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近几年福建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实践出发,分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中关键性与频发性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建议,为基础性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全新的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形式,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甘肃省地理国情普查的生产实践,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及其检查项,对每个检查项的质量检查和控制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提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以2017年和2018年湖北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验收工作中形成的包含了地表覆盖与国情要素错误的"监测成果错误数据集"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和ArcPy对数据进行要素提取、整合,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中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质量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了成果总体质量变化趋势,为对持续性地...  相似文献   

4.
地理国情监测是全面了解国情、把握国事、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基于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结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生产实际,探讨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常态化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从2016年起地理国情信息获取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采用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相一致的内容体系,面向通用目标、综合考虑多种需求而进行的常态化监测。宁夏4家测绘单位承担了宁夏部分区域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任务,通过介绍宁夏任务区2017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生产实践经验,从中总结经验,为今后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未来地理国情监测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按照国家统一技术指标采集地表覆盖要素和地理国情要素,查清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全省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省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本文重点在影像资料分析与利用、国情资料搜集、作业水平提高、过程图面检查、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等环节总结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点,保证成果质量,为地理国情普查提供详实、标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地理国情主要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和发布是维护国家尊严、让国民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开展我省地理国情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我单位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践研究,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研究,初步达到了地理国情监测的目的,探讨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释义,对监测成果质量的重要性分析,结合2016年、2017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检验过程中的具体案例、问题的分析,阐述在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及元数据成果实际生产中频发性、关键性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归纳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为进入常态化阶段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国情普查是采用空间化的方法反映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政府提升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及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获取真实、准确、可靠的地理国情成果的有力保障。本文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出发点、内容及其效果,对未来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质量,本文以辽宁省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实践为依托,对地理国情监测时期与地理国情普查时期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同时对影响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参考地理国情监测的相关技术设计与规范,结合笔者参与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案,为今后地理国情监测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我国国情国力的一种综合展示,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我国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演变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图根据表达的要素分为基础性和专题性两类,从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图设计的关键问题出发,就国情监测数据分析挖掘、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图内容设计、编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适合于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图表达的技术流程,为后期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地理国情监测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其意义重大,监测任务重,准确率高,因此该工作对作业人员要求较高,为提高效率,确保监测成果质量,作者根据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研究开发了地理国情监测软件。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分类和确定变化类型,通过生产使用,该软件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能够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工期和质量上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对要素信息编目的概念与原则进行介绍,探讨设计地理国情监测目录的框架。通过对编目内容与流程、监测范围、目录内容、要素整理、要素分类、要素属性、监测周期、目录组织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目录标准化的实现。目录标准化研究有利于使用者了解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内容和含义,对促进监测数据的分发、共享和应用,引领与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实现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水域范围与地理国情水域要素套合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DEM水文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关系排查法进行优化处理的方法.实践证明,利用该方法能解决两类数据时空不一致以及其他情况引起的套合问题,使得在全国尺度上的地理国情监测水域数据成果更加准确、客观、可靠,为提高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2017年江苏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同一性叠置分析的地理国情数据融合技术。首先是在识别数据类型后,进行投影、格式转换和省级数据去细化等预处理;在数据质量检查合格后,对两套数据进行同一性叠置分析;根据叠置分析成果进行变化信息的判断和变化要素的提取;在此基础上将从省级国情数据中提取的变化要素融合到国家国情数据中,同时,完成省级国情数据细化的还原以及TAG、FEATID等字段的国家国情数据的继承;最后,对融合的地理国情数据进行拓扑等质量检查。生产实践表明,该技术能较好地利用江苏省2016年度数据更新成果,促进2017年江苏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魏智东  李美珍 《北京测绘》2021,35(3):385-389
针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中耗时耗力的任务分工工作,本文以广东省2019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例,基于ArcPy设计了一套地理空间数据库批量工具.该工具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要素类与要素集进行研究,遍历地理空间数据库内的要素类及要素集内的要素类,根据区域自动对地理空间数据库全部要素类依次进行批量裁剪,最终实现ArcPy地理空间数据库批量裁剪工具.减少人员干预,提高工作效率,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任务分工提供便利,工具也可用于其他项目.  相似文献   

17.
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是地理国情数据动态更新的基础要素,其数据的精确程度对于提高国家资源管理的综合决策水平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阐述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价值特征的基础上,就信息提取的主要方法和流程展开分析,并指出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策略.期望能进一步提升地理变化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地理国情监测和资源管理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理国情普查最主要的内容是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其中地表覆盖主要基于遥感或航空影像影像进行分割、分类,解译出地表覆盖物的类型,以便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大比例尺地形图具有地表覆盖物与地理要素丰富信息的特点,本文结合生产实践探索出一套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应用于地理国情普查的有效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理国情的概念就决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国土范围内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情况,包含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另一方面也可将地理国情作为基础信息来提高政府的管控能力,满足经济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以地理国情普查的结果为基础,实现对地理国情普查对象的动态监测。因此,地理国情普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胡菡  尹培培  范学峰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7):45-47,95,I0001-I0002
以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及其数据,得到其要素与属性的对应关系;从更新指标确定、要素匹配、变化识别、图形与属性更新等方面设计了一套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的技术路线;并以水系为例进行了实践。该方法不仅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支撑,而且提高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