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依据青海乌兰、班玛两个经过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年表,通过响应函数计算,求得逐月的气候因素对轮宽生长的贡献。在贡献显著的时区内,经由相关计算确立最佳重建时段,选取预报因子,再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方程来重建过去气候。分析表明在重建时段内的两地降水变化,均有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同时存在显著的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2.
沙漠及其边缘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但沙漠地区有限的森林资源限制了区域百年到千年尺度上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利用采自巴丹吉林南缘的青海云杉年轮宽度资料,重建了区域近191 a(1815—2005年)来的年降水(前一年7月至当年8月的总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的相关系数是0.636,方差解释量为40.4%,调整自由度后的解释方差R2adj为0.392。重建结果稳定可靠。分析区域过去年降水变化结果可见,19世纪该区域干湿变化频繁,20世纪前半段主要以干旱为主,干湿转变较少。20世纪20年代的干旱事件在巴丹吉林南缘的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周期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年降水量变化有2 a、4 a、64 a等周期。  相似文献   

3.
华南4~6月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华南4-6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华南4-6月旱、涝年的500hPa高度距平场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4-6降水存在2.5-3年的准周期变化和持续10年左右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旱、涝年1-3月500hPa高度距平场的分布基本反位相,4-6月的距平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综合结果表明,从冬季开始到次年6月,旱、涝年500hPa高度距平沿50°N纬圈的演变具有基本相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1996年6月15~20日,南疆西部普降大雨,出现了洪水。本文就产生大降水的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东西夹攻型以及卡拉奇低涡的发展维持是南疆西部大降水发生的主要环流特点,并结合高中低层流场情况及特殊地形对大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总结了预报着眼点及此次预报服务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利用古松年轮资料重建陕西榆林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较可靠的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重建过去的气候,本文依据陕北长城沿线两棵稀有的古油松,经过合适取样和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表,首先确立了它们各自生长状况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函数,进一步明确年轮宽度与气候的关系.接着,选择可被重建的气候因子,并建立包括前期生长状况在内的、经过正交变换的转换函数,达到重建过去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用年轮资料的EOF迭代方案重建中国西部近600年的气温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西部祁连山区一个三棵园柏平均年轮资料表、陕西一个太白落叶松(A)年轮宽度表和新疆哈密地区五个年轮年表,经过合适取样和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序列和我国西部28个站点1951—1975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种恢复气象要素场的EOF迭代方案重建我国西部近600年的地面气温序列。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重建的气温序列反映出1432-1526年、1622-1680年、1834-1865年三个冷期以及1541-1567年、1897-1923年两个暖期。与近600年气候变迁的演变趋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1996年6月15~20日,南疆西部普降大雨,出现了洪水,本文就产业大降水的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东西夹攻型以及卡拉奇低涡的发展维持是南疆西部降水发生的主要环流特点,并结合高中低层流场情况及特殊地形对大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总结了预报着眼点及此次预报服务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荣艳淑  屠其璞 《气象科技》2004,32(3):163-167
基于533年旱涝指数场序列,采用了滑动累积频率法用于降水序列重建工作,并选用了3种不同均值用于序列重建试验,得到了1499~2002年共504年连续的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分析表明,重建的504年降水场序列与49年实测降水场序列相关性较好,其平均相对均方误差在1.89%以下;重建的序列与原旱涝指数序列的非线性关系,表明重建序列是合理的,为华北地区长期旱涝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准噶尔盆地西南缘降水日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阿拉套山南坡4个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树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树轮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与当年生长季及其前期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其中小青稞与哈拉吐鲁克苏河两个点组成的树轮宽度年表(HXC)与阿拉山口气象站2-8月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24。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树轮宽度指数与降水日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2.4%,交叉检验表明转换方程稳定可信。由于采样点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蓄水能力弱,树轮宽度与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1685-2008年重建降水日数序列与区域干旱灾害文献记录的14次旱灾对比发现,树轮资料重建降水日数序列较好地捕捉了区域极端干旱事件。本文的序列与天山北坡山区和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降水序列的干湿阶段是对应的,特别是与天山山区降水序列的干湿阶段(特别是干旱阶段)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小时1。×1。再分析资料、FY-2D云图资料,对2014年8月16日至19日伊犁持续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持续降水发生在100hpa南亚高压呈典型的双体型、500hpa伊朗副高-中亚低值系统-贝加尔湖阻滞脊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中亚低槽前的偏南气流将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水汽通过接力输送机制输送到伊犁。200hpa强盛的西南急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散度场、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叠加的动力结构利于持续降水的形成。降水明显时段,800 hPa以下受负湿位涡控制,有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强降水时段的云顶亮温TBB最低值在-48℃左右。持续降水导致伊宁市8月降水量(45.8mm)突破1952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极值。  相似文献   

