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众多学科。本文运用结构矩阵法建立了综合且优化的专家知识结构模型,探讨了专家知识定量表述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为专家知识的获取和定量表示提供了基础。运用专家系统工具M.1开发了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域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RUSTAB),含610条规则,200个事实,属于中型专家系统。最后,介绍了该系统在广东核电站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4.
5.
6.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和规模经济规划建设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论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领域).本文综合概括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的3种代表性理论,即"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和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未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国际化趋势、理论和技术多样化趋势、城市三维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趋势、基于GIS技术的信息系统趋势及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管理全程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以现今构造应力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探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将本区地壳稳定性划分出相对稳定、相对基本稳定、相对较不稳定、相对不稳定四个等级.相对稳定区主要有辽东本溪-凤城等地,相对基本稳定区主要有辽宁阜新-抚顺-本溪-岫岩环形带等地,相对较不稳定区主要有河北昌黎-玉田-霸州-任丘-海兴等地,相对不稳定区主要有唐山-天津-沧州等地.评价分区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所编著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区划图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安全岛”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了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安全岛”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在重大工程选址中研究它的重要作用。该课题从6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研究发展阶段,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领域。文章探讨了区域地壳稳定“安全岛”理论和评价方法,归纳为三种评价方法:主要指标分级评价法;分区评价法;区域稳定(CRUSTAB)专家系统及风险度评价法。最后提出相对稳定地块──安全岛”的识别标志以及从地表构造、深部构造和地震活动图象三方面与“地震空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12.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复杂而强烈,地震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意义重大。基于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相互补充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选择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为内动力因素,地形地貌、降雨量、河流冲蚀组合计算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条件作为外动力因素,地层岩性和活动断裂影响带作为介质因素,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地质要素梯度来反映内动力作用和通过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分析表现外动力作用是提高评价准确性的有效手段;青藏高原东缘可分为8个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的一级分区,75个综合因素差别较大的二级分区,653个外动力条件有一定差别的三级分区;总体而言,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型构造格架断裂带附近的地壳稳定性最差,西部次之,东部最好,北部区块较完整,南部复杂破碎。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2)
本文较全面地讨论了重大工程选址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动态,简述了核电站选址和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后地质环境的稳定性或敏感性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地区重磁场特征,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震中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地震震中的主要分布于重磁梯度带的叠加干扰部位正负重磁异常边缘,尤其是转折和凸起部位;在断裂构造上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北西,北东向断裂上,尤其是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会部位。 相似文献
15.
探索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展起来的一项研究工作,目的在于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基地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本文叙述了关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试图使评价工作从定性评价阶段逐渐走向定量评价阶段,以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由于一个地区的地壳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该区各部分在现代地壳运动中的表现,所以着重从地应力场和地变形场方面讨论,以探寻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和相对稳定的地带(区),达到稳定性区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
在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控制和影响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等因素,同时选取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并对评价因子进行了分类赋值。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基于GIS平台对京张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4个等级。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为京张高速铁路、云顶滑雪场、石京龙滑雪场的建设和运营提出相关建议,为京张地区国土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地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在我国几十年的工程地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方法体系,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方法,被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所广泛接受使用。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划分了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的孕育期、60~80年代的形成期、80年代~21世纪初的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徘徊期,并分析了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的制定,对规范的社会需求、编制理念、主要内容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解决意见,目的为这项我国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和规范的贯彻实施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