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欧亚大陆季节增(融)雪盖面积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定义了各季节新增(融化)雪盖而积指数(fresh snow extent),即增/融雪覆盖率P_(FSE)、增/融雪面积A_(FSE)、欧亚大陆北部增/融雪面积之和T_(FSE),针对欧亚大陆各季节平均的雪盖面积本身(snow extent,P_(SE)、A_(SE)、T_(SE)和其增(融)雪盖面积,分析比较二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各季节平均的雪盖面积和相应增(融)雪盖面积不论是气候态分布还是其年际、十年际变化均有明显不同,其中以冬、春季差别更为明显;夏、秋季二者虽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增(融)雪盖面积的变率明显强于雪盖而积本身;另外,冬季欧洲新增雪盖对欧业北部冬季雪盖面积以及其后的春季雪盖都有较显著的影响,而春季欧洲和中纬度亚洲地区的融雪则受到冬、春两季雪盖情况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欧亚大陆冬、春两季增(融)雪盖与ENSO关系显示,二者除在个别地区(两伯利业北部、欧洲中东部以及青藏高原)存在较明显关系外,整体上,欧亚大陆北部雪盖变化既不受控于ENSO,也不会显著影响ENSO.  相似文献   

2.
谭言科  何金海 《大气科学》1999,23(2):152-160
利用NOAA的欧亚大陆冬月平均雪盖面积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北半球夏季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亚大陆冬了雪盖面积异常可以激发北半球夏季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它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建立了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和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推测了准4年循环中的可有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中,考查了湖南夏季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现象和冬季欧亚大陆雪盖的统计联系,得出如下结论:(1)、当厄尼诺现象发生后,下一年湖南夏季风降水量偏多,其统计显著性水平在1%以上;(2)、湖南夏季风降水量与冬季欧亚大陆雪盖的相关系数为-0.53,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这个结论与Huhn-Shukla给出冬季欧亚大陆雪盖与印度夏季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54的结果相一致,它表明冬季欧亚雪盖对印度和华中季风降水量有相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冬季欧亚大陆雪盖与江苏梅雨量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长明 《气象科学》1994,14(1):80-83
本文着重讨论了冬季欧亚大陆雪盖与江苏梅雨量的年际变化关系。分析发现:冬季欧亚大陆雪盖与江苏梅雨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沿江地区夏季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不密切。异常的雪盖对江苏丰、枯梅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8~1998年北半球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修群  张琳娜 《大气科学》2001,25(6):757-766
利用NOAA提供的北半球近10年(1988~1998)逐周雪盖观测资料,通过引入年或季节累积雪盖周数作为对雪量累积情况的定量衡量,对北半球雪盖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北半球积雪年际变化的关键区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化最强烈的区域。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积雪变化的关联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时空变化型,第一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地区(如欧洲、俄罗斯远东地区)积雪的同位相趋势性增多;第二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中亚地区积雪变化同位相,而和蒙古高原-我国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反位相的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雪盖变化与四川盛夏异常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盛夏典型热夏年和睡年,欧亚大陆雪盖异常呈反位相变化,尤其是前期、后期非常显著。前期12-5月。热夏年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正距年,后期10-12月,热夏季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的为正距平。反映了欧亚大陆雪盖对盆地异常冷暖的重要影响及其两者间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冉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58-2013年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蒙古气旋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蒙古气旋的主要环流系统。对北大西洋海温、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蒙古气旋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蒙古气旋数量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又处于增多趋势。(2)贝加尔湖西北侧的大气环流异常中心会对蒙古气旋的生成造成明显影响。冬季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部地区海温升高会在欧亚大陆激发遥相关波列,造成乌拉尔山以北地区的冬春季节雪盖深度的减小,雪盖深度减小产生的热力作用异常会造成贝加尔湖西北侧高度场的升高,导致蒙古气旋的减少。(3)乌拉尔山北部地区的冬季积雪深度可以作为预测春季蒙古气旋个数的前兆因子,其与春季蒙古气旋频次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范广洲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7,16(2):140-142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将使随后地夏季东、南来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的印度西南气流弱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NOAA的欧亚大陆冬季月平均雪盖面积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北半球夏季500 hPa高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亚大陆冬季雪盖面积异常可以激发北半球夏季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它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建立了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和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推测了准4年循环中的可能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照片和北半球雪盖图导出欧亚大陆1967~1978年春季(3~5月)雪盖区。印度夏季风推进日期是从印度半岛最南端到印度西北部的每日天气报告中得到的。将逐年印度夏季风推进日期与3~5月欧亚大陆春季雪盖区、3~5月欧亚大陆的融雪作比较。初步研究展示:春季欧亚大陆的广大雪盖区将导致印度夏季风较长的推进时段。进一步说,一种反相关(负相关)存在于印度夏季风与欧亚大陆的春季融雪之间,即欧亚大陆春季的大量融雪是和印度夏季风较短的推进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简要阐述了农业新技术革命提出的理由,其内涵,农业产业化与新技术革命的关系,农业工业化与现代化改造途径,信息化与农业新技术革命的互相关系,在农业新技术革命实施过程中 ,科研院所如何发挥作用,为何要注重发展各地的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2.
Variation in length of day of the Earth (LOD, equivalent to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versus change in atm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and astronom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for the years 1962-2006. Th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27.3-day and an average 13.6-day periodic oscillation in LOD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fields following lunar revolution around the Earth. Accompanying the alternating change in celestial gravitation forcing on the Earth and its atmosphere, the Earth’s LOD changes from minimum to maximum, then to minimum, and the atm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in the tropics oscillate from low to high, then to low. The 27.3-day and average 13.6-day periodic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s is proposed to be a type of strong atmospheric tide, excited by celestial gravitation forcing. A formula for a Tidal Index was derived to estimate the strength of the celestial gravitation forcing, and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idal Index determined by astronomical parameters, LOD, and atm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The reason for the atmospheric tide is periodic departure of the lunar orbit from the celestial equator during lunar revolution around the Earth. The alternating asymmetric change in celestial gravitation forcing on the Earth and its atmosphere produces a "modulation" to the change in the Earth’s LOD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fields.  相似文献   

