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探寻石家庄市藁城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规律,以藁城区2001—2018年的年降水量、地下水人工开采量等数据为基础,对藁城区地下水位埋深进行研究。首先采用P-Ⅲ型曲线法确定降水序列的丰、平、枯年份,分析不同降水量情况下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规律;其次,利用地下水开采潜力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人工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藁城区地下水位埋深在2001—2016年逐渐增大,在2016—2018年趋于减小,2016年为转折点;在空间上藁城区地下水位埋深呈现出北部埋深小、南部埋深大的特征,北部水位埋深较同期南部水位埋深要浅5~10 m。2)降水是驱动藁城区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重要因素,枯水年水位埋深变幅在0.8~1.5 m之间,平水年水位埋深变幅在0.3~1.2 m之间,丰水年水位埋深变幅在0.3~1.1 m之间。主灌期(3—6月)的地下水位埋深增加速率均为cm/d级,非主灌期(7—10月)的地下水位埋深减少速率均为mm/d级。3)人工开采是驱动藁城区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中农业开采量占人工开采量的80%。综上认为,藁城区一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累计超采量每增加1亿m3,地下水位埋深增加0.45 m。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0,(3)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两个地下水监测站点1970-2018年地下水监测点数据,对其地下水变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站点年地下水位呈现明显递减变化,年递减幅度在0. 023~0. 68 m/10a之间。夏季由于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递增变化,秋季和冬季地下水总体下降,春季地下水变化较为稳定。以期为阿勒泰地区地下水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天然植物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 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研究表明,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输水对抬升其附近的地下水位起到了明显效果, 地下水埋深呈逐级抬升过程. 输水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由输水前的5~8 m抬升到了2~4 m; 植物各项生理指标对地下水位变化反应敏感, 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不同植物生长由于对地下水位要求深度不一样, 随地下水位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 芦苇的反应敏感区约在150~200 m之间, 而柽柳则多在200~250 m之间. 结合野外样地的实际调查分析推测, 芦苇和柽柳的胁迫地下水位分别为3.5 m和4.0 m.  相似文献   

4.
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水盐双梯度下天然植被多样性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焉耆盆地河畔带、荒漠带、湖畔带土壤水盐及地下水位和天然植被关系的分析,研究了干旱绿洲水盐过程与分异天然植被生长和绿洲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天然植被生物多样性取决水盐双梯度影响,盐分不断向湖畔积聚是引起焉耆盆地湖畔生态系统生境恶化的主导因子.绿洲内部河畔带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关系表明,在埋深1.5m区域,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加大,物种多样性减少;在埋深1.5~3m区域内,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其物种多样性在增加;而当埋深在3~4m之间时,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加大,植物多样性呈明显减少趋势;而在埋深4m区域内,多样性指数波动不大.调查表明,随着埋深的变化,地表的天然植被草本、灌木、乔木也呈现明显的分异,地下水水盐条件制约植被分布、生存和演替,各种植被类型适应不同的地下水位和盐分特征.  相似文献   

5.
滹滏平原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地下水水位埋深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以滹滏平原为研究区,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地下水防污性与地下水资源脆弱性随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当地下水位埋深增大时, 地下水防污性增强的地区, 地下水资源脆弱性也增高;通过二者之间变化关系, 认为受地下水位埋深制约及地下水位埋深对二者的不同影响, 存在使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的地下水位埋深区间;通过地下水位埋深对地下水防污性与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影响及其制约关系, 确定滹滏平原淡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27~30 m和15~19 m。  相似文献   

6.
结合新疆阿克苏河流域气象、水文站点数据,对流域1961-2018年近58 a气象水文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呈现明显递增变化,递增率为0.14℃/10a和13.5 mm/10a;年蒸发呈现明显递减变化,递减率为-21.9 mm/10a,夏季蒸发递减速率最大;大西桥和依玛帕夏两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年径流总体呈现若递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地下水埋深总体呈现递减变化,2000年以后地下水年平均水位变化值为0.074 m。研究成果对于变化环境下阿克苏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3)
结合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方法对新疆喀什地区水体的季节污染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在6-9月,喀什地区河流由于水量较为充沛,水质总体在II类-III类水质之间变幅,枯水月份由于水量的减少,水质总体呈现递减变化,在III类~IV水之间变化,喀什地区主要河流的pH指标值在6. 34~7. 23之间,对于水体生物具有较好的适宜性。河流污染主要来自于点源排放,氨氮污染指数沿程呈现明显的递增变化。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6)
本文以新疆叶尔羌河某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区域2个地下水监测点1987-2010年地下水监测数据,结合M-K突变分析方法对区域地下水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年地下水资源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区域地下水埋深从1999-2000年出现较明显的突变点,M-K值在-0.5~1.0之间;区域地下水埋深从春夏之交的动态变化最大,秋季的埋深变化最小;区域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降低逐步向外扩散;区域降水是地下水影响的主要因素,降水量每增加50 m,地下水可抬升0.4 m左右。  相似文献   

