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罕见冰雹天气过程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2005年5月30日甘肃区域性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形势以及环境场特征,利用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这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得到了冰雹云在雷达强度回波、速度回波和卫星云图中的特征,揭示了这次强冰雹不是带状冰雹云系移到本地产生的,而是发展成中口尺度(MβCS)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同时,得出了一些做好冰雹预报预警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2005,31(7):20-23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良栋  石汉青 《气象》1985,11(12):9-12
使用雷达回波资料和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华东地区两次大尺度天气形势相似的强冷锋过程。发现强冷锋天气的强度和分布与冷锋本身的中尺度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预报的精确度,有必要强调进行天气系统的中尺度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次中气旋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对2002年9月27日发生在山东省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冷性低槽的东移南压,并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大尺度影响系统;高空冷平流、地面暖平流,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大范围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低层中尺度低压环流的扰动,并与高空急流南侧的辐散区耦合,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雷达回波分析也发现,这次过程具有典型的小型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存在并维持尺度较小的中气旋结构。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2年夏季发生在西宁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闪电定位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均发生在典型的高空槽型环流背景下,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水汽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6月5日冰雹天气在整层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受地形和局地热力作用,产生能量分布差异,由地面冷锋抬升触发产生。7月13日的冰雹天气在上干下湿的环境下,是暖区切变触发的局地强对流。应用雷达资料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回波顶高的变化和速度对的出现及雷达产品的应用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次连续性冰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1-06-21~24咸阳连续4d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基本物理量场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同时与历史个例点聚对比,结果表明,这次连续冰雹天气过程中由冷性低涡影响产生的。冷锋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冰雹产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叠置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成区中。  相似文献   

8.
连续冰雹天气的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杨晓霞  张爱华  贺业坤 《气象》2000,26(4):50-54
对1997年4月28~29日山东连续两天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的天气系统和热力及动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是由冷性低涡影响产生的。冷锋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冰雹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对流有效位能和高层正涡度平流对冰雹的产生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2~1998年河南省52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中尺度流场、物理量参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大、中尺度系统与冰雹发生的关系,归纳出区域性冰雹产生的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4月12日, 一条飑线袭击了江西、福建、浙江三省, 所到之处出现冰雹、大风等强烈天气, 这次过程强度强, 影响范围大, 三省交界及附近区域有二十多个测站出现冰雹、大风, 冰雹直径有的达3 cm以上, 最大风速达32 m/s。该文利用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回波以及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 (MM5) 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分析此次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雷达回波显示出飑线的带状强回波, 线状回波上呈现波型特征; 在数值模拟结果中看到在系统发生的带状区域内有多个中尺度涡旋存在, 在飑线内有中尺度涡旋簇和弓形回波。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FY-2E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的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而冷湖中尺度低压系统则起到了激发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9—10日山东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山东省2009年5月9-10日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在华北南部稳定少动造成的;大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低空切变线以南、地面冷锋以北的交汇区;从南海到山东省中北部的水汽通道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地面冷锋是这次大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自西向东移动是产生区域性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区域性冰雹天气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2-1998年河南省52次区域性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中尺度流场、物理量参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大、中尺度系统与冰雹发生的关系,归纳出区域性冰雹产生的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雷达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和影响范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冰雹是各种不同尺度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强对流过程。本文采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1980年7月6日山东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大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相互联系。运用动力分析的结果分析了这次强对流机制。讨论了冰雹、暴雨形成过程中潜热释放、动量、热量垂直输送对大尺度场垂直运动的反馈。借助本省每小时天气实况演变图和雷达回波照片对这次过程进行了中分析,发现地面辐散场和涡度场的演变和冰雹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5年5月6日夜间,河南省西北部出现了冰雹、飑线和大风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郑州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这次弱降水环流背景下的飑线冰雹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发现:常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不利于对这次飑线冰雹过程的预判,借助中尺度分析与落区围区法能较好地预报这次冰雹飑线过程;豫西北上空CAPE能量场较弱,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也不利于强降水的产生,但由于冷平流入侵和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在豫西北上空不断堆积,以及冷锋入侵和垂直风切变较大,致使豫西北地区存在对流触发机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层结结构和垂直上升运动的不断加深,使强对流加强并维持,导致形成冰雹和飑线;-20℃层和0℃层高度适宜,有利于豫西北降雹;V型缺口、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及阵风锋和飑线南北两端的速度场分布,对冰雹和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河南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雷达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各类和影响范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19台州冰雹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黄晓龙  高丽 《气象》2016,42(6):696-70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数据、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及组网拼图产品、FY 2C红外云图产品及逐6 h 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过程分析。研究表明:(1) 通过环境场条件分析和订正后的探空资料诊断发现:台州地区处于下湿上干层结不稳定,在午后地面温度升高、对流有效位能增加、且0~3和0~6 km垂直风切变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出现风雹类强对流天气。(2) 根据触发天气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冷锋移动和演变情况,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台州雷雨大风和大范围冰雹过程主要产生于第三阶段。(3) 成熟期根据系统的回波形态可以分为飑线形成、弓形回波、雹暴单体爆发三个阶段,在各时段的自动站要素和雷达产品上均表现出与其他时段显著不同的要素特征。(4) 近地层充沛的水汽、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南支槽、北方横槽南摆及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造成的系统性抬升,地面冷锋、中尺度辐合线及地形的触发作用,是飑中系统台州地区爆发加强,从而造成冰雹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5) 地市级预报员充分利用本地自动站传输的时效性优势,开展中分析补充订正业务能有效提升临近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周嵬  张强  康凤琴 《干旱气象》2006,24(3):5-13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6~8日甘肃南部发生的一次典型区域性冰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模拟资料分析了大中尺度环流背景和局地对流单体群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模式MM5较好地模拟了这次冰雹天气过程和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特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和中高层西北气流为本次降雹过程提供了环流背景,地形等局地因素是本次冰雹天气发生的重要条件;对流单体主要在海拔较高的山脊处生成,并向低海拔地区移动传播,传播的速度和方向主要与地形和中高层风速风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