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环境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我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地层的对比研究,我们选择了南黄海陆架区及其沿海平原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区.1983年秋和1984年春夏,在南黄海水深30—50米之间施工了三个深度分别为114.60米、109.22米、32.93米的三个取芯完整的钻孔.在苏北平原沿海施工了两个深度为402米及460米的达到基岩的钻孔,1984年冬,又在南黄海完成了1145公里的浅层地震地层剖面测量、旁侧声纳扫描及测深为内容的浅层地球物理调查及柱状样、表层样、古生物及底栖微体生物活体取样等为内容的浅层地质调查.研究范围是E124°15′以西,N32°12′至34°56′之间的海域(图 1).本文以海上调查资料为主,结合海上钻孔的部分资料,对南黄海陆架上部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及钻孔资料,研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编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图。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很多,包括活断层、地震、海岸侵蚀、海岸淤积、沙波、现代潮流沙脊、古潮流沙脊、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和埋藏古湖沼洼地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大,特别是在122.5°E以西的海域和海岸带地区,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分布密集。晚更新世以来黄海地区发生了3次大规模海进,3次海进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成陆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南黄海海域复杂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南黄海众多的灾害地质问题将会对海底工程建设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根据 1 959- 1 996年 4- 6月水温资料 ,按 30′× 30′方区统计计算了南黄海 ( 34°~ 37°30′N ,1 2 2°~ 1 2 4°30′E)中层冷水的 8个示性特征值 ,并绘制了平面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西部中层冷水于 4月形成 ,5月达到盛期 ,6月开始消衰 ,生消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出现的海区为 34°~ 37°30′N ,1 2 4°0 0′E以西 (即黄海暖流向西北伸展路径 )海域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同时 ,示性特征的时 -空分布变化还反映出 :在形成期其下方黄海暖流对它的重要影响。这将对于探讨海洋热、动力因子对研究海区中层冷水生消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4月,中国陆架区第1个科学深钻——南黄海CSDP-2孔科学深钻正式开钻。钻探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钻探工程,预计施工工期为6~10个月。2013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曾在南黄海陆架区成功实施了CSDP-1科学钻孔(孔深300.1m),获取了完整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而本次科学  相似文献   

5.
在本工作的先行部分的基础上,本文中考虑第一模态半日内潮波分别从A站位(34°4′N,125°6′E)和B站位(36°34′N,123°51′E)向西、西南和西北方向的反射和非线性演变过程,使用的数学物理模型为适用于连续层化海洋并且考虑背景正压落潮流与涨潮流不同作用的一般化的KdV模型(简称之为GKd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黄海的内孤立波集中分布于南黄海的南部,而在其北部极少出现内孤立波的主要原因是在南黄海的南部存在较强的背景斜压环流和很强的背景正压潮流,而且在涨潮时段(相对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而言)背景斜压环流和背景正压潮流的方向基本相同,而在南黄海的北部这2种背景流都很弱。另外,由于出现高达0.75 m/s的正压潮流,自A站位向西北方向传播的半日内潮波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YSDP102钻孔有孔虫动物群与南黄海东南部古水文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研究的YSDP1 0 2钻孔岩心 (33°49.496′N ,1 2 5°45.0 0 9′E)是由韩国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 1 995年 8月联合取自南黄海东南部水深 62m的巨厚泥质沉积区内 ,岩心长 60 65m。通过对岩心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动物群的分析 ,结合相应的AMS1 4 C测年数据 ,对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形成于距今约640 0日历年前。形成伊始 ,冷水体处于明显的强势状态 ,而暖流的强度却相对较弱 ,这一过程约持续了 2 2 0 0年左右 ,是南黄海东南部巨厚泥质沉积区的主要堆积期。直到距今 42 0 0日历年前后 ,黄海暖流的影响强度开始加强 ,冷水体相对减弱 ,直至达到现代的水文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三沙永乐龙洞位于我国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岛与石屿之间的礁盘中,地理坐标为111°46′6″E,16°31′30″N,距离三沙市首府永兴岛70km(图1)。永乐龙洞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蕴含着海量的地质历史环境信息,与我国南海珊瑚岛礁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息息相关,对我国海洋权益维护、  相似文献   

