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目的】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及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展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北部产有玉龙超大型铜钼矿床,中部发育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在南部的金平(铜厂)地区,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亦显现潜力,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铜金矿集区之一,已成为东特提斯成矿域内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本文在该富碱岩浆成矿带内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概述了该带内典型富碱斑岩和矿床特征。【研究结果】富碱斑岩总体上以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为主,显示富集碱质(K2O+Na2O含量高)、铝、轻稀土元素及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特性,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源区主要为下地壳物质;同时在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区域走滑构造之次一级构造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本区成岩成矿的制约,并进一步总结了东特提斯成矿域内受控于金沙江—红河区域走滑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活动的“区域构造-富碱岩浆-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结论】通过上述三地(玉龙、北衙、铜厂)主要矿区内主控岩断裂构造野外特征观察研究,提出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的次一级近北西向构造控制了本区富碱岩浆活动及铜金多金属成矿的...  相似文献   

2.
宾川宝丰寺碱性斑岩体位于扬子陆块西缘金沙江—红河断裂与宾川—程海断裂夹持部位,属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组成部分,由细晶含黑云母花岗斑岩和粗晶花岗斑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2件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4.99±0.37 Ma(MSWD=2.1,n=20)和33.53±0.27 Ma(MSWD=1.4,n=19),均属古近纪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宝丰寺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与印—亚晚碰撞转换时限(41~26 Ma)和滇西三江富碱斑岩带碱性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一致,表明宝丰寺斑岩成岩作用是印—亚大陆碰撞的响应,形成于晚碰撞期伸展构造背景下。此外,本次获得的宝丰碱性斑岩成岩年龄与滇西斑岩型矿床成矿高峰期年龄(34±2 Ma)吻合,暗示宝丰寺碱性斑岩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正>宝兴厂矿区处于北北西向金沙江-红河断裂与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夹持的三角部位。这两条断裂是滇西地区活动性很强的大断裂,它们与矿区次级东西向的断裂控制着岩浆侵入和就位,并影响着整个岩带和矿带的分布格局。矿区构造活动频繁,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形成了金沙江—红河斑岩成矿带上重要的一部分。矿区复式小岩体成为滇西富碱斑岩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由正长斑岩、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等组成,出露面积约为1.36 km2。据前人资料统计表明矿区岩浆活  相似文献   

4.
杨航  王蝶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6-2023030026
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岩成矿机制。系统的矿床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① 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43~32 Ma,成矿富碱斑岩系始新世—渐新世I型钾玄质花岗斑岩,是印—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大陆内部大型走滑和伸展等动力过程诱导的岩浆活动产物,金沙江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差异走滑运动可能控制了成矿带差异性成岩成矿事件;② 成矿带北段以Cu—Mo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南段以Cu—Au或Cu(—Mo—Au)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具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③ 带内以Cu为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富碱斑岩的氧逸度(ΔFMQ)与矿床规模具有正相关性。除受氧逸度控制外,源区高K2O含量有利于斑岩—矽卡岩型Au矿床的形成。该研究对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乃至同类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航  王蝶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地质论评》2023,69(5):1669-1693
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等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岩成矿机制。系统的矿床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43~32 Ma,成矿富碱斑岩系始新世—渐新世I型钾玄质花岗斑岩,是印—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大陆内部大型走滑和伸展等动力过程诱导的岩浆活动产物,金沙江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差异走滑运动可能控制了成矿带差异性成岩成矿事件;(2)成矿带北段以Cu—Mo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南段以Cu—Au或Cu(—Mo—Au)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具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3)带内以Cu为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富碱斑岩的氧逸度(ΔFMQ)与矿床规模具有正相关性。除受氧逸度控制外,源区高K2O含量有利于斑岩—矽卡岩型Au矿床的形成。该研究对金沙江—红河富碱...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 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黄仲金  吴静  吴鹏  姜龙燕  杨航 《地质通报》2023,(Z1):285-306
