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冬季湿球溶冰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操作,溶冰的时间、方法直接关系到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我站观测人员在长期的冬季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避免溶冰不当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现在,正处在季节交替转换时间,冬季即将到来。观测员往往因季节替换时一些规定不熟悉,容易造成记录的错漏现象,给工作带来不可祢补的损失。加强冬季观测有关技术规定、方法的学习,是做好测报工作极其重要的一环。我们认为冬季观测应注意如下问题:一,观测场观测场特别是地温场,应保持积雪的自然状态不受破坏。场内形成的雪堆和小  相似文献   

3.
北京冬夏降水系统中的云水量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降水天气下大气水汽、液水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北京1989年夏季1次降水过程和1990年冬季5次降雪过程的云水量资料,讨论了降水过程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估算了夏季降水中凝结水向降水的转化率。结合极轨气象卫星的遥感云顶温度资料,以及冬季地面降雪强度的观测,对北京冬季降水系统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降雪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该文总结在冬季雨雪冰冻天气条件下积雪、雨凇等重要天气的观测、编发报等方面的一些经验,以及复杂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供今后业务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EOF2m温度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和夏季(2010年6-8月)6h一次T639和NCEP 2 m温度分析场作为背景场,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面观测2 m温度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NCEP资料,观测资料剔除率比T639高,而资料剔除率高的区域正好是观测增量双权重标准差较大的区域;冬季观测增量双权重标准差比夏季大,导致冬季资料的剔除率比夏季高;与传统OMB(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质量控制方法对比,发现两种质量控制方法都能使观测增量更接近正态分布,但使用传统OMB质量控制方法会把一些能反映大气异常状态且正确的资料剔除,而EOF质量控制方法则能较好地保留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两个乌鲁木齐冬季层积云个例的观测结果,初步揭示了它发生、发展和消亡各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况及云的宏、微观结构情况,得出了有关该种云的发生、发展及消散过程的一些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雪压的观测相对来说比较特殊,也比较繁琐。观测员必须反复操作测量工具和读数,有一个比较长的观测过程,它只在冬季降雪达到观测标准时才读数,观测次数少,特别是河曲周围晋西北一带,冬季降雪较少,有的年份甚至一次也达不到雪压观测标准。正因为它的观测次数如此  相似文献   

8.
冬季湿球溶冰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操作 ,溶冰的时间、方法直接关系到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我站观测人员在长期的冬季观测实践中 ,积累了一些避免溶冰不当的经验。①掌握好溶冰时间是溶冰的技术关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溶冰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溶冰宁早不能晚 ,可依据《规范》提前 5~ 1 0分钟 ,特别是在风小雾大或是大雪天气 ,溶冰在观测前 65~ 70分钟进行 ,效果更佳。②溶冰时湿球温度不可升得太高。溶冰时 ,当冰层完全融化 ,湿球示度稳定上升到 0℃以上 ,就可将水杯移开 ,否则温度升得太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休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能见度变得很差,每年小于10km的天数多达200d左右。从观测资料中发现影响介休市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主要有轻雾、烟幕、霾3种。在日常观测中,这3种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只要我们认真观测,是可以准确判定的。但近几年在介休市冬季出现的一些现象给观测带来一定难度,造成了天气现象的漏记、误记,严重影响了气象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介绍国外对冬季季风影响下海上风场的一些推算模式,由温压场转换为风场的一些实际作法以及亚洲冬季季风源区域的能量学特征和可能与局地哈得来环流的联系。一、由沿岸陆地站测风推算近海风的模式最近几年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使用6个浮标站与由墨西哥湾到阿拉斯加沿岸并排的陆地站之间进行了同时观测对比。发现,海陆风之间最  相似文献   

11.
利用71个气象站1960~2009年共50年的冬季逐日降水、风速和天气现象资料, 以及3个站降水对比观测试验数据, 对东北地区降雪测量记录的风场变形误差进行了评价和订正,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场变形误差对研究区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结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台站观测记录普遍被低估, 全区观测的冬季平均降雪量为15.1 mm,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冬季平均降雪量为22.5 mm。各站绝对误差介于1.1~19.4 mm, 平均绝对误差为7.5 mm, 各站相对误差介于11.8%~50.8%, 平均相对误差为34.1%。2)主要由于受气象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导致的风速减弱现象影响, 东北地区大部分台站雨量计对降雪的捕获率有所增加, 冬季降水观测中的风场变形误差减小, 引起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值被高估。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前, 东北地区近50年的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4 mm·(10 a)-1,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 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1 mm·(10 a)-1。3)东北南部地区台站受风场变形误差影响尤其明显, 冬季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偏高更大, 订正后和订正前趋势差值为-1 mm·(10 a)-1, 即订正前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被高估程度达到了64.3%。  相似文献   