8.
为完成部下达的“中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研究”的课题任务,青岛海洋地质所,继完成南黄海海上三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苏北陆上两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之后,在上海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奋斗二号”轮全体船员与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又于去年年底,战胜了恶劣的悔况,圆满地完成了南黄海的航次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北起山东成山角至朝鲜白翎岛一线,南止长江口至朝鲜济州岛一线。在这个面积为30万2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两个大型的第三系沉积拗陷区,统称南黄海盆地。 东经120°30′~124°15′,北纬35°~36°45′之间是一个大型拗陷区,称为北部拗陷区,简称北拗。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编撰南黄海西部地貌及沉积物图集工作中,整理了该海区的矿物资料,编制了一套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含量分布图及组合分区图,从中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南黄海西部范围以31°43′N—37°10′N,西起沿岸 5米等深线至123°E.调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图 1)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1972—1980年在本区进行海洋地质调查时,基本上以10×10公里的同度取样,在沿岸地区加密至10×5公里,甚至5×5公里取样,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以其中的1645个表层样的重矿物分析资料作为论述的基础.一、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区内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经镜下鉴定有四十余种(表1).重矿物以硅酸盐类及氧化物类矿物为主,其次为少量的磷酸盐和硫化物类,再次为碳酸盐类.硅酸盐类矿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含量在整个重矿物中占压倒优势,接近80%.从表1不难看出,南黄海西部重矿物组成基本上是陆源的.自生矿物种类少,含量低,它们主要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秋季(10月)在黄海22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鉴定与计数,本航次中共鉴定出33种(不包括2个未确定种),优势种是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膝沟藻属(Gonyaulaxsp.)的种类。与东海和南海甲藻孢囊的同期丰度相比,黄海的相对较低,丰度范围为10~519个/cm3,平均108个/cm3。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从北向南递增,最高丰度区出现在长江口以北(32°19′59.88″N,122°37′5.16″E),另外,在南黄海调查海域中,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域孢囊丰度较高,膝沟藻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密集中心达101个/cm3。有毒甲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于一九八四年九月上旬,在我国黄海南部海域,即北纬33°14′18″,东经122°12′0″布放了HFB1—1A型海洋浮标站。该浮标站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三日起开始按固定程序,每日四次自动向岸站发送这个海区的风力、风向、气温、气压、湿度、海水表层温度、盐度;自记海水的流速、流向等适时实况气象、水文数据资料。岸站将上述数据资料又及时地转发给北京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海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组在南黄海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对采自南黄海陆架的钻孔(CSDP-1,孔深300.1m)进行高分辨磁性地层学等研究,最终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IF=4.572)。这为该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南黄海油气勘查项目第1批成果论文在《海洋地质前沿》2014年第7期(专辑)出版。本期"专辑"总结介绍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石化、中石油等单位近年来在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成果。"专辑"分"基础研究、资源地质和技术方法"栏目,分别刊载了南黄海海域新一轮油气资源调查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认识"的研究论文,探讨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沉积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汪亚平  高抒 《海洋科学》2001,25(2):26-28
胶州湾位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岸。通常所指的胶州湾以青岛团岛(36°02′36″N ,120°16′49″E)及薛家岛(36°00′53″,120°17′30″E)的连线为界 ,是一个与黄海相通的半封闭型天然海湾。胶州湾沉积物来源有限 ,属优良天然港湾 ,而且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 ,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地对胶州湾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 :水域面积缩小、纳潮量减少、自净能力削弱、污染加重。科学合理地评估这些影响 ,对将来胶州湾海洋资…  相似文献   

17.
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及发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振铖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5):1153-1161
通过镜检分析网采样品和现场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2006年4月份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早期幼体发育和幼体发育途径。结果表明, 4月份是南黄海太平洋磷虾繁殖发育的高峰期, 幼体在种群组成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占种群总数量的90.85%, 其中原状幼体和状幼体占种群比例分别是51.9%和26.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太平洋磷虾不同幼体发育期丰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卵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原状幼体和状幼体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海水温度等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南黄海, 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发育主要遵循以下途径: 卵→无节幼体→后期无节幼体→原状幼体→状幼体F1(0′7, 1′7)→状幼体F2(1′4″7, 3′1″7)→状幼体F3(5″7)→状幼体F4(5″5)→状幼体F5(5″3)→状幼体F6(5″1)。太平洋磷虾在15℃下的幼体发育速度明显快于4℃。15℃下幼体发育到C1期只需5.6天, 而4℃下则需要16.1天。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部海洋地质司领导的关怀下,由海洋地质调查局和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队,再次借用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调查船,于1981年8月22日至9月15日对冲绳海槽进行第二航次地质调查.本航次调查范围涉及的地理座标为123°—129°07′E;24°26′—31°N,包括东海陆架外缘、陆坡、海槽、琉球岛坡及琉球海岭的一部分.其中,123°—127°20′E、24°26′—25°30′N之间的沉积物取样,在国内是首次进行.此次调查共完成测深线2465公里,取样站位71个,调查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并综合国内以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拟将对海槽区地形地貌、底质等的新发现、新认识,扼要报导如后.1.地形地貌(1)调查过程中并未发现海槽中有大于2400米水深的海域;(2)陆坡(相当海槽西或西北坡)平均坡降为0.042,坡角为2°24′:岛坡(相当海槽东或东南坡)平均坡降为0.045,坡角为2°36′;(3)海槽的平面形态呈单个香蕉形.总体走向为北东,实际上其北段为北北东,向南逐渐过渡为南南西,呈开阔弧形,在宫古岛以北地区向东南突出.海槽槽底平均宽100公里,最窄处约60公里,最宽处位于奄美群岛西北部,可达125公里;  相似文献   

19.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近年来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在南黄海海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 ,对南黄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应用海洋“863”高科技成果软件——《海上油气资源综合快速评价系统》进行了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 ,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进展。( 1 )广泛应用国内外在南黄海海域及邻区的重磁资料和地震资料 (包括新采集的多道地震资料 )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 ,首次编制了全盆地 1∶ 50万的基底构造图、深度构造图、厚度图及沉积相图 ,对盆地的构造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 ,为南黄海油气勘查部署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在南黄海北…  相似文献   

20.
2015年至今,秦皇岛近岸海域连年发生绿潮灾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微观繁殖体作为绿潮藻的种源,在绿潮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于2020年5月至9月对秦皇岛绿潮暴发较为严重的金梦海湾海域(119°32 ′54″~119°33′00″E,39°52′45″~39°53 ′30″N)进行采样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