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制备了2-氨基嘧啶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C12H11N3O2(HL),将其与Cu(Ⅱ)作用合成了1种新型的铜配合物{[CuL(NO3)(C2H5OH)].2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铜为六配位,八面体结构:配体中-C=N-上的N原子、嘧啶环上的N原子、酚羟基上的O原子均参与了配位,配合物中硝酸根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溶剂分子以配位形式存在,水以结晶形式存在。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黏度测试、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并得出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Kb=8.12×104L.mol-1。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应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铝的方法。它包含直接电热原子吸收分析和当pH为7—8时用8-羟基喹啉萃取分离测定。该方法提供了宽的浓度范围和低的空白值,可快速测定海水和河口水中的铝。  相似文献   

3.
C18键合硅胶柱在线富集/FIA-FAAS系统测定海水中痕量重金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8-羟基喹啉金属螯合物在C_(18)键合硅胶上的吸附原理,在海水样品中加入少量8-羟基喹啉溶液,建立在线C_(18)键合硅胶柱富集,甲醇洗脱,洗脱液直接进入火焰的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系统(FIA-FAAS)测定海水中痕量Cu,Ni,Cd和Zn的方法。富集倍数达80,进样频率为每小时30次。对Cu Ni,Cd和Zn测定的特征浓度分别为0.30,0.26,0.12和0.07μg/L;检出限(2σ)分别为0.07,0.05,0.02和0.01μ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2.1,2.8和2.5%;回收率分别为102,98,96和102%。本法快速简便,污染少,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4.
海底铁锰结壳和结核是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金属元素并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以南海多金属结壳(核)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分析(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铁锰矿物的矿物学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粉晶衍射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多金属结壳的矿物组成为水羟锰矿、石英和长石,结核的矿物组成为钡镁锰矿、水羟锰矿、石英和长石,铁相矿物均为无定形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并且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的结晶程度均较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多金属结核和结壳中的铁锰矿物具有大量表面羟基,这些含质子表面羟基官能团,可为海水中各成矿元素的络合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XPS分析表明多金属结核和结壳中铁锰矿物表面以Fe、Mn和O元素为主,其中Fe呈正三价态,Mn以正四、正三价为主,可能还含有少部分正二价态。对比南海多金属结壳(核)与太平海山结壳,南海多金属结壳(核)具有更为显著的表面羟基氧(-OH)含量,而太平洋海山结壳则以晶格氧(O2-)为主,表明太平洋海山结壳铁锰矿物结晶程度较南海多金属结壳(核)高。综合研究表明,在海底铁锰结壳和结核中(氢)氧化锰/铁矿物与海水之间界面效应对金属离子的富集机理主要有:(1)金属离子与矿物表面羟基进行络合反应,形成以配位键相连的羟基络合物,或与表面的质子交换生成稳定的内层络合物;(2)矿物的带电表面与金属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双电层,生成外层络合物;(3)金属离子与矿物结构中的Mn、Fe离子同晶置换而成为结构阳离子。  相似文献   

5.
用4-氨基安替比林与苯甲醛在质量分数为0.1的醋酸钠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化合物C18H17N3O,并培养出了单晶,其晶体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化合物(C18H17N3O,Mr=291.35)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3.046(3),b=6.935 0(14),c=17.266(3)(A),α=89.91(3)(A),γ=90.08(3)(°),V=1 561.8(5)(A)3,Z=4,Dc=1.239 g·cm-3,F(000)=616,R=0.053 0,wR =0.153 8,μ0.079mm-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 03量子化学程序包,对该化合物的分子轨道成分及能级、原子自然电荷分布、自然键轨道及稳定化能等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合成的化合物2-[[(2-氨基苯基)亚胺]苯甲基]-4-氯苯酚的晶体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局、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与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晶体结构的实验结果吻合.此项研究可为异双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酚醚型双臂开链冠醚化合物L(L=2,6-二(8’-喹啉氧甲基)-4-甲基-苯甲醚),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等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其Ag(Ⅰ)、Cu(Ⅱ)、Ni(Ⅱ)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不同,则其配合物的配位比(M∶L)不同,Ag(Ⅰ)配合物为1∶1,Cu(Ⅱ)、Ni(Ⅱ)配合物为2∶3。并运用热重-差热分析对其热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北部海水中N2O分布与产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9月18—10月4日调查了南海东北部海水中氧化亚氮(N2O)浓度。表层海水中的N2O浓度平均值为8.40±0.79 nmol.L-1,饱和度平均为123%±11.6%,是大气N2O的源。不同区域表层海水中的N2O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水深200m层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层次海水中的N2O浓度均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浓度由海水表层到底层呈上升趋势。ΔN2O与AOU间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说明海洋内部的硝化作用是产生N2O的主要机制。N2O的海-气通量平均值为0.72±0.36μmol.(m2.d)-1。  相似文献   

9.
于2011年5至6月在东海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研究了其中溶存氧化亚氮(N2O)的分布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季东海表层海水中溶存N2O浓度范围为6.31~11.88 nmol/L,平均值为(9.13±1.45)nmol/L;底层海水中N2O浓度范围为7.53~39.75 nmol/L,平均值为(13.71±7.76)nmol/L。随着深度的增加,N2O浓度逐渐升高。温度是影响春季东海N2O分布的主要因素,N2O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是东海N2O的重要来源。东海表层海水中N2O的饱和度范围为92.5%~139.3%,平均值为118.5%±10.3%,绝大多数站位都处于过饱和状态,因此,春季东海是大气N2O的净源。利用LM86公式和W92公式求得东海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4.96±6.12)μmol/(m2·d)和(10.25±17.18)μmol/(m2·d),初步估算出东海年释放N2O通量约为0.061~0.127 Tg/a,占全球海洋释放总量的2.0%,远高于其所占的面积比0.2%。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L-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配体C11H13NO4S,将其与Co(Ⅱ)作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分析及TG-DTG等手段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双核配合物的组成为[Co2(C11H12NO4S)2 (CH3COO)2],配体中的酚羟基的氧原子,氨基上的氮原子分别参与配位,羧基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Co(Ⅱ)的配位数为6.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离子强度改变,[Fe(CN)6]4荧光猝灭及黏度测定等方法对Co(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Ⅱ)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方式为插入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