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勤滑坡发育在花岗岩区,属中型山体滑坡。其主要地物标志是:发育于滑坡体后缘的拉张裂缝;出现在滑坡体中后部与滑坡体延伸方向一致的槽型洼地;生长在拉张裂缝边缘的醉林和马刀树;由花岗岩转石的滚石堆及空洞组成的堆积体。其主要工程物探标志是:在超过2000Ω·m的视电阻率背景下,低(nΩ·m×100Ω·m)视电阻率异常带与滑坡中部出现走向近EW的裂隙带一致;大于4000Ω·m的高视电阻率异常与花岗岩滚石和空洞组成的堆积体一致。据物探资料测算,滑坡体的基岩面埋深为7~27m。其成因模式是:裂隙带为形成花岗岩滚石创造了条件,自重力因素造就了花岗岩滚石和空洞组成的堆积体,人为或自然因素诱发滑坡。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3)
基于图木舒克市1 914 km~2范围内65组地下水水质的测试资料,分析地下水水质背景,运用Mapgis软件中克吕格插值方法,对图木舒克市地下水矿化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同一位置,采取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分析地下水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通过水质测试实验数据,得出由于受到补给来源、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影响,进入到图木舒克市区的的地下水,在山前带受到新近系地层的溶解影响,矿化度普遍偏高;在图木舒克市域范围内地下水矿化度在垂向上具有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变大的趋势,而在水平方向上受河道、大型渠系工程的影响呈现出在河道、渠系两侧地下水矿化度小,远离河道、渠系处,矿化度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地貌形态、岩土体结构和变形特征三个方面探讨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和破坏模式。综合分析滑坡破坏具有蠕变拉裂、裂隙向扩展和滑移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滑坡治理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1998年9月,木里县城北侧韩家湾发生了两处滑坡,一为中型土质厚层滑坡(Hh1),一为大型土质中层滑坡(Hh2),二者均属老滑坡局部复活。特别集中的及连续长时间的降雨过程是主要触发因素;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堆积物是内在因素;多种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影响和加速了它的滑动。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深切河谷两岸分布,与河流发育演化史密切相关。15万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经历了新构造期以来抬升速率最快的一次构造幕,山原期夷平面上升了100m,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高陡岸坡,卸荷效应显著;同时,该时期三峡地区的气候受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间冰期可能存在相似的暖湿古气候环境,降水极为丰富。三峡库区的大型古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且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库区滑坡的发育演化是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姚环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4):81-84
本文论述了马蹄湾滑坡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滑动)起动的地质和地貌条件,分析研究了灾害的特征和形成机理。指出,岩层的松动变形和在重力场作用下的蠕动变形不仅界限了滑坡的形态和规模,而且还决定了该滑坡灾害的特征和成因类型,指出该滑坡发生碎裂岩斜坡,属性质特殊的复合型地质灾害,最后提出了整治与防范该滑坡灾害的工程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滑坡泥石流特征为,流域面积小,流程短,规模小,以坡面型为主,多由滑坡崩塌转化而来,发生频率低,突发性强,危害大。文章揭示在植被覆盖的花岗岩地区,持续强降雨引发群发性浅层土质滑坡,在斜坡微凹处或小沟谷,易转化成泥石流,形成灾害链。对该类型滑坡泥石流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同类型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9.
10.
刘家湾滑坡位于青川东河口红光乡刘家湾,为汶川地震触发的特大型岩质山体滑坡。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滑坡堆积体与一般汶川地震滑坡运动堆积体迥异的是滑体在沿碳质板岩与白云岩划分带破坏溃滑后,滑源区又沿白云岩风化卸荷带触发了二次溃滑,形成二级堆积平台的形态且以不同岩性区分,在岩性划分带及风化卸荷带呈现出明显的动力破坏特性。通过对该滑坡堆积体进行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及波速测试研究表明,该滑坡由白云岩、碳质板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内硬外软岩质边坡具有明显的量化差异特性,强震条件下差异岩性组合边坡岩层接触面的动力突变效应耦合凸出地形是导致该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近一步研究显示该滑坡运动可大致分山体震裂阶段、地质分界面应力突变阶段、高速溃滑阶段、碎屑流堆积阶段、二次溃滑堆积5个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地质科技情报》2017,(2)
以延安市13个县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区内滑坡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ArcGIS软件将滑坡叠加在地形图中,研究了区内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研究表明,空间上,北部砂黄土地区滑坡发育数量明显比南部壤黄土地区多,滑坡在一、二级河流河谷区两侧及多条河流交汇处集中分布,阴坡发生滑坡的比率高于阳坡,滑坡在年降雨量多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口和交通工程密集区域内集中分布;时间上,滑坡在6-9月份的雨季相对集中,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对集中。其发育特征表现为:区内滑坡有7种类型,但以黄土滑坡(黄土内滑坡、黄土与红黏土接触面滑坡、黄土与基岩接触面滑坡、沿古土壤面滑坡)为主,滑坡体长度主要集中在6~300m,宽度主要集中在15~300m,厚度主要集中在1~20m,滑坡体面积在0.009 6×10~4~40.5×10~4 m~2之间,体积在0.026 88×10~4~1 620×10~4 m~3之间,其中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建议,为区域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蛮寨滑坡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古滑体的存在,是该滑坡形成的内在原因,降雨及人为活动是滑坡的外在因素。