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复礼教授是老一代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热爱祖国人民和科学、教育事业,在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教育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1993年12月是袁老百年诞辰,他的几代学生聚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情缅怀这位德高望重、功绩卓著,深受人们爱戴的地学先驱。 袁先生祖籍河北徐水,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  相似文献   

2.
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3年12月21日至1993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与会者1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15人,教授86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同志,地矿部副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宏仁同志等出席了纪念会.会议由程业勋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杨遵仪教授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等19家发起单位作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袁复礼教授的生平事迹;武衡、张宏仁、黄汲清、孙殿卿、程裕淇、丁国瑜、杨起、赵鹏大、蒋松等同志相继发言.他们高度赞扬了袁复礼教授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宽厚待人的崇高美德和优良作风。会议组织出版了《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集》和《桃李满天下》纪念文集。为纪念袁复礼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还发行了纪念专刊和专栏。 袁复礼教授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徐水县,卒于1987年5月22日。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5年赴美国纽约建筑学校、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从事地质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任清华  相似文献   

3.
魏姗  韩琴 《河南地质》2014,(11):27-27
10月19日下午4时,修武县城关国土资源所的值班电话突然响起,工作人员小李拿起电话:“你好,这里是城关国土资源所,请问你找谁?”对方说道:“小梁庄村村民梁二妞在自家的基本农田里栽种果树,你们赶紧派人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地质》2009,(12):1710-1710
春秋岁月,天地人生路。祁连云,天山雪,登珠峰高处,为民探矿铬。板块出,重写大地运动赋。  相似文献   

5.
正当我得知张老师过世的消息时,我一直都不相信这是事实。在2015年12月初,我刚刚给他及其夫人王老师发出了新年贺卡(每年我都给二老寄纸质贺卡),还没等我打电话给他们,我得知了这个不幸的信息深感悲痛。这些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张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很多事情都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6.
千秋煤矿多种水害并存:在井田浅部,矿井主要水害为地表水、小窑水;随着采掘活动向深部转移,矿井主要水害亦转为顶板砂砾岩水。在总结该矿水文地质条规件及水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充水因素,近而提出了不同水害的防治措施:小窑水和地表水,应采用充填小煤矿河床采场与地表塌坑和裂缝,封填小煤窑井筒,建筑防水闸墙,地面瞬变电磁勘探圈出疑似积水区域,并进行钻孔验证,然后再进行疏放等措施;顶板砂砾岩水,可采用井上、下物探圈出富水和构造区域,进行采前钻孔预疏放,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特别煤炭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他仅用49个春秋的人生岁月,开创出了中国地质界的"七个第一",成为一代地质宗师。如今,他虽已故去74载,可他的人生业绩和品格依然光彩照人,令一代代地质人特别是煤地质人永远铭记、怀念。现将该文刊登在本期杂志"地质人生"栏目中,以飨读者,但愿抽暇一阅。  相似文献   

8.
<正> 国际上目前流行的最新式的古地理图是采用电子计算机输入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和古地磁这三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运用古板块模式编制程序成图的。这与以往传统的老式古地理图有着原则性的差别。1988年8月,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1个国家的85位学者云集英国牛津,举行了首届《古生代生物地理与古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他们从古生物地理、古地磁和古气候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古生代各个地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30日,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华东水利学院(现名为河海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光文教授百年诞辰.为此,作为刘先生的学生,根据手头先生的一些资料和与先生的一些接触,撰写"缅怀水文大师风范"一文,借用<水文>杂志一角,以示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0.
梁海燕 《水文》1999,(5):37-39
当我们迎来新中国50华诞之时,黄河也迎来了人民治黄以来的又一岁安澜。在这份凝重的安澜背后,浸透着黄河水文人50年来林风沐雨的汗水,也铭记着黄河水文战天斗地的不朽功业。1世纪回眸,沧海桑田50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她哺育了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培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也是一条维骛不驯、灾难深重的河流。它在塑造辉煌的同时也酿造了深重的灾难,其水少沙多、善淤善徙的复杂特殊性在世界上任何河流都无以伦比,被称为“心腹之患”……“治水必先悉其水性”,治黄首先要深人认识黄河,黄河水…  相似文献   

11.
12.
林杰  傅仿毅 《浙江地质》2008,(11):53-54
瑞安地处浙南沿海丘陵地带,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作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瑞安民营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2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违法用地行为时有发生。近年来,瑞安市国土资源局切实贯彻“以防为主、查防结合、以查促防”的国土资源监察工作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巡查网络,在全市开展拉网式巡查,形成“大家管”的良好机制,有效遏制了违法用地势头。  相似文献   

