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采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关节进行检测,探讨DSCT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DSCT对来我院就诊的160例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关节进行双能量扫描,利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受检部位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随后通过病例追踪随访,与临床确诊病例进行对比,分析DSCT技术对痛风的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0例关节炎患者,其中临床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136例(33例为急性关节炎期,57例为间歇期急性发作,46例为慢性关节炎期),非痛风性关节炎24例。在1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有124例患病关节内有尿酸盐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的检出率为124/136(91.2%);急性关节炎期33例,其中28例关节内有尿酸盐沉积,检出率为28/33(84.8%);在24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24例均未检测出尿酸盐结晶沉积。结论:应用DSCT技术对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关节进行扫描,可有效提高临床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DECT)彩色编码技术对痛风患者不同临床时期尿酸盐结晶与血尿酸的关系,进而评估双能CT成像在痛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的双能CT成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两组,男92例,女28例;对照组为非痛风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所有患者手、足均行DECT非增强扫描,薄层重组后将原始数据传至MMWP工作站选择Dual Energy GOUT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比较痛风患者两期尿酸盐沉积的差异与尿酸值相关性,以及DECT检测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年龄=0.236,P性别=0.613,P>0.005)。高尿酸组尿酸盐沉积量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两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痛风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结论:DECT成像技术对尿酸盐结晶沉积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对高尿酸血症、痛风早期、疑似痛风患者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痛风筛选的常规检查项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收集和筛选了淡水水生生物的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利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TPR)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推算了保护中国淡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4种苯系物水质基准推荐值,并讨论了开展混合物联合基准值研究的重要性.TPR法推导得到的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急性基准值分别为3.57、2.01、1.03和1.24mg L~(-1),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713、0.633、0.157和0.229mg L~(-1).SSD法利用评估模型E_TX 2.0、BurrliOZ 2.0和SSD Generator V1开展研究,推算得到的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急性基准值分别为3.03、2.82、1.56和1.49mg L~(-1),4.25、2.90、0.850和1.55mg L~(-1),以及2.93、2.82、1.49和1.47mg L~(-1);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303、0.067、0.270和0.400mg L~(-1),0.425、0.085、0.500和0.495mg L~(-1),以及0.293、0.057、0.250和0.400mg L~(-1).不同方法推导的结果存在差异,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同一数量级内.该研究结果与中国标准和国外基准值进行了对比,可为中国苯系物水质标准的制修订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的CT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0例和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00例胆囊病变的CT检查结果作了回顾,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与肝硬变三组的胆囊病变发病率分别为68.6%、85.0%和94.0%。三组比较差异显著。急性肝炎以胆囊缩小、囊壁增厚和/或毛糙及胆囊周围炎为主;慢性活动型肝炎以囊壁增厚和/或毛糙、胆囊肿大为主,单纯胆囊缩小和胆囊结石较少;肝炎后肝硬变以胆囊肿大、胆囊结石和囊壁增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环境中吡虫啉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慢性毒害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吡虫啉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为了构建吡虫啉的水质基准以及评估其对本土水生物种的生态风险,搜集筛选了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获得了来自5门14科的共21种急性毒性数据和来自5门11科的共15种慢性毒性数据。选取Log-normal和Log-logistic两种分布模型分别对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以得到吡虫啉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Log-normal分布对急性和慢性数据均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水生物种的短期水质基准为6.95 μg/L,长期水质基准为0.47 μg/L,可作为保护我国水生生物的水质基准。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了吡虫啉在我国主要流域地表水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所包括流域地表水中78.95%的水体为低风险水体,15.79%的水体为中风险水体。本研究结论可为吡虫啉水质标准制定、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T2加权低信号产生机理及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应用philips 1.0T磁共振成像仪,采用TR1800-2000ms/TE80-150ms获取T2加权像。结果:30例急性出血;60例慢性出血;2例黑色素瘤;10例肝硬化结节;视网膜母细胞瘤5例,其它15例,结论:T2加权低信号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胸痛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可以造成高昂的医疗成本支出,并显著影响人民健康。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急性胸痛血管性病变的主要原因,影像学检查可以快速、有效地对血管性病变进行排查诊断。本文主要就CT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胸痛中的临床实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 <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  相似文献   

11.
