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总结当前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和区格局。发现不同国家的海外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的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技术强度没有直接关系。R&D的流入/流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中的跨国公司全球R&D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区位选择问题、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空间组织问题和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的技术溢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全球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宏观(国家)区位选择。采用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各东道国的R&D支出数据,从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的规模和特性、东道国技术资源状况和东道国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考察影响跨国R&D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流向主要受公司本身的FDI流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科技人才的供应、技术设施的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实质是RD资源的全球配置与RD功能的空间扩张,它有着深刻的地理意义与充分的空间表现,因此引起了地理学家的热烈讨论。通过全国范围内外资RD活动的统计调查及对近百家机构的深度访谈,在对已有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分别以区域、省份及城市为基地地域单元,系统考察了外资在华RD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区差距非常大,形成了三大明显的地理集中区,且高度聚集在少数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行业上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显著,不同行业的外资RD区位重点不同,不同母国外资RD的行业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其空间变动则呈现出区域范围不断拓展、核心区域向长三角地区集中以及"R"高度集中而"D"趋向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运用Frontier 4.1软件,分析了世界31个国家R&D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虽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是R&D投入和产出大国和强国,但其R&D效率却较低;瑞士、瑞典、韩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R&D效率最高,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的R&D效率也相对较高。从R&D资源要素的产出弹性看,人力要素的产出弹性总体上大于资金要素的产出弹性。其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要素产出弹性大于中等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家的资金要素产出弹性却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另外,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量和FDI等外生性变量对样本的R&D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是我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在华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及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与我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分析,就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门新型产业。从产业活动内容来看,R&D产业包括自主性研发、外部性研发和研发服务活动三大类。从产业价值构成来看,当前的研发产业以非合同式研发产出活动为主导,但未来研发产业的价值构成将以合同研发活动为主导,其次为专业性的研发服务活动,效率较低而成本偏高的自主性研发活动的市场份额将不断萎缩。当今世界R&D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世界R&D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总的来说,世界R&D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内部关联日益紧密、密集度迅速增大、研发领域不断更新、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R&D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地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确定R&D产业发展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将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4类。  相似文献   

10.
R&D投入的区位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对中国R&D投入的区位模式的实证检验,从投入一产出绩效的角度认为集中投入的区位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利用聚类分析技术,按照R&D的投入强度和及其对经济的带动效应、科技化效应、产业化效应将中国各省区划分为6类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科技化模式和产业化模式。其中前者适合于技术存置较高的少数地区,而后者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跨国R&D投资机制与研发资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出发,通过重新审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跨国R&D投资的形成阶段、动因、模式和区位选择及与研发资源的关系作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进一步吸引海外R&D投资的几点启示,以期为利用外资外资提高我国综合技术创新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外资R&D的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美国境内的715家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发现美国的外资R&D机构高度集中在三类地区;一是以硅谷和研究三角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二是纽约等经济中心城市,三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城市。不同地区的外资R&D机构的行业结构与当地的优势行业完全一致,如硅谷的外资R&D机构主要是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底特律的外资R&D全部是从事汽车工业或与之有关技术的研发,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外资R&D机构所从事的行业则呈现与各城市优势行业一致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王庆喜  胡志学 《地理科学》2018,38(11):1828-1836
利用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以长三角地区为范围,对企业地址进行地理编码,建立企业点对点的空间邻近关系,将距离从5 km逐次扩大到100 km,进行企业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研发企业比较集中,大约在20 km范围内有明显的集聚状况,之后则有比较明显的分散,并与整体制造业活动空间分布趋向一致。知识溢出的空间强度随距离递增呈负指数幂函数形式加速衰减,于40 km处左右减势趋于平缓。与连续空间上的微观数据分析相比,区域层面上的归并数据分析放大了知识溢出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并且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赶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必须进行国际化研发。目前,以华为、中兴和长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尝试构建国际化研发网络,先后在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然而,国际化研发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投资对共担风险和知识独占有着双重需求,加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技术落差、文化兼容和政策激励差异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选址同时面临外来者劣势、来源国劣势和新兴者劣势。本研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东道国因素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制度质量和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形成的集聚效应对企业的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研发投入积极影响企业研发网络节点选择,但是作用不显著。此外,集聚效应在其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我国企业在东道国的集聚效应越高,市场规模与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的正向关系得到加强,而研发投入与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的正向关系得到减弱。  相似文献   

16.
胡曙虹  杜德斌  范蓓蕾 《地理研究》2019,38(7):1733-1748
基于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数据和零断尾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1998—2015年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并从东道国角度分析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以华为为例分析了典型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空间布局特征,认为目前华为海外R&D投资呈现集中布局在欧洲,零散分布在亚洲、美洲、非洲的空间特征,主要是由其以全球技术升级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等R&D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所决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① 现阶段东道国的R&D需求不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② 代表中国与东道国经济往来密切程度的关联要素是影响中国企业R&D投资的重要决策因素;③ 发达国家吸引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主要是因其创新能力强、R&D资源数量多,而政策及制度供给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④ 地理距离对中国企业R&D“走出去”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