13.
王鸿祯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六个年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2006年11月17日,在“祝贺王鸿祯院士90华诞暨‘地球表层发展史’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我曾归纳提出王老师四方面的创新成果及其对我国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2010年,在《沉痛悼念恩师王鸿祯院士》一文中,我回忆了王老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工作上勤于行政、克已奉公的优良作风,以及在为人处世上的讲团结、善以待人和提携青年的高贵品质,都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永久难以忘却。 近年来,我经常拜读王鸿祯院士的诗词和联语,深感王鸿祯老师不仅地球科学知识博大精深,而且文学、历史等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他善于用诗联文序抒发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热爱、对师长之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和提携,善于用诗文传播他丰富多彩的情感。 一是用诗文传播了爱国情。在他的诗文中,既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忧国忧民,又有和平时期科教兴国的呐喊。1944年,他在昆明听到日寇西侵,桂林沦陷,在怀念中学校长徐眉生的诗中哀叹出:“虏众复西侵,南中遍妖氛。名城报不守,黎庶更何论。亲旧绝音问,友朋断知闻。函丈竟何之,东望一沾襟。”1945年8月,他在加尔各答喜闻抗日战争胜利,又高兴地赋诗曰:“华夏尘迷近十秋,忽传凶逆此朝休。非关盟势屈强虏,赖有群心护九州。”2005年,为“科技兴国”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题词:“科技居生产之首,教育为人本之先。兴盛奠基于和谐,国力集成于韬晦。百岁殷忧启巨圣,十年生聚希小康。”题词道出了在国家发展中科技教育之奇功、和谐和韬晦兴国之道以及希小康之愿望。 二是用诗文传播了地质情。有多篇诗文论及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1975年秋,在广西与卢衍豪、杨遵仪同宿象州县署西小院,闩门倾谈地质古生物,忆及1939年昆明初聚,取鲁迅小楼一统意,戏成一绝:“三人重聚忆昆明,锥指雕虫竟此生。小院幽深成一统,任他北西与南东。”2005年,接戎嘉余、陈旭《生物大灭绝及复苏》和《全球古生代古气候图集》赠书,步毛主席答柳亚子诗韵赋七律一首:“西郊乍聚情难忘,两度征文兴欲狂。冷暖推移称巨笔,复苏绝灭著华章。扬声莫避忤时尚,创意还须放眼量。四纪薪传成往忆,伫看烽火照春江。” 三是用诗文传播了尊师情。王老常常用诗文联语贺师长华诞,颂师长业绩。1989年,他在敬挽李春昱先生时,尊其主持中央地质调查所并把该所完整地移交给新中国以及其最早研究中国板块之功劳,以“道德文章,先行乃著。事业风范,后世之师”的联语而颂之。1945年,他在重庆敬竭李四光,求指赴英国研究方向时,李示应扩展眼界,当如黄汲清先生之博。因而在中国地震学会年会期间,赠黄先生一绝,赞其科学成就,诗曰:“二叠名家留巨著,秦巴构造探幽微。喜闻揆老犹说项,敢望他年更追随。”1997年,在山东临沂五中为刘进之老师祝97华诞时,步刘自寿诗之韵赋诗一首“世纪同龄历久常,友生小聚诉衷肠,兴邦科教常萦绪,问学启蒙未敢忘……”赞刘老师功劳及施教之恩。 四是用诗文传播了同学情。王老经常用诗文记同学小聚,颂同学成就,述个人感慨。1993年重读《朱夏诗词选集》,感叹朱夏高才硕学,忆及扬州倾谈和1980年在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时与朱相伴共游,用“维扬(州)夜话情难忘,法(国)境同游兴欲狂。构造能源欣共识,诗才谈趣羡君长。”诗句称赞了朱夏之诗才和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1996年,于北京大学“一二·九”时代老友小聚燕园时,和同班同学袁宝华80诞辰自寿诗一首“兴邦科技事唯新,几度蹉跎更觉春。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致证丹心,韶光已逝身垂老,学趣方遒意转深,生态环保须记取,好留清白到儿孙。”赞颂了科技兴邦之春,表达了关怀生态环境之愿。2005年4月,为感谢李星学先生赠书赋七言绝句一首,以“紫金山下风华茂,千岛湖边意兴深”忆1947年两人南京之相会及1990年黄山共游之往事;以“六十年间同道客,新篇宿著忆甘辛”颂二人之友情,贺李先生多年著述之丰。 五是用诗文传播了晚辈情。王先生对学生和晚辈关怀备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喜庆他们的成才与成业。2001年,与北京地质学院招生最多的1956级学生母校相聚,正值千禧之年,赠诗以贺,忆往昔之兴隆,贺学子之成就与贡献。诗曰:“学子峰值忆往年,游踪斧影照河山。辛劳四纪应无愧,赢得新猷带笑看。”北京地质学院石油专业1955级7个班中3个班分到成都地质学院。50年来,他们驰骋于祖国石油战线,备著勋劳,赠诗为贺:“蓉城北地同切磋,海域陆盆岁月稠。五十年间劳绩著,石油石化尽风流。”2005年,在收到陈丕基赠《沧桑集》诗集后夸陈诗文俱佳,说自己“中蒙构建萦我意”,赞陈研究热河动物群“龙鸟辨真羡君忙”。2006年,在悼念金玉玕院士英年早逝的七言律诗中叹“何意天公无抖擞,英才抱恨失华年”。 六是用诗文传播了亲人情。