12.
WRF模式对江苏如东地区风速预报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WRF模式在风电场的风速或者功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 主要研究和评估了WRF模式对地处东亚季风区及海陆交界的江苏如东地区夏季和冬季风速的短期预报效能。研究发现WRF模式可以比较好地预报如东站冬季的风速, 24 h预报的风速时间序列和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61, 通过置信度99%的检验, 48 h和72 h的预报与观测风速相关系数分别为0.54和0.47, 也能通过置信度99%的检验;相对而言, 模式对夏季风速的预报则要差一些, 24 h的相关系数有0.59, 48 h和72 h的相关系数只有0.47和0.30, 但仍能通过置信度99%的检验。在量值上, 模式预报的风速比观测值都略偏大一些。而江苏南通市预报结果显示, 模式的预报效能要比如东稍高一些, 和如东类似, 模式对该地冬季的预报要好于对夏季风速的预报。从更大尺度范围的分析也表明, 模式对不同地区预报的准确度是不一样的, 对海面以及海陆交界的海岸预报精度要高一些, 在平坦的内陆地区预报也比较好, 但在山区预报效能则较差。总体说来, WRF能胜任风速短期预报,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果洛由于持续降雪致使中北部发生雪灾,其中甘德达到了重度雪灾标准。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及各种物理量场对造成此次雪灾的五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获得一些对果洛冬季降雪有指导意义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多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气象要素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级自动站(2421个站)的观测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全球预测系统(GFS)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数值模式资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的适用性要高于西部地区。不同的地面气象要素,差异较大:对于地面气温和地面相对湿度,ECMWF比JMA和GFS更接近实际观测,ECMWF和JMA的分析场数据质量要好于预报场;ECMWF和JMA地面气温在冬季与观测差异最大,GFS地面气温在夏季与观测差异最大;3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相对湿度在秋季和冬季与观测差异最大;对于地面风速,在江淮流域和华南等东部区域JMA与实际观测差异最小,在北部和西部区域ECMWF最好,JMA和GFS地面风速在冬季与实际观测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5.
在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方法的适应性观测系统的基础上,考虑湿度因子作用并增加对流层低层的大气运动信息,发展了更加适用于我国中尺度高影响天气系统敏感区识别的优化方案。针对环北京夏季暴雨和冬季降雪的高影响天气个例,分别设计4组试验进行观测敏感区识别试验,考察了优化方案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质量,并对分析和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效果最佳,对环北京夏季暴雨和冬季降雪天气的目标观测敏感区质量有明显改善,湿度因子可使最强观测敏感区更加集中,对夏季降水敏感区的影响比冬季降雪天气更加明显。低层大气信息的引入对最强观测敏感区的准确识别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标观测敏感区的目标资料对分析和短期预报质量具有明显的正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初期,完成了多部雷达的架设、观测和数据质量监控。在2019年夏季以乌鲁木齐牧试站为基地成功观测了多个降水过程,完成了气溶胶和冰核的连续地面观测以及无人机观测;在2019-2020年冬季成功观测两次降雪过程,并进行了烟炉增雪作业。  相似文献   

17.
一次冬季降雹过程的CINRAD/SA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冯晋勤  罗保华 《气象》2004,30(5):21-2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SA)对 2 0 0 2年 1 2月 1 9日一次冬季降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冬季降雹的回波特征 ,并对这次过程中出现的三体散射现象及相应的雷达产品做初步分析 ,得出“三体”散射现象是降大雹的一指示性标志和降雹的一些雷达产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高庆九  周小艳 《气象科学》2017,37(3):368-375
运用EOF分解、线性趋势分析、方差分析、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均值、长期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方面对NCEP/NCAR(N1T)、NCEP/DOE(N2T)、ERA-Interim(ET)、JRA-25(JT)4种再分析资料集和194站观测资料集中1979—2012年我国冬季最低气温(WTMIN)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ET在再现观测冬季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时最优;(2)除新疆北部和西南部以及东北北部有降低趋势外,我国大部分地区WTMIN有升高的趋势,N1T对观测温度长期变化趋势再现能力优于其他3种资料;(3)观测WTMIN在中国北方和高原地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于南方地区,四种再分析WTMIN对我国冬季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再现在不同区域各有所长,总体上以ET为优。(4)再分析资料在再现观测WTMIN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能力相当,以ET最优,尤其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N1T和N2T对东北地区观测冬季最低气温年际变化的再现能力较好,ET再现观测WTMIN在1990s之前,2005年之后的3~4 a变化周期特征时能力略优于其他3种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长白山脉哈尔巴岭气象塔高频率湍流梯度观测数据,分析了2007—2009年间2月和7月2 m、30 m和100 m 3个观测高度湍流统计特征,对复杂下垫面局地相似理论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求出了无量纲风速标准差、无量纲温度和湿度标准差与稳定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发现了该地域湍流统计特征的新现象。结果表明:(1)冬季和夏季对流条件下2 m、30 m和100 m高度上无量纲风速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能较好的满足1/3幂律,但夏季能更好地满足1/3幂律,且变化趋势明显,而冬季变化趋势平缓,接近直线。通过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差异。(2)冬季无量纲温度、湿度标准差观测值随稳定度分布十分离散,但总体变化趋势基本满足-1/3幂律,而夏季观测值分布集中,变化趋势较好地满足-1/3幂律,反映出该地域无量纲温度、湿度标准差与稳定度关系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且夏季对流强于冬季。(3)在30 m和100 m高度上,摩擦速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但2 m高度上摩擦速度的变化比较特异,出现了夜间高于日间的情况,通过研究三维风速的脉动资料,发现夜间的风速脉动资料明显偏大,是导致夜间摩擦速度u*取值较大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该地域地形效应和下垫面特征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陈帮怀 《气象》1996,22(3):2-2
湿度观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目前,气象台站所采用的湿度观测仪器有干湿球温度表和毛发湿度计.这二种仪器在淮北地区尤其是冬季使用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常因溶冰不当造成误差·后者,常因淮北地区冬季低温、低湿而使其反映空气湿度变化的状况不佳。这里除仪器本身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