蛮寨滑坡属危险性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黄土滑坡地质条件及发育特征,进一步统计分析伊犁谷地23处典型黄土滑坡形态及滑床、滑体等要素。结果发现,该区降水量及次数与滑坡发生频次正相关,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和夏季,集中在4—9月;滑坡主要发育在河谷南北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1 300~2 000 m高程上最集中;具环河平原带状分布特征,沟谷和交通沿线较发育;山区滑坡类型中以黄土型为典型。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发生机制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下渗→坡脚侵蚀→冻融循环→累积性破坏→坡体湿陷、蠕变→坡体突滑"多因素影响下,长达约20年的前期蠕变到2小时快速滑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130104m3)发生于2008年1月3日,该滑坡位于涪陵五中西南的迎宾大道内侧,属单斜顺层岩质滑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后认为:中倾坡外的顺层结构、碎裂结构的岩体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结构条件,是滑坡发生的结构性因素;泥质砂岩和泥岩属中等膨胀性岩石,遇水极易软化,加之历史上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层间泥化夹层,泥化夹层含膨胀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是造成滑坡发生的控制性因素。诱发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水的作用,坡体岩层间泥化夹层发生软化,降低了力学强度;二是修建公路开挖坡脚进行人工切坡形成有效临空面,坡体具备了临空剪出的条件。随着坡体的蠕动变形,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层间剪切带逐渐贯通,最终导致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和论述了沙冲路滑坡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形成机理、运动特征及诱发因素,总结出防治该类滑坡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为研究同类滑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伊犁黄土具有强湿陷性、高易溶盐含量等地域性特征,成为伊犁谷地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在总结伊犁谷地黄土的成因、分布、成分及黄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含水率、干密度、垂直荷载、易溶盐含量、基质吸力及冻融循环次数对伊犁黄土水-力学特性的影响,总结了伊犁黄土滑坡灾害类型及特性。受谷地喇叭状地形及气候影响,伊犁黄土埋深呈中部深两侧浅分布,粒径由西向东逐渐变细,与黄土滑坡灾害分布呈正相关。伊犁黄土湿陷性受控于垂直荷载,在含水率为8% ~10%达到最大,与干密度呈负相关。伊犁黄土湿陷性与垂直荷载关系符合Biphasic Hill方程。易溶盐含量对伊犁黄土抗剪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与黏聚力呈负相关;冻融循环次数增大会导致黄土结构破坏、裂隙率快速增大,伊犁黄土渗透系数先增后减,黏聚力快速减少。从地质结构、动力条件、滑动机制等方面将伊犁黄土滑坡进行分类总结;分别对不同动力成因下的黄土滑坡灾变机理进行阐述。研究成果对伊犁黄土滑坡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肯尼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非的重要支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其独特的气候地形条件,使得肯尼亚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性及敏感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肯尼亚1999—2013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了肯尼亚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特性;然后选取地貌,高程,坡度,坡向,土层类型,年均降雨量,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以及距离东非大裂谷的距离等滑坡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肯尼亚全境的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由于存在明显的雨季(每年3~5月,10~12月),肯尼亚地质灾害多与强降水有关,洪水和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2)受地形及降雨的影响,洪水、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肯尼亚西南部的裂谷及高原区域,且多发生在每年的雨季期间;(3)肯尼亚西南部高原与东非大裂谷过渡地带是滑坡的高危险区,79. 48%的历史滑坡均分布在敏感性分区的Ⅳ级(敏感)和V级(非常敏感)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抵御地质灾害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为肯尼亚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贵州省三都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地质灾害调查、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滑坡数量及特征,研究了滑坡与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坡度、坡形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孕灾因子的关系,总结该县滑坡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滑坡57处,多发育在坡度20°~30°范围内,相对高差主要在20~40 m之间,坡形以凸形坡为主。在地质构造方面,丰乐断层、大河断层、烂土断层影响较大,该区域发育地质灾害共35处。软质岩组、顺向坡结构的斜坡区与河流两侧地质灾害数量也较多。按照地质环境差异和滑坡分布规律进行孕灾地质条件复杂、中等和一般分区,研究成果可为地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在风险防控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