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80-284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3)
研究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中心小学,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在对研究区崩塌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斜坡分为三个崩塌段,长度分别为160 m、140 m和80 m,总长380 m,在斜坡上部主要发育有漂石崩塌地质灾害,在第一崩塌段南西端、第二崩塌段中部和南端基岩出露区发育有3处岩质崩塌灾害,规模均为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风化、降雪、融雪、地层岩性以及地震等。  相似文献   

4.
王芸 《地下水》2019,(1):145-146,207
在对和田县朗如乡X625公路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处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均属小型,破坏方式均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3处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加查-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形起伏度大,地质灾害分布密集。本文主要基于机载雷达获取的10 m精度影像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高精度无人机航拍数据,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并研究其主控因素。共计识别41处崩塌与92处滑坡,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崩塌、滑坡与各主控因素的相关性。对于识别的崩塌滑坡进行厚度识别,从而建立了灾害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在已知崩塌滑坡灾害面积的情况下,对灾害规模的估算。本文阐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并研究了区域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滑坡主要发育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以及北岸坡体的中下部,而崩塌主要发生在北岸坡体的中上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是崩塌、滑坡的主控因素,崩塌主要集中在砾岩和花岗岩地区,而千枚岩地区多发育有滑坡灾害。研究区内的崩塌由坡度、坡向和高程共同控制,其中坡度为主控因素;滑坡主要受到断层的控制,坡度对滑坡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程和坡向对滑坡的影响较小。滑坡主要以牵引型为主,且大多数滑坡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断裂的走向;崩塌主要以滑移式为主,通过对岩体结构面的提取可以分析其结构面发育情况,从而分析结构面对崩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2)
和静县二十二团废弃石灰石矿崩塌灾害发育,对道路和行人构成威胁。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WY1和WY2危岩带,其中WY1为自然形成,共发育5处崩塌体; WY2危岩带的形成原因是原22团石灰石矿采矿后形成,共发育了11处崩塌体;形成机制包括滑移式和拉裂式;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6)
评估区主要发育有崩塌和泥石流两种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特征、危险性现状和危险性预测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崩塌灾害共发育有8处,根据崩塌规模分类,均为小型崩塌。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论述了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原则、依据和方法,有针对的提出了该工程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付振东 《地下水》2018,(6):155-156,178
在对和田县努斯亚村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土质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属中型,破坏方式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内因,以及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因;该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灾害危险性较大;可以通过设立危险警示标志及避险区以及锚固喷浆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的次生斜坡灾害,本次研究区域为汶川大地震的11个重灾区,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平武、茂县、江油、彭州、什邡、绵竹、理县等市县。通过对重灾区航片、卫片、雷达图像的解译研究发现,重灾区次生斜坡灾害的主要灾种表现为崩塌、滑坡以及崩塌、滑坡高速运动解体形成的碎屑流(个别地方由于水的参与表现为泥石流)以及它们堵江形成的堰塞湖。研究发现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丛集性规律。从区域上看,次生斜坡灾害明显呈带状,沿龙门山断裂带展布,并主要受北川映秀断裂控制。各灾种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发育的规模、频率差别较大。以灾害分布面积来排序,汶川县灾害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57km2,其余9个县(市)灾害面积相差不大,均介于6~17km2,其中理县灾害面积最小,为6.25km2。各灾种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发育的规模、频率差别较大。青川县、平武县灾种主要为滑坡,汶川县、茂县、安县、理县灾种主要表现崩塌转化的碎屑流,北川的主要灾种则为碎屑流,其次为滑坡,什邡、彭州、绵竹、江油等地主要灾种为崩塌。 灾种发育的这种地域性差别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除此而外,还与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等因素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岩性对灾害种类的展布有决定性控制作用。统计发现,岩性越坚硬,崩塌、碎屑流发育率越高,滑坡则在软岩地区、较软岩地区和较坚硬区发育率最高,泥石流则在软岩地区最为发育。地形地貌对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统计表明,崩塌、碎屑流以及泥石流在1200~2000m坡段范围内发育率最高,其次为800~1200m坡段;而滑坡则在800~1200m坡段范围发育率最高。对坡度而言,除11~20坡度范围外,崩塌和碎屑流的发育率总体具有随坡度增高而增大的特点;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率呈现典型的单峰特征,在1~20范围内发育率最大。坡向对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影响不明显。 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规律表明,地震斜坡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本身,并沿活动构造呈带状展布,同时受场地条件如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控制。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3)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公路沿线及其周边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S301线托克逊-乌拉斯台段公路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现状和预测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公路沿线主要发育崩塌、泥石流、潜在地面塌陷,而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均为危害程度中等和危险性中等的灾害点;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灾害的危险性中等,可能遭受崩塌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相似文献   

11.
