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会议概况第13届亚洲遥感会议于1992年10月6-11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青年文化中心召开。参加国家除亚洲各国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该两国现已参加亚洲遥感协会,成为正式成员)以及美国、法国、波兰、瑞典、荷兰、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与会代表共213名,其中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85名,日本代表36名,我国有3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核工业总公司代表1名。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11日下午,亚洲珠宝联合会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如心会议中心召开了2009年新春联谊会暨白玉名称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亚洲珠宝联合会主席李劲松、副会长何乃华、吴国忠、杨富绪、陈汴琨、栾秉墩、秘书长王东喜、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副主任张淑荣、国家发改委闫修桐处长、高等院校代表崔文元教授、王时麒教授、颜慰萱教授、何雪梅副教授、工艺美术大师吕琨、郭石林、宋士义、刘继庭、王金兰、宝玉石专家赵松龄、雷从云、付林堂、赵永魁、夏松尧、石桂华、邹天人、高秀清、鲁克化以及港、澳代表、媒体代表共80多人。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06,27(3):364-364
第一届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国际会议于2005年12月11日-13日在新加坡富丽华宾馆召开,本届会议由多国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联合工作组织(JWG-DMR)主办,亚洲岩土工程学会岩土工程灾害专业委员会(ATC3)和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岩土工程学会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等单位协办,来自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和亚洲各个国家专家代表共98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事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于1988年9月7日至10日在上海市同济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共130人,其中国内包括台湾代表99人,国外代表31人。国内代表来自19个城市的地质、海洋、石油、高校和中科院等系统的42个单位;国外有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泰国、印尼、印  相似文献   

5.
由我国国家科委和亚洲遥感协会(Asin.confrence on Remote sensing,简称ACRS)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遥感会议于1990年11目15日至2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达500余人,有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蒙古、南朝鲜、伊朗、瓦努阿图、日本、新加坡、香港、中国台北、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荷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环保署、亚洲开发银行等24个国家、地区联会国组织的118位代表和中国的281位正式化表,114位列席代表.本次会议以交流利用遥感技术解决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预防、监测与预报、全球环境变迁等问题为主题,共宣读和展示了196篇论文(己出论文集),涉及到  相似文献   

6.
孙枢 《地质论评》1965,23(1):71
一九六四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于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举行,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四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三百六十七人参加。与会的地质学家有:东非科学院(肯尼亚、坦桑尼亚共和国、乌干达)代表L.A.J.威廉姆斯,缅甸代表团团长尼尼,中国代表孟宪民、张文佑,特邀代表尹赞勋,加纳代表  相似文献   

7.
于1991年3月11—15日在维也纳召开,代表共265人,代表52个国家,中国正式代表两人,列席代表一人。大会交流的论文主要有如下方面:大气圈与水圈的作用过程;地表水的研究;沉积物研究;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一 XIII届INQUA大会经过四年的筹备,于1991年8月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INQUA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也是首次在亚洲举行的大会,从而使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几十年前就渴望在中国举办国际大会的宿愿得以实现。来自六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人出席了大会,其中有包括16名台湾省代表在内的中国代表380余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543人,陪同人员98人,是迄今在中国举办的、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1987,33(2):196-197
中国地质学会三十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86年12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出席的有名誉理事袁见齐,徐克勤2人;理事78人;部分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研究会)及省地质学会的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由理事长程裕淇主持并致开幕词。中国地质学会参加中国科协“三大”的代表张之一同志传达了科协“三大”的主要精神;中国地质学会专职副秘书长何世沅同志作了“两年多来中国地质学会的工作及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区域会议于1990年8月13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该联合会第一次委托中国地理学会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六大洲、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工作者共1017人。其中亚洲788人、欧洲125人、北美洲74人、大洋洲15人、拉丁美洲7人、非洲3人。较大的代表团来自美国(45人)、南朝鲜(44人)、日本(31人)、法国(18人)、意大利(17人)、西德(16人)、加拿大(16人)、苏联(13人)、澳大利亚(10人)等。中国代表664人,占代表总数  相似文献   