滇中老街子铅-银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成矿带内的姚安铅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富碱岩脉广泛发育,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按矿物组合主要分为正长斑岩脉、粗面斑岩脉、煌斑岩脉和白榴石斑岩脉。铅-银矿(化)体主要赋存于正长斑岩体内,在粗面斑岩脉上、下盘加富。富碱岩脉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NE向展布,其次为NW向;岩脉(体)间的穿插关系显示侵位顺序为:(粗面岩→)正长斑岩脉(体)→粗面斑岩脉→白榴石斑岩脉→煌斑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4类富碱岩脉均属钾玄岩系列岩石,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碰撞后的板内拉张环境,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混入少量地幔组分。由于不同程度的岩浆演化及源区岩浆房内的分带,导致岩浆在逐层上升侵位后,形成不同矿物组合和化学组分的富碱岩脉(体)。对比分析4类富碱岩脉的时空分布及源区特征,结合其与构造、成矿的耦合关系,构建富碱岩脉时空结构模型,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云南宝丰寺岩体地处扬子陆块西缘金沙江-红河断裂与程海-宾川断裂夹持部位,属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组成部分,由细晶黑云母花岗斑岩(FCBGP)和粗晶花岗斑岩(CGGP)组成。通过对宝丰寺岩体开展的锆石Ti温度、锆石Ce~(4+)/Ce~(3+)值和δEu和δCe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岩石锆石Ti温度相差不大(FCBGP为618.55℃—792.75℃,均值为692.42℃;CGGP为560.35℃~820.41℃,均值为714.13℃),与S型花岗岩浆形成温度相似,反映宝丰寺岩体属S型花岗岩;锆石Ce~(4+)/Ce~(3+)值、δEu和δCe值总体较高(FCBGP的Ce~(4+)/Ce~(3+)值、δEu和δCe分别为24.51~1190.06、0.32~0.49和10.17~1231.19,均值分别为390.36、0.42和264.29;CGGP的Ce~(4+)/Ce~(3+)值、δEu和δCe分别为50.13~494.56、0.44~0.58和24.87~262.76,均值分别为232.98、0.49和141.82),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含矿岩体特征值类似,表明宝丰寺岩体形成于高氧逸度环境,有利于岩浆体系中的成矿金属元素保留至岩浆分异演化的晚阶段,有利于形成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金矿成矿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滇西北地区广泛发育一套以喜马拉雅期为主,以富碱为特点的斑岩体(脉),空间上具有以岩体(脉)集中区为单元,不同单元组成岩带,多岩带近平行产出的特征。富碱岩浆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大断裂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激发其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金矿成矿与岩浆成岩一脉相承,形影相随,具有与富碱岩体完全一致的时空分布特点,体现了其成岩成矿受区域构造控制的一体化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地幔,矿质则地幔与岩浆源区兼而有之。岩浆和岩浆活动是金矿成矿作用中深部矿质上升的载体和不断聚集的动力。由(近)EW向构造活动一地幔富碱质流体上升-壳-幔混合带内岩浆形成-富碱岩浆分异演化一流体成矿构成了统一的区域成矿系统,称之为该区与喜马拉雅期富碱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构造)-壳-幔(流体-岩浆)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1.
蒋少涌  徐耀明  朱志勇  周巍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2013,29(12):4051-4068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对九瑞矿集区构造系统、岩浆系统和成矿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厘定出该区主要控岩成矿断裂构造为NEE(近EW)向脆韧性走向叠掩逆冲断裂带和SN(近SN)向张扭性横向破碎断裂带。两组断裂形成“井”字形的构造格架,制约着该区的岩浆岩分布并与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岩浆岩种类繁多,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类岩体侵位的时期都集中在燕山早中期(138~148Ma)。其产状一般为岩株、岩锥、岩枝和岩墙等。岩枝、岩墙多沿NEE向逆冲断层带,尤其是沿其特有的“Y”字形断裂分布。而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株、岩锥则都侵位于NEE向和SN向断裂的交汇处。本文特别强调前人关注不够的SN(近SN)向张裂带及其控岩成矿作用。在本区确定的4组SN向张扭性带中,其中第2组宋家湾-严家村一线同NEE断裂带的几处交汇处是值得进一步详查的预测区。九瑞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包括隐爆角砾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等。在不同矿区,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以叠加复合为不同的矿床式,如①武山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矽卡岩型矿化);②丰山洞式(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③城门山式(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化);④洋鸡山式(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12.
南岭构造带横跨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是中国钨锡铅锌铀等有色金属和铌钽锂铯与稀土等关键金属成矿带.通过综述近十五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南岭构造带基础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背景.扬子与华夏地块沿永州-桂林-柳州一线于新元古代拼合,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需对龙胜蛇绿混杂岩和鹰扬关混杂岩进行深入研究.新元古代至中生代花...  相似文献   

13.
