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城地震发生在辽宁腹地,波及4个市、11个县,破坏区在8度以上的面积达1685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占52%,农村占48%.在人口达180万的震中区,直接死于地震的是1328人,死于地震次生灾害(火灾、冻灾)的是713人,死亡率只占总人口的3/10000.震区现代工业比较集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00人,地震又是发生在晚上,按照东北多数人的习惯,这时已进入睡眠状态,如果震前没有临震预报,人员的伤亡将是十分惨重的.按邢台、通海、龙陵、松潘四个震中区的平均死亡率估算,海城地震如果没有临震预报,就将死亡10多万人.这个数字同美国著名地震学者巴里·雷利的预测是一致的.可见,这次成功的预报,拯救了10多万人的生命.海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值是8.1亿元,城镇各种房屋损失总值是3.7亿 相似文献
2.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4.
5.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6.
7.
1980年10月20—24日,在阿根廷圣胡安举行的“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估价讨论会”上,美国矿务局的布赖恩·布雷迪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威廉·斯彭斯预报:1981年6月末开始,秘鲁近海将发生一系列大地震。其系列是: 1981年6月28日前后发生7.5—8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9.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曾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据统计,从1975年9月至1982年9月的七年时间里,先后有28个国家的35个团次共133位外国专家学者考察过海城地震现场。本文以下述的七个小标题概括汇编了国际地震学界对海城地震预报的反映:1.“我的猜疑消除了”;2.“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3.“前震群对预报海城地震具有特殊意义”;4.“地壳形变为预报提供了最早的线索”;5.“地下水异常对预报起了重要作用”;6.“动物异常在海城地震预报中开阔了科学家的眼界”;7.“地震预报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伊始,我国地震活动出现罕见的起伏。2001年发生50年来首次8级特大地震,2002年地震活动达历史极低值,2003年5—6级地震次数达历史较高水平,并且造成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辽宁省地震局于1985年7月5—9日在鞍山地区召开的辽宁省海城地震预报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作了概述。国家地震局局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以及来自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有关单位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福建、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和辽宁省内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向大会提交报告和学术论文60篇。首先进行了纪念活动,接着进行了学术讨论。与会代表对海城地震预报作了认真的回顾,畅谈了海城震区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其中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讲话中还阐述了今后的地震工作方针。会议主要交流和讨论了海城地震预报的学术意义及其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北6.2级地震预报纪实:地震活动性试验预报纪实之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华北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在1997年10月下旬举行的1998年度地商会上笔者提出了本年度地震活动趋势意见,其中的空间预测区就包括了今年1月10日张北地震活动区,1997年11月13日根据震情三分律和对称模式作出了1997年11月13日到1998年1月23日共73天的短期预报,到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2日又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三分律图象,又进一步作出了第二个层次从1月3日到2月3日为时 相似文献
13.
镶着玻璃的灯箱上,“海城地震”4个红字把观众带回到1975年2月4日.那天晚上7点36分6秒.海城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辽宁省地震局在震前作出了预报,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避免4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地震进行的正确预报.参观者禁不住问:“海城地震为何能做出正确预报?”讲解员介绍说,从1966年开始,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强震,并向东北迁移.地震部门根据古今地震活动特点,肯定了辽东半岛为地震危险区.70年代初,辽宁省基本上建成了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海城市大白桥北岸,一座土褐色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对比了海城前震系列与其周围同期震群的异同.两者的震源空间分布都比较集中,一般只有几公里的尺度.发震机制都比较稳定.但有些震群在其主要地震发生后,机制变化较显著,借此有可能识别一部份震群.但也有些震群其机制的稳定性始终不比海城前震系列差,因之借此无法识别前震系列.频次的分布两者也有非常相似的震例.总的印象是有些震群在晚期有可能识别,但未发现有确认前震(系列)的肯定判据.这一初步的结论仅仅是由于我们分辨技术的局限,抑是具有成因上的深刻含义是很值得思考的.最后引入了震级序列的缺震特征,借此可以判断系列的高潮是否已经渡过.这对(从其他证据认识到的)具有大震危险的地区,利用前震系列来改善大震临震时刻的机率性判断是有用的.注意到频次分布中有相隔12小时的低值点,对比就地的固体潮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说明固体潮可能对前震系列以及震群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未来20年在日本首都所在地区范围内可能发生一次震级达里氏7级的强烈地震。这个结论是内阁总理大臣竹下登领导的防灾委员会做出的,该委员会1988年5月24日在东京举行了会议。共同社指出,像这样的预报,首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做出。防灾委员会的委员们根据大量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