11.
山东1736年来逐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于清代雨雪档案记载及现代农业气象与气象观测记录 ,根据降水入渗的土壤物理学模型与水量平衡模型 ,恢复了山东济南、泰安、潍坊、菏泽、临沂等 5个地区 1 736~ 1 91 0年逐季降水量 ,建立了各站 1 736~ 2 0 0 0年的逐季降水序列。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各站间的季节降水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1 761~ 1 770年、 1 781~ 1 790年、1 791~ 1 80 0年、 1 80 1~ 1 81 0年、 1 981~ 1 990年等 5个年代的降水明显偏少 ,1 861~ 1 870年、1 871~ 1 880年、 1 881~ 1 890年、 1 90 1~ 1 91 0年等 4个年代则明显偏多。其变化总趋势可概括为 :1 8世纪中前期 ,山东降水相对较多 ;1 8世纪中期起进入少雨期 ;1 9世纪中后期转为多雨期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降水明显减少 ,再次进入相对少雨期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 ,降水又一次降至较低水平。 1 990年起 ,山东降水有所回升 ,重新进入了相对多雨期。  相似文献   

12.
1前言本文用主分量分析法作海南省18个测站1954~1990年4~6月降水类型及其年际变化的分析。资料取自《广东省地面气象年鉴》、《广东地面气候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个别缺测资料用比值法、Wild法或直线回归方程作订正和延长。2海南省4~6月降水的统计分析从图正可见,等降水量线呈由中部向沿海递减的趋势。琼中、保亭为最大降水量中心,降水量达600mm;定安地区也有一降水量大值中心。最小降水量区出现在西南部沿海的干旱区,其降水量在30Omm以下。根据降水量分布和表1可知,海南4~6月降水变率比较大,最大变率中心出现在白沙、万宁…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疆吉木萨尔县天山云杉树木年轮宽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标准化年表,讨论了晚材宽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函数基本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了利用晚材宽度指数、最大密度指数和最小密度指数重建该地6~9月份降水,以及利用最大密度指数和最小密度指数重建该地4~9月份平均最高温度。重建结果可靠且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分析发现,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月平均最高温度和降水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天山北坡三屯河流域2个采点的云杉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小渠子和大西沟气象站月降水相关普查分析发现,区域森林中下部林缘年表与小渠子气象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94(p〈0.000 1),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区域森林中下部林缘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小渠子气象站146 a来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对天山北坡三屯河流域过去146 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天山北坡三屯河流域降水大体经历了6个偏干阶段和6个偏湿阶段,具有2、4、7、14、26 a的变化准周期,1942年和1945年分别是三屯河流域甚至天山山区较大范围内过去146 a的降水最大年份和最小年份,降水的长期变化与天山山区变化趋势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气候背景,环流形势特征及西太平洋副高特征指数,得到:2010年6月玉林降水偏多的情况是在多雨的小周期中发生的;副高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脊线位置偏南是造成玉林6月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热带地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对降水偏多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集自青海省雪山乡的祁连圆柏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将标准年表与黄河源区内4个气象站各气象要素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源区5—6月最高气温与标准年表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65。根据相关分析结果,重建了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距平序列,重建方程经过逐一剔除检验,方差解释量达42.2%,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重建序列在近400年间先后经历了8个较暖时间段和8个较冷时间段,暖期时段有1644—1656、1727—1746、1786—1797、1817—1835、1860—1885、1916—1934、1952—1968和1992—2005年,冷期的时段分别为1632—1643、1657—1696、1747—1764、1798—1816、1836—1859、1898—1915、1935—1951和1969—1991年。对比本次重建序列与杂多、青藏高原东部以及长江源的气温重建序列,发现以上序列在公共时段变化趋势一致,另外,一些文献和历史记载也证实了此次重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8年6月份华南地区降水偏多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500hPa巴湖维持低槽、高原气流平直,使华南地区长时间处于低槽内,同时孟加拉湾又维持低槽,利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经中南半岛向华南地区输送;南海夏季风偏早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东利于西太平洋、南海水汽向华南输送,两支水汽输送带使华南上空水汽更加充足;华南长时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对流不稳妥定状态;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对流活动从非洲东部地区向东传播至西太平洋中西部地区,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8.
树轮纪录的500年来青海地区夏半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海省境内不同区域的3条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青海省1479~1991年共513年的夏半年降水序列,分析发现青海省夏半年降水与1961~1990年降水平均值相比,以降水偏少为主要特征.以这513年的平均值为基准,自1479年以来,青海地区主要经历了10个相对干期和11个相对湿期,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期有3段分别为1544~1584年(41年)、1667~1719年(53年)、1936~1991年(56年),干期的持续时间都较短.最大墒谱分析发现存在25.0、11.5、4.8、3.7、7.7、6.2、2.2、2.4、2.0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高温天气与转折性降水过程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05年6月21日~23日特高温天气过程和2005年6月25日~26日的转折性降水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实况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此次高温天气的环流特点和转折性天气的转折机制,并提出了其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0.
鄂霍茨克海阻高是影响黑龙江省6月降水的主要因子,6月鄂霍茨克阻高对我省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配置作用实现的,并利用前期环流等因子的变化对6月鄂霍茨克海阻高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