对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内的玉龙、北衙、铜厂–长安冲三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三个矿床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H_2O-NaCl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钠盐、钾盐/方解石、金属子晶多相包裹体以及H_2O-CO_2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多在250~500℃之间,高者可达650℃及以上,盐度多在10%~5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都具有高温、高盐度、富K、富CO_2的特点,显示典型的岩浆热液特征。并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也显示流体中除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Cu、Mo、Pb、Zn等外,还含较高的K、Rb、Sr等元素,进一步证明成矿流体源自岩浆分异流体,且经历过从高温高盐度到高温中低盐度的演化。结合该区流体包裹体中广泛存在沸腾包裹体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沸腾作用在斑岩型矿床中的普遍存在,并且说明其很可能是这些矿床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隶属于九江-瑞昌铜金矿田,为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的组成部分。对宝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47.81±0.48)Ma(MSWD=1.07);首次对宝山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矿床的成矿年龄: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46.1±2.2)Ma~(148.7±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7.42±0.84)Ma,等时线年龄为(147.7±1.2)Ma。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宝山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于壳幔混源。宝山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典型岩体和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相似,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安庆和鄂东南(部分地区)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都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白垩世多金属成矿事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巴达铜金矿位于藏东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虽然对巴达铜金矿开展了大量勘查工作,但对该矿床的成因尚未取得共识。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岩心与坑道编录及系统的镜下鉴定,对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巴达矿床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局部产于斑岩和砂岩地层的接触带内。矿床发育的围岩蚀变主要为青磐岩化、钾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蛋白石化、蒙脱石化次之,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高岭土化带,铜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带内,铜矿化主要以黄铜矿形式产出,金矿化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于白云石±石英+细粒黄铁矿±黄铜矿脉中,铜矿化与金矿化呈正相关,矿体的产出受北西向逆冲断层的控制。与典型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同,巴达铜金矿化主要产于白云石±石英+黄铁矿脉中;矿床内既发育碳酸盐、伊利石、绢云母和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低FeS闪锌矿等一套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组合,又发育符合碱性斑岩系统的特征矿物赤铁矿。基于以上特征判断,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的厘定,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斑岩铜矿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斑岩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对其成矿作用的认识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文章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文献总结了近年来斑岩铜矿研究在构造和岩浆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成矿金属和成矿流体来源、矿石伴生金属组分含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近几年的研究工作揭示:斑岩铜矿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洋壳高浮力块体(包括无震海岭和洋底高原)的俯冲有关,高氧逸度的岩浆活动有利于斑岩铜矿的形成,与无矿斑岩体相比,含铜斑岩体一般具有低稀土元素含量以及亏损Ho和Er等特征;斑岩铜矿中铜和金多由俯冲洋壳所释放的流体对地幔中硫化物的氧化作用释放而来;在部分斑岩铜矿中,岩浆来源流体可构成绢英岩化期流体的主体;斑岩铜矿伴生金属组分的含量受许多因素控制,其中包括岩浆源区地幔演化、火成岩岩石类型、岩浆侵位深度和成矿温度等多个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应作为找矿标志在实践中运用。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铜金矿区斑岩型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喀尔苏铜金矿区位于卡拉麦里石炭纪陆相火山岩带。文章通过矿床地质、围岩蚀变、含矿斑岩、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表明,松喀尔苏矿床具斑岩型矿床的特征,铜金矿化体产于岩体接触带,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从岩体向围岩依次发育绢英岩化带、高岭石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与成矿相关。含矿斑岩复式岩体系同期陆相火山活动产物,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复式岩体中晚期花岗斑岩有关。花岗斑岩具有富水、富挥发性组分和岩浆爆破作用的氧化性岩浆特点,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其岩浆起源于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期的壳-幔岩浆过渡带。幔源岩浆注入、软流圈地幔底侵作用和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形成含矿斑岩岩浆的主导因素。流体包裹体包括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气相成分以CO2和CH4为主。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岩浆体系向低温、低盐度与大气降水混合的演化过程,流体沸腾或不混溶作用及温度、盐度降低是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晚期混有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具幔源硫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作用起源于下地壳-上地幔过渡带的岩浆作用。综上所述,该矿床属于与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龚银杰 《地质与勘探》2014,50(5):902-909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可分为南秦岭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桐柏-大别构造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南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变质热液型铜矿,北淮阳构造带内产出VMS型、岩浆熔离型及斑岩型铜矿,桐柏-大别构造带则分布有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矿。构造单元的性质对区内产出的铜矿类型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变质热液型铜矿主要与浅变质作用有关,变质流体以断层为运移通道并最终就位于黑色岩系内的次级断层。VMS型、岩浆熔离型、斑岩型铜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产出在岩体内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岩浆热液型及矽卡岩型铜矿形成于岩浆作用晚期阶段,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附近构造裂隙带等部位。  相似文献   

19.
The East Qinling-Dabie molybdenum belt is part of a larger East-West trending metall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Most of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occur as porphyry or porphyry-skarn typ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vein type deposits. Following systematic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13 deposits and comparisons with two previously dated deposits, we have recognized that the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belt was developed during hydrothermal activity linked to magmatism and the emplacement of granitoid stocks. Three pulses of granitoid magmatism and Mo mineralization are recognized corresponding to significant tectonic event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belt. Vein type deposits dated at 233-221 Ma were formed in detachment fractures, indicating localized extension within the collisional setting of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Cratons. I-type and transitional I- and S-type granites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dated at 148-138 Ma may have formed part of a continental magmatic arc, with widespread magmatism and back-arc extension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or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n a WNW-ESE direction in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Both S-type and transitional S- and I-type granite-associated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s dated at 131-112 Ma are part of an extensive mineralization event throughout East China that can be ascribed to regional large-scale lithospheric thinning, delamination and thermal erosion.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浙西开化地区桐村含Cu、Mo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2个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介于167.6~155.6 Ma之间,反映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同时又是燕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区域构造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特征,形成走向北东的压性断裂和配套的南东向张性断裂。2组断裂交会产生的应力薄弱区为燕山期发生的规模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因此,浙西地区拥有良好的构造和岩浆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