王先生作了不少无题诗,其中一部分看来是身在异乡、思念家亲之作。例如,1943年一首七言律诗无题作为:“匆匆旅次意悠悠,乍别经旬若隔秋。亦有豪情吞岭海,更怀柔想托吟讴。炉边软语频相忆,卷上新痕未忍收。长恐此情君未识,坐听风雨到危楼。”再如,1944年以七言绝句无题诗表亲情,诗曰:“一日思君十二时,半年顾我几篇诗。炉边软语频堪忆,慧眼明眉论旧词。”1945年,在重庆承蒙族侄天民远从外地来重庆探望,并共同冒雨访其母校复旦大学,感慨而赠一七言绝句:“故土尘迷近十秋,感君千里溯江流。春风带雨吹魂断,更理琴书事远游。” 七是用诗文传播了乡愁情。主要是在英国留学及赴英途中,作了一些体现乡愁的诗句。1945年8月,在赴英途经印度飞机上赋五言律诗云:“兵戎且未休,况有去乡忧。岭表犹堪济,弦书尚可求。日暄知气定,云散见江流。天地尽殊色,始悲一叶浮。”在过比斯开湾时突遇大风,而月色独佳,写出了“月光照大海,游子念乡郊。无限不眠意,东流逐逝潮”诗句。1947年6月在英国剑桥接受学位后,在英伦作两月之游,于湖区Kiswick村小住,到著名的断崖景点作画,作五言律诗,其中有云:“清湍泻石髓,平沙聚水阴。渚头看鸥鹭,崖畔试写真。西望疑三峡,南流汇五津。湖山倘有意,他岁更登临。” 诗文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可以陶冶人们的革命情操,可以给人以克服困难的毅力,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爱情、亲情和友情,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和安宁。这或就是王鸿祯先生频作诗文的缘由之一。王鸿祯院士已驾鹤西去,但他的诗文将永存。我们将不断拜读、学习他的诗文,了解其真谛,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1999年7月11日是我们乃至全国地球化学界悲痛的日子——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英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勘察设计》2007,(6):64-65
2007年3月27日,国产CAD平台软件的领导厂商—广州中望龙腾向业界宣布其最新力作——“中望CAD2007”版震撼推出,全球超过42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作为本年度第一款极具震撼力的二维CAD新作,中望CAD2007顶级的兼容性、国内首创批量打印功能,让用户眼前一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奠定了国产CAD2007技术创新的新基调。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8日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我校72级校友王少雄,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洪仁,四川省副省长柯尊平,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萄建丽,四川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王东洲,成都市副市长蒋显伦等省部市领导出席校庆大会。  相似文献   

17.
池际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她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为我国岩石学和整个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池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获博士学位。1950年冲破重重阻碍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地学工作者企盼已久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愿以其丰硕的成果为地球科学的大发展揭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9日,我们敬爱的张之淦先生与世长辞。 张之淦先生祖籍山东省安邱县,1935年出生于北京市,作为著名岩溶学家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家,他为我国岩溶地质事业和许多重大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张之淦先生是在参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举办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的现场上,因脑溢血突发,送医不治,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眷恋而离开我们的。虽然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但却无法抹去我们心中的悲戚与哀伤。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作为张先生昔日的同事和学生,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的业绩和学风严谨、热爱事业、大公无私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