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章鋆 《地理学报》2011,66(10):1413-1426
基于地方感、可持续发展、居民参与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理论,选择“地方感”、“环境态度”、“参与度”、“居民感知”和“支持度”5个结构变量,构建影响旅游地居民支持度结构关系模型,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 个乡村旅游地(渔港村、旺山村、蒋巷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居民旅游支持度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因子分析,深入探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基本维度因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地方感”和“环境态度”对支持度起正向作用,而“参与度”对支持度没有产生影响;“地方感”、“环境态度”和“参与度”对迅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支持度均产生正向作用。②“居民感知”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没起到中介作用;迅速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对支持度产生负向中介作用;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对支持度起到正向中介作用。③二维影响因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和“基本环境态度”;迅速发展阶段旅游地的 “地方认同”、“可持续性环境态度”和“表层参与”以及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地方依赖”、“经济代价性环境态度”、“深度参与”和“正面影响感知”对支持度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下向上溢出理论为基础,构建旅游影响感知维度与生活质量感知维度的结构关系模型。以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省区的部分旅游地为例,实证研究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的关系。以性别为调节变量,分析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感知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家庭关系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经济条件感知,社会影响感知对休闲娱乐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经济影响感知对家庭关系感知、经济条件感知和休闲娱乐感知,文化影响感知对经济条件感知和休闲娱乐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对休闲娱乐感知没有显著影响;(3)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与家庭关系感知,文化影响感知与休闲娱乐感知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4.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影响,是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所受到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旅游地居民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变化。作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从9个最突出的方面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予以论述,并就影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可涉及三个方面:旅客、旅游地居民、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关系。本文着重于后两个方面。对旅游业的早期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它对旅游地的经济影响。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始于近几年。旅游业的社会影响指的是旅游业带来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衣传华  黄常州 《地理研究》2013,32(6):1165-1176
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①常州城市居民对环球恐龙城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可归纳为“社会失序”、“文化素质提升”、“地方认同和生活环境改善”、“吸引力增强”、“综合效益提升”、“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成本提高”等7个维度,居民对积极影响的感知强度整体上高于消极影响。②常州城市居民对环球恐龙城发展的态度与旅游影响感知密切联系,各感知因子对居民态度的不同维度有显著影响。③根据对环球恐龙城发展的态度,可将常州城市居民划分为“乐观支持者”、“理性支持者”、“谨慎支持者”、“冷漠态度者”等4种类型,总体来说,常州城市居民对环球恐龙城旅游发展的态度较为积极与理性。  相似文献   

7.
莫宏伟  尹寿兵  刘云霞 《热带地理》2022,42(11):1918-1930
在区分地方饮食与传统饮食概念的基础上,选择宏村传统饮食臭鳜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就餐环境、服务、食物3个原真性维度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2个维度,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游客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原真性感知及其对旅游地就餐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维度的原真性均对满意度呈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行为意向呈显著、间接、正向影响;其中,环境原真性对就餐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服务原真性,最后为食物原真性。研究认为,即使体验对象是与原真性关联紧密的传统饮食,大众游客仍更关注整体就餐环境和服务氛围,食物本身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低。游客需求引发传统饮食文化舞台化重塑,并呈现“去传统化”与“去地方化”特征,旅游地饮食文化塑造对环境的关注大于食物,但当地居民更加关注食物本身的口味,主客关注差异和食物生产过程的游客需求导向引发当地居民对舞台化饮食的认同度降低。未来旅游地要充分考虑传统饮食的特殊性,重塑让游客与本地居民更加满意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对文物旅游地/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研究、社区居民与相关利益者关系研究、社区居民参与度与参与模式研究的相关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描述社区居民权利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面临的保障与缺失问题。研究认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普遍呈现为一种单向过程和边缘境地,社区居民在本质上处于"非权利"、"被决定"和"被表达"状态,这些现状对文物旅游地/遗产旅游地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社区居民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形式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旅游业快速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等问题, 开展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优化旅游地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将其分为起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巩固深化3 个阶段。其次, 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可接受改变极限、旅游生态足迹分析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第三, 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与规律、旅游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居民与游客的影响感知、旅游地低碳化发展、旅游企业的影响等7 个方面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中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南水乡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测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士恩  章锦河  丁蕾  万绪才  钟静  吴丽敏 《地理科学》2016,36(11):1715-1721
以江南水乡实证为例,从资源价值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心理满足维度、场所环境维度、负面评价维度等5个维度,探讨江南水乡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显示,就江南水乡这种特定类型的旅游地而言,各个维度的影响重要性依次是:资源价值维度(0.203)>场所环境维度(0.183)>旅游功能维度(0.179)>心理满足维度(0.173)>负面评价维度(0.072)。重要的实践指示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游客满意度测评,包括其多维度的影响因素设计,及其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重要性的组合顺序。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TOPSIS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从规模水平、经济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和发展潜力水平4个维度上看,东部地区在4个维度方面均好于其他3个地区,其他3个地区各有优势,中部地区集中在生活质量水平方面,西部地区集中在规模水平和经济水平方面,东北地区集中在发展潜力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杨兴柱  孙井东  陆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18,73(2):276-294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旅游地聚居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效应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地聚居现象已构成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千岛湖为案例,立足社区尺度,应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方法、GIS空间技术、统计分析法,探究千岛湖旅游地聚居空间发展过程;识别和划分居住社区类型,测算居住社区空间分异度,揭示旅游影响下典型聚居区分布格局;从居住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构建聚居空间社会效应指标体系。