11.
由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主持召开的“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阶段评审会议于85年元月11—18日在泾惠渠管理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科委、省水利设计院、关中各大灌区的省、地、县地下水工作队代表共三十余人。会议代表对规划组提交的报告、图件及附件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19日至22日在日本筑波召开了“亚洲及西太平洋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mansin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会议由日本第四纪学会(JAQUA)主办,来自亚洲、大洋洲、美国和欧洲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于1979年11月1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及列席代表1000余人。並邀请有美国、日本、西德、奥地利、新西兰、委内瑞拉等国家11位地层学家以及一位香港同胞。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並讲了话。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一届矿物学学术会议及矿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2年11月14日至18日在成都市举行。到会代表与工作人员共93人,其中有来自北京、天津、吉林、河南、湖北、陕西、贵州等省市的特邀代表11人。收到的论文52篇、大会交流33篇。这次会议是四川省矿物学工作者的第一次专门聚会,交流了省内冶  相似文献   

15.
第38届国际煤岩会议于1985年9月23~28日在南斯拉夫杜勃罗夫聂克(Dubrovnik)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共62名代表。其中联邦德国11人,英、美、法、澳、荷各四人,苏、波、比各3人,东道国南斯拉夫6人,其余为来自日本、巴西、新西兰和加拿大的代表。我国以客人身分(不属会员国)参加了会议。由于出席会议的人数不多、采取了全体大会的形式进行。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和主办的“国际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7—10日在广州召开。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国外代表40人,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朝鲜、瑞士、美国、苏联和中国香港地区。国内代表来自全国生产、科研和教学等系统的68个单位。代表中有国际花岗岩研究的著名学者涂光炽、徐克勤、怀特、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承担编制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区域地质志》于1984年10月5日至11日在贵阳组织评审验收。地质矿产部科技委员会委派路兆洽委员为全权代表参加了验收会议。并有部地矿司、地质出版社、五四三厂、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区调队或地质队、贵州省科委、省测绘局、地质矿产局、省地质研究所及地质队的代表和特约代表78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9月9日-11日,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科技信息网、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水利、石油、地质等部门从事物探工作的专家、代表共111人参加了会议,就堤坝隐患探测及渗漏探测实验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探测方法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符曙君 《地质论评》1981,27(2):189-190
中国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0年10月11日至17日在四川峨眉举行。同时进行了石膏矿床的学术交流,并展出了全国二十几主要石膏矿区的矿石标本和部分国内外石膏制品的样品。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区地质、冶金、化工、建材系统的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及科学院系统的代表130人。是建国三十年来非金属矿地质工作者的一次盛大聚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观察了峨眉山三叠系地质剖面、麦地坪震旦系地质剖面和大为石膏矿。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通过碎屑岩的物源对比讨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笔者选择西拉木伦河北侧林西双井子地区和南侧奈曼旗下石碑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北侧样品LX0831-11为粉砂质板岩,采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上志留统杏树洼组。碎屑锆石年龄分为三组:385~531Ma(N=52)、872~1097Ma(N=11)、1344~1901Ma(N=11),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中-晚泥盆世。南侧样品130417-06为石英岩屑砂岩,采于奈曼旗下石碑组顶部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为四组:370~523Ma(N=34)、884~1481Ma(N=21)、1573~1900Ma(N=6)、2369~2588Ma(N=8),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晚泥盆世。这两个分别来自西拉木伦河南、北两侧原志留纪样品,显示一致的志留-泥盆纪及晚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两者从泥盆纪开始即具有相同的沉积物源;而代表兴蒙造山带的元古代碎屑锆石在奈曼旗地区的出现,说明泥盆纪以来兴蒙造山带的剥蚀物已到达华北板块北缘。因此,本次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华北板块与其北部松辽地块在中-晚泥盆世之前已经完成拼合过程,即此时两者间已不存在古亚洲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