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河流域历史上的洪涝灾害极为频繁。沿太行山迎风坡发生的暴雨是本流域洪水的主要来源。进入平原以后,河道狭窄而平缓,形成了一系列的滞洪洼地,如著名的白洋淀、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等,减轻了河道的防洪负担,但由于标准较低,遇大洪水常常泛滥成灾。 1963年8月洪水是本流域有纪录以来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主要发生在海河流域中部、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及南运河三个水系(简称海河南系),三  相似文献   

2.
王润宁  梁海东 《地下水》2011,(6):157+159-157,159
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如何开展河道水土保持工作,关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搞好河道水土保持工作至关重要。分析了目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河道治理的特点,将水土保持思想贯穿与河道治理,提出了生态治理河道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山东小清河流域湖泊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清河流域为西起济南,东至渤海湾,南缘泰鲁沂山地北麓,北界黄河之间的区域。在史前及历史时期,小清河流域湖泊广布,在地层沉积记录和古文献记载中均得以证明。这些湖泊形成于早全新世,在中全新世达到鼎盛,晚全新世以来湖泊逐渐衰退与消亡,如原来存在的鹊山湖、浒山湖、清水泊等湖泊,这在古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现已在平原上消失。本文着重对麻大湖、锦秋湖、白云湖等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小清河流域的湖泊消失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在气候变干的大背景下,湖泊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小清河流域的泥沙淤积;二是疏浚河道、围湖造田、过渡利用水资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本区湖泊的形成与消亡,对恢复古环境、探讨其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河流域水文特性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川  白天竺  郭涛 《地下水》2010,32(6):161-162
采用清河流域4个水文站及9个雨量站几十年的水文资料,利用水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清河流域降水、径流、泥沙、蒸发水文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清河流域水资源,解决环境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5)
渭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人文环境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为例,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和影响因素状况,依据基本的实施原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区域进行防治责任区划分,针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弃土(渣)场防治区和临时工程防治区这4个区,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蓄水保土、坡面防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6,(5)
2012年7月21日至7月22日,大清河水系拒马河流域普降暴雨,同时在拒马河上发生了自1964年来最大的洪水,重点对拒马河支流偏道子沟的降水成因、特性、重现期、洪水情况及河道行洪能力进行分析,为防涝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河道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金杰  吴旭  刘庆华 《地下水》2010,32(4):138-139
城市的河道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生态河道的建设可以促进和改善整个城市生态河道系统。采取强有力的生态工程措施,从设计思路、护坡建设、水体净化、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河道的生态管理与生态效益提出:减少水入河量,实行管网式雨污彻底分流;科学利用雨洪;加强法制建设等三项意见。  相似文献   