研究发现:①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发展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② 识别了76个基本空间单元,将76个居住小区划分为乡村社区、商住混合社区、老旧住房社区、一般商品房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高档别墅区、旅游度假社区7种类型。③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存在于旅游地聚居空间。社会阶层越低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大,社会阶层较高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小。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呈现圈层结构分布模式,从湖岸到中心城区,居住等级逐渐降低,乡村社区呈扇型镶嵌于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上,老旧住房社区和旅游度假社区分布于千岛湖镇外围。④ 旅游发展导致了聚居空间社会分异,引致旅游地传统社会关系的裂变分化,进一步影响聚居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千岛湖镇旅游地社区居住总体处于较满意状态,且千岛湖镇社区居住满意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社区个体交友意愿存在差异,大部分居民能较好地适应本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建立基于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和包含两级特征维度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框架,将LDA主题模型用于旅游微博文本分析,以特征维度半定量刻画旅游地意象感知特征,减少LDA主题凝练的主观性,帮助研究者在特定维度框架约束下准确、客观地提取旅游地意象特征。丽江古城案例证明,一级特征维度可以完整勾勒出丽江古城意象感知的基本框架,包括以聚落形态、音乐意境、标志人物、休闲空间和纳西美食为核心的5组空间与景观元素,深度旅游者、城市居民、年轻人、女孩子4类人群的特殊感知体验,及旅游者与环境要素的不同互动特征;二级特征维度进一步精细解读丽江古城的意象感知特征,表现为丽江古城慢活性、夜生活和浪漫之都的文化意象、旅游者对地方文化与现代风情融合的凝视与体验等。结合特征维度的LDA模型,准确构建了意象基本框架,成功刻画了丽江古城的形象及精细特征,并能进一步解析意象的形成机制,为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深度解读意象形成的地方意义,厘清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开展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对于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研究案例,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历时性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的推进,社区居民从个体层面对旅游业的依赖日益加强.2)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推进,居民更加重视和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这反映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关注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由形式转向本质,由经济转向文化,由物质转向精神.3)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时间变化涉及个体、景区、政府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时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市旅游地个性及其文化景观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郴  黄震方  张捷  葛军莲 《地理学报》2017,72(10):1886-1903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思路展开,缺乏对地方适用性的考量,且尚未深入到对个性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的探讨。基于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选取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着眼地方特性,系统构建城市旅游地个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案例地城市南京的个性测量和分析,并以城市文化景观作为表征媒介,深入探究城市旅游地个性的景观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地个性主要包含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四大特征;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旅游地个性的重要表征媒介,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社会景观五大维度;以上景观维度及其所辖景观元素在表征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过程及结论为包括旅游地在内的地方精神属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是对精神层面人地关系认识上的丰富。机器学习这一智能化探索型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为处理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高维非线性噪声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7.
王朝辉  何欢  夏巧云  陆林 《地理研究》2013,32(6):1155-1164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处理,建立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测量模型,分析差异规律,建构SEM模型探索游客感知对其行为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重大事件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模型包括旅游便利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吸引影响等4个维度。②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显著,不同群体感知强度差异明显,女性群体高于男性,已婚群体高于未婚,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高于未参观过的群体,本地游客(居民)感知高于外地游客。③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呈现一定空间分异规律,在旅游便利和旅游吸引影响维度上,客源空间距离越远游客感知值越小;而在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影响维度上,客源距离越远游客感知越显著。④游客感知的4个维度中,旅游吸引影响维度对旅游者(居民)行为影响显著,其他维度影响不显著。开展重大事件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研究,对重大事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勤  林炳耀 《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利用社会调查和市场细分方法 ,对西递、周庄和九华山三个旅游地的居民态度与行为进行实地调查 ,采用分层聚类法将旅游地居民分为四种类型。老年、居住时间较长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多数为矛盾的支持者或理性的支持者 ;对于旅游业联系和依赖较少的居民多属于淡漠的支持者 ;而青年、旅游部门、家人或亲戚有人在旅游部门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或部分来自旅游业的居民在热情的支持者中占较大比重。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国内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行为都存在明显分化 ,但国内旅游地居民较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支持行为 ,尚未形成反对者。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居民感知的跨区域、 跨文化的共时性分析是该领域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选择世界遗产地西递和九寨沟为研 究案例, 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 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均表 现出积极态度, 但九寨沟居民的响应程度和支持程度更为强烈, 其旅游经济收入上要远高于 西递。② 九寨沟居民在旅游经济收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的上的感知均明显 强于西递, 同时在旅游经济成本感知上也明显强于西递。③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从样本 基本特征中识别了西递和九寨沟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相关因素和判别指标。分析结果表 明,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具有不同的旅游社区特征, 在旅游地性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经 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旅游管理体制、主客文化差异等社区特征上不同的东道主 社区应该有着不同的旅游感知。按照社会交换理论, 无论是从资产的收益权还是从受干扰补 偿方面, 西递古村落居民相对九寨沟风景区居民具有更高的收益期望, 这也导致了其实际获 益远低于期望收益, 故相对九寨沟居民, 西递表现出低估旅游经济收益、社会收益而高估社 会成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全国 1 5个省份 1 9个县 (市 )近万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 :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在城乡间、县际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为城市高于农村。不同县域居民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子的认识有很强的一致性。区域发展研究中 ,应当关注居民生活质量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