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镰鱼镰鱼属镰鱼科。身体甚高而侧扁,是一种很漂亮的鱼类。皮肤坚韧披以细小的粗糙鳞片,与鲨鱼皮肤相似。背鳍的第三鳍棘延长成细鞭状,吻向前突出呈圆锥状。平时生活在多岩礁的水域内,喜食浮游生物。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相似文献
2.
过了“大锅盖”,离目标点只剩下最后的200多公里,这时的海拔已达3400米。空气稀薄,缺氧造成发动机燃烧不完全,车辆烟囱开始冒黑烟,动力下降明显,再加上持续上坡,雪面更加松软,行车依旧很是艰难。幸好,我们一路上已经消耗了很多油料。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依据日本监测的137Cs 年大气沉降通量,利用相应的降水数据进行修正,定量分析长江口1986 年137Cs 大气沉降特征,结合长江口沉积物中137Cs 与239+240Pu 比活度垂直剖面的分布特征对1986 年时标进行探讨,同时讨论了识别该时标的方法。结论如下: (1) 长江口137Cs 大气沉降通量趋势与日本东京基本一致,1986 年都存在明显的137Cs 沉降峰,所以长江口沉积物中应存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露的137Cs 蓄积峰记录。(2) 相比于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沉积动力环境复杂的长江口可以结合Pu 同位素推断137Cs 剖面的1986 年次级峰,但是根据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蓄积峰比值等推算此次级峰较为困难,所以对1986 年辅助计年时标的应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7.
南极的夏天,只有白昼而没有夜晚。就日本的昭和基地而言,中午十二点处于正北的太阳,边向西转边逐渐下降,到了半夜零点,太阳已转到正南,此时又边向东转边逐渐开始上升,到了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又转到正北方,在这二十四小时之内,太阳一直处在地平线上,零点的晚霞也就是早霞。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2014年与2015年7月琼东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对ENSO影响下琼东上升流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7月低温高盐水总体上离表层较深,大约为20~30 m(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但在近岸处(离岸20 km以内)却相对较浅,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在整个断面抬升15~25 m,上升流的爬升现象更为明显;受西南季风影响,表层海水离岸运动,低温高盐水沿地形爬升进行补充,是典型的风生上升流。2014年为正常年份,2014年7月,整个断面低温高盐水更接近表层(近岸例外),大约为10~20 m,同等深度低温高盐现象比2015年明显,但上升流爬升现象不明显,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在整个断面抬升不到10 m;盛行风为东南风、向岸风,对上升流的形成起抑制作用,低温高盐水使整个断面的抬升,不符合风生上升流的特征规律,表明该年琼东上升流的形成可能与外海环流变化导致的温跃层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利用大亚湾1987年与1989年海洋生态零点调查的资料,对该湾海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湾内存在着一个反气旋式环流的流动路径;夏季于不同年份该湾底层水向上涌升现的强弱有差异,南海沿岸底层水对大亚湾的入侵是明确的;春夏两季,局部气象条件对湾内的海水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海地区海—气热交换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EOF方法,对南海地区(0°-20°N,104°-136°E)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变化中前三个特征向量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模态一表征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征;模态二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变化与南海ITCZ变化的联系;模态三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西北-东南向的半年周期振荡。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中,夏季(6-8月)的第一特征向量含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大西洋陆架35,000年来的海平面曲线,是建立在80多个放射性碳年代的基础上,其中15个年代是老于15,000年代的。测年的材料包括浅水软体动物、鲕状岩、珊瑚藻、海滩岩和盐沼泥炭。30,000—35,000年前的海平面,曾经是接近于现在的海平面的。随后冰川发育,16,000年前海平面降低到负130米左右。全新世海侵可能开始于约14,000年前,并迅速地延续到约7,000年前。世界大多数大陆架的年代和这条曲线相一致,说明这条曲线大致是这个时期海平面升降的曲线。 相似文献
15.
世界渔业的年总产量近几年约为7500万吨左右。六十年代曾是世界渔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但进入七十年代后,以渔业发达的国家为转机,海洋渔业生产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发展速度缓慢。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题为《2000年世界渔业》的报告,对此作出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17.
19.
20.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对台风预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研究了1949—2017年间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数量及路径分布规律,得出了如下的主要结论:厄尔尼诺年的热带气旋年平均产生数量要少于拉尼娜年,但发展至强度为台风及以上的热带气旋所占比例更高;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都主要集中在10~20°N的低纬地区,但厄尔尼诺年的热带气旋路径在菲律宾群岛东侧海域更为集中,拉尼娜年的在菲律宾群岛西侧海域更为集中;强度为台风及以上的热带气旋路径分布规律与所有强度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相似,但更偏北一些,尤其在厄尔尼诺年偏北现象更为明显;热带气旋增强区域的分布与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