9.
李军 《地下水》2022,(3):61-62+162
通过收集分析2000-2016年泰安市平原区降雨资料和地下水位统计资料,计算出泰安市平原区多年逐月平均埋深和降雨量,并对2020年泰安市平原区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比历年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制作泰安市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图,分析降雨量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分析多年来泰安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提出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呈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建议根据雨量和埋深变化建立预警机制,以指导泰安市平原区地下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4)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为陕西省工农业重市。根据渭南市地下水位监测情况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收集该市近30 a地下水埋深及降雨量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按照地貌单元划分八个区域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全市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南市地下水动态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2002年,由于开采量增大,地下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幅度为0.2 m。2003-2016年,地下水位基本平稳。通过对全市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分析研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水资源管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职责提供技术支撑,防止因地下水超采或地下水位持续上升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林金 《地下水》2013,(3):85-87
随着喀什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和控制体系尤为迫切。长期监测了喀什地区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埋深变化,并利用ArcGIS软件对2011年全年和2012年第一季度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喀什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喀什噶尔流域和叶尔羌流域地下水埋深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小,至平原区埋深最小,大部分区域小于5m。全年内6、7、8、9月份因地下水蒸发量和开采量较大,埋深均大于6.9m。2012年与2011年同期(第一季度)相比,喀什市及其周边地区埋深增大0.2~0.4m,可能与人工开采活动有关,两河流域下游埋深亦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2.
李计生  王静  李斌  李亚林  徐敬东 《冰川冻土》2014,36(5):1288-1297
依据实际观测的1984-2013年地下水水位资料、2013年地下水水质化验及2011年水利普查有关成果, 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灌区地下水特征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疏勒河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农业用水为主, 1984-2013年30 a来地下水水位变化总体特征为稳中下降, 个别地方地下水位略有上升; 地下水埋深在1.30~80.00 m之间, 年内地下水水位随灌溉制度变化显著, 年调节能力强. 地下水水质均超Ⅲ类, 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氮肥, 氨氮指标最大值超Ⅲ类标准0.7倍, 是造成灌区地下水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秀娟 《地下水》2022,(3):68-69+154
泰安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超采区治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地下水超采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宁阳县典型区动态观测井2002-2019年监测资料,统计18 a来的地下水埋深年变幅在19.20~12.96 m之间,宁西平原年平均埋深速率变化为负值,表明水位总体没有呈现下降趋势。并针对地下水漏斗所引发的问题及危害,提出了解决地下水超采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 > 8~12 m范围向埋深 > 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 > 12~16 m及 > 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 > 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1,(1)
辽宁省是全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作物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中部平原地区,这一区域地下水埋深由于地势低平一般在1.0~2.5 m之间,地下水埋深一般较高,降雨入渗系数一般在0.25~0.35之间,属于土壤水入渗补给较大的区域。本文根据不同地下水埋深下水稻作物的产量进行探讨,分析表明,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水稻作物每亩穗数逐步减少,地下水埋深从0 m增加到0.80 m后,每亩穗数从33.79万根减少到25.22万根,地下水埋深为0.30 m时,水稻产量最大,可达到666.1 kg,属于最适宜地下水埋深。不同土质对水稻产量相比于地下水埋深,影响程度较低。研究成果对于地下水埋深较低区域水稻生长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珠江流域浅层地下水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04口民井2019年枯水期、2020年丰水期、枯水期三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数据,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江流域区域浅层地下水枯期地下水位高程值为-1.24~472.215 m,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值范围为0.24~472.315 m。区域浅层地下水位高程等值线与地形分布相关,水位高程最大值位于连山县吉田镇,最小值位于佛山南海区。2019年与2020年枯水期水位年际变化相对稳定,2020年丰、枯水期年内变化受降降雨量影响较大,出现三分之一的统测点丰水期水位低于枯水期水位。核心经济区水位高程年内变化趋势与区域水位变化趋势一致,但受干旱气候影响的点主要分布于水位埋深浅、受地表水影响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田华  李金芳  杨嘉懿  谢祖锋  张晴  蒲芳 《水文》2022,42(3):102-108
为探究宁东北部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明确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地下水位埋深、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水文气象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应用MODIS NDVI数据结合同时期气象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宁东北部植被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68.41%增长率);区域内植被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西北部NDVI大于0.3的面积增加了15.63%;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埋深和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地下水位埋深为3~4 m时,植被指数达到最大。研究区植被指数变化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因素对NDVI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蒸发量>地下水位埋深>降水量>气温。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曹成立 《世界地质》2010,29(3):479-484
根据长春市地下水观测井的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春市主要地下水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原因。2000年以后,地下水位处于回升状态,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埋深值年均减少0.16m,基岩裂隙水年均减少0.78m,其主要原因为限制开采量。典型观测孔水位埋深变化趋势公式表明,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气温密切相关,但滞后于气温1~1.5个月。  相似文献   

19.
晋州地区是典型的农业井灌区,通过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埋深之间互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枯水年份,农业地下水开采量的大小与小麦、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平水年份,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对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影响占主导,其次为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丰水年,农业地下水开采量仅与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与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相关性明显弱化。不同水文年降水量变化,在影响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增减的同时,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呈现与开采量逆向变化,二者叠加影响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平水年份或丰水年份,小麦生长季节地下水埋深增大,玉米生长季节降水量一般能满足玉米需水量,地下水埋深减小。因此,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对减少地下水开采和高产农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朝宝 《地下水》2011,(4):20-23
采用排水式蒸渗仪试验,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物系数的变化,表明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的地下水位分别控制在1.5 m和1.0 m以下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为适宜,作物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而变化,幅度可达到0.5~0.6,作物系数最大值处于1.2 m埋深处。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埋深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