区内工程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最后针对灾害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卢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依据2013年卢氏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发育特征以及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为有效预防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中擂鼓镇地区的滑坡崩塌规律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滑坡影响因素与滑坡崩塌分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滑坡崩塌的发育规律,进而对潜在的地震滑坡危险区段进行划分,为土地的合理使用提供支持.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以受滑坡、崩塌灾害影响严重的北川县擂鼓镇约180 km2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坡向等影响因素进行确定性及面积发育率分析,探讨它们与滑坡、崩塌等灾害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程低于1 km的地段,滑坡崩塌的发生频率达13.5%,高于其它地段;坡向为东向、北东向、南东向的坡体的滑坡崩塌发生率较其它方向大;随着坡度的增大,滑坡、崩塌的分布也在增大,坡度大于30°的区域滑坡发生频率较高.采用2种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获得大体一致的划分结果:①基于综合确定性系数与面积发育率方法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约有66%的滑坡崩塌落入较高危险和高危险区域;②采用判别分析法获得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约有73%的滑坡崩塌判定为不稳定区域.其中,判别分析法选用的地震动、坡度、曲率等因素在不同地区都对滑坡分布具普遍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崩塌位于乌鲁木齐郊区景观台两侧,岩层破碎,因崩塌体变形影响道路通行及游人安全。文章对崩塌的调查情况进行了阐述,对危岩带及危岩体特征展开了逐一分析,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掌握此类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后期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同类型的灾害发育特征和变形方式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地质复杂,工程频繁,边坡灾害发育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边坡灾害以岩质边坡和人工边坡为主,破坏模式为剥落、落石、崩塌和滑坡.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分析边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邢台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形成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西部山区每年汛期受降雨因素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根据调查分析邢台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成因、暴雨在地质灾害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降水和人类活动,地形地貌因素是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降水是触发灾害的外在条件,人类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暴雨及强降水是促成地质灾害发展的动力条件.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台风等天气系统是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总结出唐山地区主要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砂土液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要灾害。并根据灾害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宁太平湾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分析,确定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其发育规模、危害、稳定性及其分布规律等特征,确定影响机动通行能力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灾害,多发生于坡度在60°以上,坡高 10 m的岩质凸型斜坡的阳面,且多分布在深大断裂与活动断裂的挤压破碎带、断裂交汇部位及其附近,在活动构造断裂带应力的直接作用下对道路的拉张扭曲变形产生影响。针对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其易发区划分及对机动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扩张进程中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青海省突发性、局地性地质灾害事件频发。为积极应对地质灾害严峻形势,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安全、巩固防灾减灾成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文章以1990—2019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了30年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主要引发因素。结果表明:①灾害规模多为小型,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②时间上,多发生在5—10月;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地形复杂的青东地区西宁市和海东市。③降雨和开挖边坡是主要引发因素。④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增加趋势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今后一段时期青海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顺平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四种类型地质灾害。基于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采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数学评价模型,选取坡度、起伏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河流的距离6个评价因子,对顺平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高易发区面积约为12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5%,分散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密集发育崩塌灾害,少量发育滑坡、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面积约为20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0%,成片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少量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为38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5%,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及西北部丘陵地区内的宽阔沟谷,沿古河道发育地裂缝灾害,个别地区发育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