化感知、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人文与自然环境;② 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由视觉色彩和理念色彩两部分构成;③ 游客的个人偏好和旅游情感会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并直接导致游客产生行为意图;④ 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本文讨论中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加工的发生机制与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葡萄酒消费在中国的增长,葡萄酒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已有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受游客感知和满意的深刻影响。为全面理解游客感知与偏好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过程及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针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旅游者感知视角,在揭示当地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设施与环境、服务认知、旅游功能、资源价值、资源保护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影响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葡萄酒旅游作为特殊新兴体验产品,游客群体具有明显的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出游方式等差异化的市场特征;(2)葡萄酒旅游资源价值是影响游客感知的最重要因子,其旅游功能舒适性对游客感知也具有突出吸引力和价值,同时服务质量是支持葡萄酒旅游游客感知的重要因子;(3)尽管在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中,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者的支持度影响不大,但其仍为目的地葡萄酒旅游开发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