13.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hina is on the verge of a ‘shale gas revolution’ is examined. This has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energy policy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trary to the optimistic reading of some commentators, it argues that various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al, regulatory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will constrain the growth of China's shale gas market and that such a revolution might in any event have consequences that are at best mixed, at worst antithetical to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Policy relevanceChina's reserves of unconventional gas have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energy policy, as has occurred in the US, resulting in the substitution of shale gas for coal in the energy mix. Because gas emits only approximately half the GHG per unit as coal, such a move woul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policy. However, substantial obstacles stand in the way of the ‘energy revolution’ that some policy analysts see China as embarking upon. The need to acknowledge these obstacles,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ing to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and whether or to what extent they can be overcome), is an issue of profound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of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y.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阿依拉山采样点的树木年轮标准化年表与川西高原的马尔康和红原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尔康7月平均气温与阿依拉山采样点的树木年轮生长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644。利用树轮年表重建了1597-2005年马尔康7月平均气温序列,方差解释量为41.5%,经过检验,转换方程稳定可靠。检测409年重建气温序列的周期信号,发现重建序列存在3~4年、5~9年、21~28年和56~76年的周期振荡,其中较短的年际周期的强振荡期均出现在21世纪,中周期的强振荡期主要出现在最后一次小冰期,而长周期则在工业革命之前能量最强。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由田间试验实测参数建立了小麦3项栽培措施与林下产量群体发展动态指标的数学模型群,并解析了栽培因素的单独产量反应及其交互作用,优选出林下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对规范化种植及高产预测预控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林下小麦栽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由田间试验实测参数建立了小麦3项栽培措施与林下产量群体发展动态指标值的数学模型群,并解析了栽培因素的单独产量反应及其交互作用,优选出林下小麦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对规范化种植及高产预测预控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7.
热带气旋移动的数值模拟和临界点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个带有热力强迫和耗散项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16组积分时间大于7d的数值试验,研究了在环境流场和环境加热场共同作用下,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问题。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流场参数、环境加热场参数和热带气旋尺度参数取值的不同,在模式大气中,清楚地复制出逆时针打转、蛇行摆动、向西移行和突然北折等截然不同的运动形态,并显示出具有非线性特色的临界点现象。  相似文献   

18.
徐琼芳  高庆九 《气象科技》2011,39(2):207-211
根据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轨迹规律,分析了黄赤交角、太阳赤纬、经度和太阳高度角对日照迹线形成的影响,解释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几个具有代表性日期日照迹线形成的规律,阐述了暗筒式日照计日照迹线位置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地球运动轨迹固定,以地球作为参照物,地球相对静止,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光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每日的日照迹线可严格求出。用严谨的理论依据,导出日照迹线公式,并设计出软件,每日日照迹线可任意全真显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大国能源与气候论坛"在推动全球主要国家就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议题达成一致方面取得了进展,已初步显示出其作为联合国气候谈判晴雨表的特征。该论坛的实质是主要发达国家为转移减排责任和压力,降低减排成本,绑架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实施的集体强权政治。论坛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全球量化减排,目的是借全球量化减排,营造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的广大市场,使得具有技术优势的这些经济大国拥有新的主导全球经济的力量。我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与会发展中国家强调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反对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设限等不公平提议,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抓住论坛力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的机遇,使我国站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22日~23日长治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酷热天气,针对此次过程,本文分析了500hPa、地面天气形势的演变特征。对高温强度的分布进行了探讨,为预报高温提供了气候背景,并提出了高温天气预报的着眼点。充分应用数值预报产品、850hPa高空指标站及本站14时气温资料的高温预报指标,在21日准确及时的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提出了御防高温的措施建议,起到了积极的防灾减灾气象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