双能CT技术可以重建物质的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物质辨别技术。进行X射线能谱估计是双能重建的前提,能谱估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双能重建结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能谱估计的误差如何影响双能图像质量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双效应分解双能重建出发,量化分析能谱估计误差对双能重建结果的影响并给出误差传递的理论计算方法,论证影响双能图像准确重建的关键因素,同时由此定义适用于双能成像分析的能谱误差和针对双能成像的等效能谱概念。初步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能CT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双能CT和MR检查,观察软组织CT图像、双能CT肌腱伪彩(DETC)图像和MR图像上ACL。以MR图像为参考标准,评估双能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预测值。结果:MR图像、软组织CT图像、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明确的ACL损伤的例数分别为23、11和20。软组织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47.8%、100.0%、100.0%、36.8%和60.0%;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各预测值分别为82.6%、85.7%、95.0%、60.0%和83.3%。与软组织CT图像相比,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有明显增加(敏感度和准确度相应的χ2值分别为6.133和4.022,P值均<0.05)。结论:联合双能CT的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可诊断ACL损伤,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常规扫描方案比较,探讨能谱扫描方案在乳腺癌患者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乳腺癌行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的女性患者40例,其中行常规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能谱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比较两种扫描方案动脉期和延迟期辐射剂量;通过测量颈胸部淋巴结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评分,评价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和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动脉期和延迟时期的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的辐射剂量更低;颈部动脉期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动脉期腋窝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颈部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腋窝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能谱主观评分更高,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结论: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更低,扫描流程更简便,患者配合度更高,对于胸部腋窝淋巴结的显示更清晰,加之能谱扫描可以提供多参数的图像数据,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左室心肌碘图技术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HF)及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完成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检查及血浆BNP检查,入院治疗1周内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通过双能量冠脉CTA检查测量心肌碘含量用以评价患者CT心肌灌注情况。分析患者心肌碘含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BNP水平指标间的相关性,对比HF患者不同Killip心功能分级组间心肌灌注情况、LVEF及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共有115例AMI患者入组,其中42例纳入HF组,73例非HF组。两组间的心肌碘浓度、LVEF及BN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心肌碘浓度、LVEF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527、?0.674)。ROC曲线显示,心肌碘浓度联合BNP对于预测AMI后发生HF的AUC高于碘图、BNP的单独预测结果。42例AMI后HF患者不同Killip分级组之间,随着Killip分级的升高,血清BNP水平升高,LVEF及梗死心肌碘含量下降,并且不同分级组间BNP、LVEF、梗死心肌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能量CT左室心肌碘图技术联合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与心力衰竭的临床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静态CT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螺旋CT,在扫描速度上有着革命性的优势,这使得其在行李安检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要实现静态CT系统的实际应用,需要解决几何尺寸误差标定、有限角重建、双能投影数据匹配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X射线源和双平面扫描方式的双能静态CT系统。该系统采用碳纳米管冷阴极射线管,实现X射线源的高速启停;并采用双平面扫描方式,提高投影数据的覆盖角度以减小伪影,并通过采集双能投影数据实现物质识别。本文详细介绍该静态CT系统的系统设计、几何校正及成像方法等内容。实际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对箱包及其内部物体进行三维成像,获得较为理想的形状及材料信息,在行李安检领域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能谱CT可产生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基材料图像,所产生的基材料图像可用于组织成分和造影剂分布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且对成像物质分离、鉴别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能CT。能谱CT中双能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双能谱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的两物质分解、多物质分解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大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10例腰大肌病变的螺旋CT资料。结果:腰大肌血肿37例(其中急性期血肿30例,慢性期血肿7例),急性期血肿表现为腰大肌筋膜增厚、体积增大、伴有不均匀高密度和横突等骨折,随访中体积逐渐变小、密度渐减低,慢性期血肿液化呈水样密度;累及腰大肌的感染28例(其中结核21例,其他感染7例),CT表现为腰大肌膨隆、轮廓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可见索条、积液,CT随访可因病变的转归而发生相应变化,结核可伴相应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腰大肌肿瘤45例,其中腹腔恶性肿瘤直接侵犯15例,肿瘤转移30例(单纯性腰大肌转移3例,同时伴脊椎转移27例),CT表现为腰大肌肿大,明显强化的肿物。结论:认识腰大肌病变的CT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