8.
黑水河流域由于长期的侵蚀而导致各种灾害的发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是保护沿河人民群众安全的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对辽宁黑水河流域河道治理现状目标进行分析,对生态治理中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河道堵塞严重、水污染污染严重和水质变差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重点治理和一般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流域沿河生态环境,建设人水和谐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9.
大清河流域是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最为突出的地区,为了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流域内山区-平原一体化地下水回补适宜性评价。选取地下水位埋深、渗透系数、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距离、距离水库距离、降水入渗系数、有效储水空间、坡度和地表高程构建GIS-AHP决策模型得到研究区回补适宜性分区图,并使用数值模拟评估回补效果。研究表明:回补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拒马河、青龙河、唐河、磁河的近山前河段,占总评价区域的4.5%;同时,根据回补适宜评价结果对河道分段精细化补水,能大大减缓地下水储变量下降速度,回补最佳。因此,基于GIS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流域地下水回补适宜评价,有助于大幅提高区内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最优超采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超采引发大清河流域范围内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厘清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大清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其历史以来的演变规律作系统的分析。本文以海河流域大清河平原区地下含水系统为例,采集浅层含水层组47个水样和深层含水层组32个水样,测试了主要阴离子(Cl-、SO■、NO-3)和阳离子(K+、Na+、Ca2+、Mg2+)等指标,利用水化学类型、吉布斯模型、离子比值关系等方法,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测试结果显示:浅层含水层组受到气象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浅层和深层含水层组pH值(7.35~8.92)差异不大,偏碱性;浅层含水层组由于农业活动等影响,造成局部地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水岩相互作用分析显示:硅酸盐矿物风化是研究区主要的矿物来源,硅酸盐矿物溶解、阳离子交换为主要的水化学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体上受地形和水...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会对流域河床径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会导致土地利用、覆盖范围和水文效应产生明显改变。"降水"、"区域径流"和"水土保持"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联性,本文以辽宁省大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研究区1972-2016年的年降水量、径流量和水土保持面积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降水—水土保持—径流"三个变量之间的统计模型,对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行为对该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展开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估。通过综合区域内降水、水土保持和径流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域水土保持面积、降水量与还原径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0.021,水土保持面积变量与降水量之间相互独立,与径流量之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年径流量随着区域降水量不断减少而减少,而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增多而增加,研究结果对区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2~0.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将致使生态环境失衡。选取辽宁省北票市大凌河小流域进行流域稳定性、适宜性和汛期影响评价。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展开研究,采用水文比拟法对大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大凌河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12.13%增加到21.31%,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流域地区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3112.13万元;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前兆  钱鞠  高雅玉  王鹏  张钰 《水文》2011,31(1):59-65,80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水循环、水资源形成与消耗的特点,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水环境保护等问题分析,论述了开展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近期典型流域治理恢复成效,提出内陆河流域综合整治的第二步生态恢复目标。根据内陆河流域的治理实践,参照干旱区供水集水和保水技术,总结了改善下游绿洲水分生态平衡、控制中上游用水与保护河道水环境,防治河道水质盐化与农田排水再利用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最后,为了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出了现阶段要加强水环境监测保护和生态补偿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刘文具  赵志杰 《地下水》2012,34(6):101-102
对大清河年径流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分析,结论得出白洋淀湿地退化的原因是大清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的结果,提出了保护湿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然后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在典型人工补给高潜力区进一步开展系列野外现场试验,探讨适宜可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及南部河道附近区域开展人工补给工程潜力较高,而中部、北部及西南部远离河道的区域潜力较低。高潜力区——白沟引河地段包气带及含水层渗透性良好,整体渗透系数均在5 m/d左右或更高,适宜地表补给,但河床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基本在0.01~0.09 m/d间,若通过河道补给需配合清淤等措施。其中,在上游及中游沿岸适宜将河道水通过生态水渠引至修建的地表入渗池或借助天然渗坑内入渗补给,在中下游沿岸区域适宜将补给水进行严格的水处理后采用井灌方式补给,在白沟引河中下游河道适宜修建拦水坝,利用河道进行入渗补给。  相似文献   

17.
李玥 《地下水》2022,(2):281-283
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功能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系统之间逐渐失衡。本文针对大凌河流域存在的河滩湿地侵占、河道淤积、污染物超标排放、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深入分析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并业提出实施河道用水优化改造工程、建设工废水处理系统、完善城区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加快农村非点源污染治理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韩广  张桂芳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3-283
科尔沁沙地位于酉辽河冲积平原。作者根据对亲曼旗中部沙地的野外考察并结合遥感分析认为,河流对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奈曼旗中部沙地系科尔沁沙地南缘。西辽河的支流教来河和时令河小清河自南向北流贯该区,沿河分布着许多牛轭湖、沼泽地和沙丘,小清河河道上还分布着长有旱柳的甸子。区内遗留着数条已废弃的古河道,在遥感影像上可清晰地分辨出京通线沿线及教来河以东的古河道,其景观特征与小清河河道类似,但湖泊和沼泽地较少,而长有旱柳的甸子较多。教来河起源于辽西山地北坡,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黄土丘陵区。进人本区前,其泥沙含量在酉辽河水系各支流中是最高的,多年平均值达74mg/m3;进人本区后,大量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足于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内涵,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框架,以黄山高原地区泾河流域为例,估算其1970-1996年水土保持年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368亿m3.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理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无定河流域下游段河冰形成演变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冰凌是北方河流冬春季常见的现象, 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 河道冰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凌汛灾害. 根据冰塞形成发展的机理, 利用水力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无定河流域下游段丁家沟至白家川的每年春季河流水位、封河日期和开河日期. 模拟结果较为理想, 并分析了形成凌汛的原因, 旨在给该区域水循环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